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3 毫秒
1.
王建国 《汽车科技》2010,(2):1-3,39
汽车零部件究竟是自制还是外购,自制率究竟多少合适,是汽车制造商长期研究的课题。长期以来,降低自制率,实行整车与大部分零部件分离经营是一种趋势。但随着盈利向核心零部件环节的转移,追求核心总成零部件与整车一体化经营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商用车制造商的选择。以经济学、价值链和现代供应链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商用车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核心总成零部件与整车一体化经营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我国汽车工业整车与零部件关系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汽车整车制造商与零部件生产企业之间若没有一个科学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体系,没有一个有效的竞争与合作的协调机制,汽车工业作为整体其发展必然是低速低质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挑战面前,在世界汽车工业正在形成全球寡头垄断的压力下,从战略的角度思考我国汽车工业的整车与零部件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在分析我国汽车工业整车与零部件关系发展演变、汽车工业整车与零部件关系现状以及结合欧美日汽车工业中的整车与零部件关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汽车工业整车与零部件关系的发展方向以及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今年1—7月。我国汽车及其总成、零部件进口金额达到9487亿美元。同比增长2594%。由于国内进口车市持续低迷.汽车总成和零部件的进口增幅均高于汽车整车进口增幅。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于汽车制动器总成的生产,国外先进汽车生产国家已具备比较成熟的技术,我国与国外尚有较大差距,虽然已经分别从不同国家引进技术和装备,但主要还是依靠不同的进口散件、部件,直接影响引进整车国产化率,制约我国汽车工业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如何在我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  相似文献   

5.
2004年6月1日,我国颁布《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2005年4月1日实施《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规定了形成整车特征或主要零部件价格总和达到该车型整车价格60%以上作为整车特征和总成特征.  相似文献   

6.
今年7月1日,国Ⅲ排放标准将在全国全面实施,对于商用车市场的影响之大,不是乘用车市场所能比拟。技术的跨越,巨资的投入,市场的推广,2008年商用车市场依然风云变幻。舶来的国Ⅲ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路更遥排放技术标准国Ⅱ向国Ⅲ的过渡,不仅是发动机从机械式发动机向电子式发动机的跨越,更是整车技术各零部件及总成如燃油喷射系统、电器系统、进排气系统等关键技术全方位升级。由于我国汽车工业起步晚,自主研发能力相对  相似文献   

7.
张伟  梁坚 《汽车与配件》2011,(42):38-39
随着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的迅速扩大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快速增长,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国际汽车厂商的全球采购平台上已经占据越来越重要位置.同时,近年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整车制造企业逐渐将大部分子系统(如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悬架系统及发动机曲轴振动系统等)的开发交由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完成.目前,国内合资汽车生产厂正在从单纯的组装厂向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汽车企业过渡;一些关键子系统(总成)的匹配设计及零部件的生产也开始在国内进行.  相似文献   

8.
一、国内外汽车工业发展趋势与零部件工业的机会目前,我国汽车工业已经进入重要战略转移的新时期,从以生产货车为重点,转变为以生产轿车为重点;并且决定加快零部件工业的发展。国家已经决定在一汽、二汽和上海布点立项建设轿车工业。此外,北京、天津和广州等地方政府也决定以一定的规模发展轿车。轿车工业起步,必然带动轿车零部件和材料工业的发展。因此,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将出现空前的机会。从发展趋势看,世界汽车制造业出现了新的变化。汽车整车生产厂家越来越多的从零部件厂商那里购进零部件,组装整车。据最近的统计,几个发达的汽车生产国的外购件比重已达50~70%。  相似文献   

9.
<正>当汽车发生严重碰撞,车身几乎全部被撞烂,底板严重变形,两侧面、汽车顶盖、发动机室盖和行李箱盖几乎没有一处好的地方,判定为车身整体无法修复时,可按照用户需求进行整车车身的更换。从坏车上拆下全部可用的总成和零部件,对发动机等主要总成进行全面检查和修理,换用新的车身总成和需要更换的全部零件,按照整车装配工艺重新予以装配,车身和各总成的更换费用很高,甚至可达到购买新车费用的50%。因此汽车修理厂会使用现代化的设备对受损车辆进行高品质的维修,使其恢复到原有的质量标准。市场上普通的地八卦、平台式大梁校正仪都无法满足对事故车辆的精确修复,地八卦只能进行简单的拉伸工作,平台  相似文献   

