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黄土边坡崩塌是一种发生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的地质灾害。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调查黄土地区边坡崩塌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首先通过现场实际调查了延安地区多处黄土边坡崩塌体,总结和分析了延安地区黄土边坡崩塌的主要类型。其次通过室内试验和统计数据,分析了黄土边坡崩塌形成的各类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延安地区黄土边坡的崩塌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三类。黄土边坡崩塌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黄土土体性质,黄土边坡形状,黄土节理裂隙,降雨作用,冻融作用,人工活动等。  相似文献   

2.
近水平软硬互层边坡在我国西南有广泛分布,在差异风化作用下很容易形成大量岩腔,导致凸出的岩层形成危岩体并产生大量的拉裂型崩塌灾害.人工切坡从形成到因差异风化产生岩腔,从岩腔上悬臂危岩崩塌到边坡达到最终稳定状态,反映了边坡演化的典型过程.以万州地区人工高切坡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万州地质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软硬互层边坡差异风化岩腔的形成过程和的形成模式,分析了高切坡悬臂危岩崩塌失稳条件和崩塌规模控制性因素,推导了悬臂拉裂型崩塌灾害的岩体失稳判据,模拟分析了岩腔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应力场分布及特征,为此类边坡的工程防护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苏生瑞  李松  王孝建 《公路》2012,(4):58-64
在对汶川地震后映秀~卧龙公路边坡崩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发生崩塌的边坡的物质组成、崩塌灾害的发生时间、运动方式、崩塌形成机理和崩塌物源与路基的关系等方面作为分类依据,提出了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的初步分类。按照崩塌的边坡的物质组成,震后崩塌灾害可分为岩质边坡崩塌、土质边坡崩塌和岩土组合边坡崩塌。根据崩塌灾害发生时间,将震后崩塌灾害分为新生崩塌、复发崩塌和继发崩塌。根据崩塌块体运动方式,震后崩塌灾害可分为弹跳式崩塌、滚落式崩塌和滑动式崩塌。根据形成机理,震后崩塌可分为震裂-滑移式、震裂-倾倒式、震裂-溃屈式和震裂-错断式。根据崩塌物源与路基关系,震后崩塌灾害可以分为近源崩塌、远源崩塌。  相似文献   

4.
结合陕北榆林地区S302(榆林至佳县段)沿线黄土边坡的调研,对这一地区广泛发育、危害严重的公路黄土边坡崩塌灾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野外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公路黄土边坡崩塌的破坏类型分为自然型黄土崩塌、人为~自然复合型黄土崩塌和人为型黄土崩塌三类。并从黄土边坡自身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三个方面对公路黄土边坡崩塌的影响因素和破坏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高陡边坡崩塌机理分析与治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边坡崩塌是边坡病害的一种重要形式,易造成掩埋道路、车辆、行人等事故,带来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与滑坡在机理上有较大的区别,边坡崩塌多发生于陡峭坡段,具有典型性、突发性以及较大的破坏性。在大量调查基础上,研究了长江三峡库岸城区高陡边坡岩土体崩塌形成机理,分析了崩塌破坏的一般形式、破坏机理及处治方案。并结合云阳县清凉场高边坡治理工程实例,给出此类高陡边坡治理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结合陕西省子长县山体崩塌事故,讨论了这类崩塌所发生的环境条件,分析了这类崩塌形成的原因。在地质环境十分脆弱的陕北黄土地区,由于在黄土斜坡上切层开挖,平基建宅,严重破坏了自然边坡的稳定条件,导致伤亡性崩塌频繁发生。因此,加强对黄土宅基边坡的科学管理和预防,并采取削坡减重和排水等工程措施是恢复边坡稳定、减少崩塌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公路岩质边坡崩塌灾害在陕北黄土地区发生频繁,给当地公路交通建设和运营造成严重危害。结合陕北地区S302(榆林至佳县)典型路段沿线岩质边坡的现场调研,研究对公路岩质边坡崩塌灾害危险性评价。分析了影响岩石崩塌灾害的因素,并通过专家评分法获得各个指标的权重值,并对公路岩质边坡崩塌灾害进行危险性分级及评价,并以k 18~k 17+400路段为例进行实例检验。  相似文献   

8.
花岗岩类土质高边坡破坏方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花岗岩类土质高边坡稳定性及其稳定性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坡体中隐藏的结构面对边坡的稳定性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其边坡破坏分为:平面形破坏,崩塌破坏,圆弧形破坏。当坡体中有对边坡稳定性起控制作用的结构面时,边坡以平面形破坏、崩塌破坏为主,反之,则以圆弧形破坏为主。  相似文献   

9.
结合力学分析和极限分析中的上限定理,推导出了存在张性裂缝时边坡维持自稳的极限高度,对边坡发生滑坡、崩塌破坏的条件进行了理论界定。在此基础上,以实际工程中遇到的某土-岩二元结构边坡为研究对象,借助有限元方法对坡角、坡高影响下边坡的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土-岩接触面产状一定的情况下,坡角是边坡破坏模式变化的控制因素,坡高对破坏模式的影响则不是很明显,符合实际规律;对于本研究中边坡实例,当坡角在65°左右时是其发生滑坡、崩塌破坏的理论界限,小于此坡角时可能的破坏模式以滑坡为主,大于此坡角时发生崩塌破坏概率增加;当保持坡度在65°时,坡高的变化对坡体内拉应力发展深度及分布状态的影响很小,边坡的破坏模式还处于滑坡破坏与崩塌破坏的临界点附近。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可为类似边坡的稳定性和破坏模式研究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对汶川地震灾区中公路上边坡崩塌、滑移等震害的破坏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引起公路边坡崩塌,滑坡滑移破坏,其塌滑破坏不仅与发震断层有关,而且边坡岩性、坡度和风化层厚度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路堑边坡的坍滑变形,是对铁路施工及运营安全的严重威胁。以某铁路路堑边坡滑坡整治工程为例,基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对滑坡工程特征及成因分析,并结合稳定性检算,采用支挡结合地表、地下排水的综合整治措施,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王刚  郭广礼 《公路》2011,(5):8-11
探讨了高等级公路在采动影响下的地面维修措施和井下开采措施.其中地面维修措施主要包括加高路基、加宽路基、灌浆处理采动裂缝;调整超限的坡度、竖曲线、平面圆曲线和超高;修理不平整的路面和损坏的涵洞;采动前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上设置变形缝,减小水泥混凝土路面单体的长度,以增大抵抗水平变形的能力;对重要的涵洞进行采前加固或改为管涵,...  相似文献   

13.
胡晓娟 《公路》2021,(3):19-22
研究高密度电法三维解译方法,为城市道路塌陷应急抢险及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社会经济效益。首先阐述了高密度电法探测地下空洞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某城市道路因地铁开挖而导致路面塌陷的案例,应用高密度电法三维解译方法,准确探测出道路塌陷区域地下空洞的分布位置及范围。探测结果表明,空洞分布范围覆盖了路中间绿化带地面塌陷区域,空洞的中心深度距路面约2.3m。根据探测结果积极有效地治理塌陷道路,排除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4.
孙永发 《路基工程》2017,(6):213-218
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诚信路站地下工程施工时,基坑围护结构失稳变形:钻孔桩发生了转动、冠梁断裂、基坑边坡土体失衡坍塌,严重影响工程进展及安全。为此,采用桩间增设预应力锚索加固等综合措施,确保了基坑稳定,完成了地下主体工程。该处理方案合理、快捷,投入少、效果好,起到控制变形扩展、稳定边坡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江  梁玺  吴银亮 《路基工程》2021,(4):232-236
以穿越一处大型崩塌堆积体的重庆市某公路隧道出口工程为依托,从堆积体的地质情况、物质组成等综合分析其成因机理,进而通过堆积体边坡的位移监测数据和典型计算剖面对其稳定性展开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此崩塌堆积体在长时期地质作用下,总体保持自然稳定状态,但在降雨因素作用下稳定性系数为1.254~1.604,没有足够的安全富余量,需要采取反压坡脚等措施增强坡体的稳定。最终提出该边坡的综合治理方案,消除了隧道出口崩塌堆积体的工程安全隐患,保障了交通运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张孝伟 《路基工程》2014,(1):167-170
昆明地铁3号线太平村站—虹桥村站区间隧道采用矿山法施工,斜井进正洞交叉区处于浅埋软岩地段,且地表附近有快速路及地下管线,施工不当易引起塌方,造成路面开裂,使地下管线产生破坏。工程在斜井进正洞施工过程中坚持“超前探,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勤量测,早封闭”的原则,采用横向小导洞垂直正洞中线挑顶的施工方法,快速、顺利地完成了该区的施工,确保施工安全。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7.
广西某铅锌矿矿区经过40多年的开采,昔日矿山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矿区岩溶地表塌陷严重.从岩溶发育的地质环境、岩溶发育特征、塌陷概化模型、塌陷形成阶段等方面对该矿区岩溶塌陷的成因进行分析,表明该矿区因采矿大量抽排地下水,导致地表塌陷.  相似文献   

18.
以江西某矿山露采边坡为研究对象,确定了该边坡的破坏模式为:顺断层面滑移-岩板弯曲-追踪千枚岩片理面,最终沿坡脚剪出破坏,或“溃曲”破坏。基于梁板理论的边坡稳定性分析表明:①滑移-弯曲变形可以发生于雁列式断层发育区的岩质边坡,其滑移面主要沿断层(带)面发育;②按照岩板弯曲导致的拉应力与抗拉强度大小以及边坡坡脚剪应力与千枚岩片理面长期抗剪强度大小,不同坡长(30,60,100 m)时,该边坡变形破坏可划分为4种形式,即:稳定、滑移-弯曲变形、滑移-弯曲破坏、弯曲-滑移破坏且沿坡脚千枚岩片理面剪切滑移破坏;③滑移面裂隙水压力对滑移-弯曲变形影响较大,稳定性分析时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