10.
李永钧 《汽车情报》2004,(29):11-13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51年,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汽车零部件工业仍是个软肋。探其原因是,我们在一再强调整车制造重要性的同时,却忽视了汽车零部件工业是汽车工业的基础以致造成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一直上不去。因此,我们今天应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汽车零部件工业国产化的重要性。在这方面,上汽集团发展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从机械工业部汽车司获悉,“九五”期间,我国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使摩托车工业再上一个新台阶。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以下8个方面: 一是支持整车和关键零部件重点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支持发展企业集团。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对上述企业的建设项目、流动资金贷款、利用外资、技术合作、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并优先安排。二是为减少整车生产厂点,控制盲目生产整车和发动机,1997年底以前,不再批准新建(含中外合资)整车项目,也不再批准整车生产企业以外的发动机项  相似文献   

12.
周宇星  朱军 《上海汽车》2012,(11):11-14
讨论荣威750混合动力汽车通过优化利用混合动力系统硬件(电机、电池、发动机和自动变速器等)和控制方法,以及提升整车零部件性能(如使用低阻轮胎,整车减重等)来提升燃油经济性,并总结了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的开发。  相似文献   

13.
汽车产品的国产化以至于更基本、更重要的自主开发汽车整车的能力和速度仍是制约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瓶颈。现在国内有些人尽管一再强调整车工业的重要性,却忘记了汽车零部件工业是汽车工业的基础。这个基础,以致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水平一直上不去。因此,今天我们应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汽车零部件工业国产化的重要性。在这方面,上汽集团零部件国产化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1994年出台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曾规定了合资企业第一年国产化率应达到40%,第二年达到60%,以保护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加入WTO以后,政府不能限制企业进口汽车零部件总成和关键部件进行组装汽车,也就是说,允许企业以CKD或SKD的方式生产整车,并在中国市场上出售。许多跨国汽车公司因此在中国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零部件先行向总装先行转变。  相似文献   

15.
德桑 《汽车与配件》2001,(52):10-11
一、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现状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水平始终滞后于整车工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目前合资的整车公司每年花费大量的外汇,进口大量的OEM原厂配件组装汽车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这是保护落后的结果.但中国汽车零部件先于整车打入国外市场,而且增幅不断攀升则鲜为人知,这无疑是竞争的结果.据海关统计:……  相似文献   

16.
减轻自身重量已是汽车工业实观安全、环保、节能目标的一项重要手段。发动机作为汽车最重要的大总成,减轻其重量无疑具有非凡意义。另一方面,为了达到控制废气的排放和提高发动机动力性目的,又必须引入新的组件,如涡轮增压器、EGR、后处理以及电控系统等,或强化原有零部件。  相似文献   

17.
近30年来,汽车产品发展和技术进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几乎每一项都和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相关.可以说,汽车电子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汽车综合性能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自1973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第一次在汽车上采用电子点火装置以来,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已由少数零部件扩大到许多总成及整车.如今,汽车电子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发动机、传动、悬架、制动、仪表等系统.  相似文献   

18.
广东大发S70L-TR微型汽车大修装用天津大发T850微型发动机半总成随着进口汽车的增多,它的配件耗量也越来越大。近年来零部件经营单位新添了一项品种为“二分之一缸体总成”(俗称发动机半总成)。这种部件,多为进口,包装讲究,美观大方。它主要是由气缸体、套、环、曲轴齿轮及曲轴连杆等组装成一体(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我国汽车企业与世界各大汽车公司合作建立了一批汽车合资企业。围绕着为汽车合资企业整车产品配套,各地又陆续建立了一批零部件配套供应系统。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对外开放的扩大,各大国际汽车零部件公司都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加入WTO后,我国取消零部件进口配额和进口关税下降等措施逐渐到位,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相似文献   

20.
通观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本世纪下半叶的进程,不论是中国的汽车工业还是国外的汽车企业,汽车零部件在汽车工业发展中始终都应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但在中国,汽车零部件严重地制约着汽车工业的发展。 “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 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汽车整车企业关系居于“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的关系。普通消费者一般只是消费所购得的汽车,而整车企业作为产业消费者(下游企业)则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