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消除进气系统带来的车内噪声问题,运用传递路径分析方法,“源-路径-响应”的分析思路,总结了进气系统噪声问题的传递路径,结合某轿车进气系统轰鸣声问题的改进,发现结构传递路径和空气传递路径对该进气轰鸣声均有重要贡献,通过降低空气滤清器安装点橡胶软垫的硬度和加强安装点车身侧支架,可有效降低车内轰鸣声。  相似文献   

2.
燃料电池轿车车内噪声传递路径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荣  万钢  左曙光 《汽车工程》2007,29(8):635-641
介绍了传递路径分析(TPA)方法,对结构传递和空气传播噪声理论分析和试验方法进行探讨,通过燃料电池轿车怠速工况车内噪声的传递路径试验,测量并计算得到传递函数,结合实际激励进行车内噪声合成,合成结果和原始声音比较接近,结构传递噪声是主要成分,最后通过路径贡献分析识别出主要传递路径。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某轻型卡车车内噪声整体偏大问题,通过OTPA(运行工况传递路径分析)试验,得到车内噪声的主要路径贡献量。对车内噪声峰值进行传递路径分析,得出引起车内噪声偏大的主要传递路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中利用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对车内轮胎空腔噪声的传递路径进行了识别和优化。首先建立了车内噪声传递路径分析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找出对车内的轮胎空腔噪声贡献量占优的传递路径;接着通过CAE仿真确定了这些传递路径上需要优化的部件,提出优化方案;最后对优化方案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优化方案很好地抑制了车内轮胎空腔噪声,验证了采用传递路径分析方法来优化车内轮胎空腔噪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频域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容易获取振动信号的频谱特性,但难以与车内主观感受相结合,导致分析效率低和误判的缺陷。为了解决此问题,研究了基于时域传递路径分析的方法与车内噪声品质的相关性。利用声品质主观评价和客观数据的回归方程建立了声品质评审模型,设定了目标参数,再利用时域传递路径分析的方法得到了可靠的传递路径的分析模型。最终通过对动力总成噪声的时域特性进行分析与计算,得到了不同激励源的车内贡献量,对传递路径进行优化后,降低了5 dB(A)的发动机2阶噪声声压级,提高了车内声品质。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避免运行工况传递路径分析在进行匀速工况噪声源分离时,轮胎附近测得振动噪声容易受到发动机振动噪声的干扰,导致分离结果不准确的问题,结合串扰消除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建立了运行工况传递路径分析模型,针对某车型的匀速问题,将运行工况传递路径分析方法与串扰消除技术相结合,通过三级细化实现匀速车内噪声的精准划分和声源目标值设定,实现了匀速车内噪声的逐层控制。  相似文献   

7.
时域传递路径分析/合成技术是一种基于时域多输入系统合成车内噪声的技术,在车内噪声问题识别与优化上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与传统频域TPA相比,时域TPA在传递路径模型中丰富了隔振元件主被动端传递路径信息,为可听的修改预测提供更多选择;其时域拟合结果可进行回放,经过后处理可进行多种声学性能分析。文章对时域传递路径分析的基本原理与建模方法进行介绍,利用时域传递传递路径分析技术对某开发中车型建立排气系统结构传递路径模型,并识别出由排气吊钩共振引起的车内轰鸣声,结合修改预测并在样车上进行验证,为整车子系统引起的噪声问题识别与优化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针对纯电动汽车车内中低频啸叫噪声问题,文章首先对电机激励源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实车验证结构路径和空气路径对车内噪声的贡献,最终通过消除激励源的方法改善了车内噪声。研究结果表明:纯电动汽车车内中低频噪声既有结构路径贡献,也有空气路径贡献。  相似文献   

9.
微型客车车内噪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研究某微型客车因发动机、传动系振动及路面不平度激励引起的车内噪声的控制问题,通过试验分析,识别了主要声源,研究了车内声传递特性,确定了对车内噪声有较大贡献的车身板件,为进一步改善该车的声学特性而进行优化设计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简单介绍了Beamforming声源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车外气动声源与车内噪声相关性分析的方法之后,在整车气动声学风洞中应用流场外声阵列与车内2个参考麦克风同时进行车内外噪声信号的同步测量,应用频域内声源识别的传统的Beamforming算法和改进的CLEAN-SC算法,识别出了车外的气动噪声源分布,并分析了车外声源与车内噪声的相关性,得出车外噪声源对车内噪声的相对贡献度。结果表明:频域内改进的CLEAN-SC算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传统Beamforming算法在动态范围和空间分辨率方面的局限性,且算法稳健,使该项技术在风洞内的应用更具实用性。对车内噪声而言,在较多的特征频段,车外后视镜作为声源对车内噪声的贡献度最大。但在一些特征频段,前雨刮和门把手对车内噪声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基于全局传递率矩阵的相对传递路径分析方法,该方法建立传递路径分离模式,对分离模式下的响应进行预测,并计算出传递路径相对贡献度。针对轿车车身振动问题进行应用研究,选取发动机悬置安装点加速度和车内座椅安装处加速度作为振动传递分析的研究对象,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全局传递率矩阵的相对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可以有效预测振动传递分离模式下的目标加速度,能够识别出贡献度较大的传递路径,验证了方法的工程可行性,为开展轿车车身NVH性能分析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传动系统扭振引起的车内低频轰鸣声,一直是汽车NVH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针对某型三缸机中型多用途汽车的中油门加速,在1400-2000r/min发动机转速时的车内低频轰鸣声问题,基于半消声室转鼓试验研究,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锁定了传动系扭振为该问题的激励源,并通过传递路径分析,识别了前风挡玻璃与一阶空腔模态的受迫/耦合共振,是导致车内空气压力脉动升高并产生低频轰鸣声的主要原因。通过车身传递路径的优化,降低了车内低频轰鸣声2-4dB(A),显著提升了加速工况的车内声品质,为车内低频轰鸣声问题的优化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车辆噪声主动控制系统中参考信号在车内容易受到次级声源的污染和以发动机转速信号作为参考只能控制发动机阶次噪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智能数据融合的车内噪声主动控制算法。首先根据传递路径分析结果选择对车内噪声贡献量大的车外测点信号,然后将发动机转速信号和车外测点信号进行数据融合作为参考信号,再利用迭代变步长FxLMS算法对驾驶员耳侧噪声进行主动控制。基于试验采集的不同工况车内噪声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相较于采用发动机转速信号作为参考信号的方法在总声压级上降低了4.4 dB(A)。  相似文献   

14.
汽车车内噪声对汽车的舒适性影响较大,提高乘坐舒适性、降低车内噪声已成为汽车产品开发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文中对某国产轿车在怠速工况下发动机噪声对乘坐室内声场传递路径的研究,得到其发动机舱和驾驶室噪声信号,然后基于数字信号分析技术,对噪声传递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对该车乘坐室内多点声压进行了测量,并利用Matlab软件分析各测量点与驾驶员右耳声压的互相关性以及能量的传递,分析乘坐室内声场传递路径的识别方法,并且提出降噪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针对某款国产SUV开发过程中出现路面激励而引起车内后排乘员噪声的问题,本文利用传递路径分析理论,分析车内振动和噪声产生的关系以及传播路径,建立整车振动与噪声分析模型,借助有限元分析,分析路面激励通过车身结构而引起车内振动与噪声的传递路径,对影响比较大的几条传递路径进行优化,使其达到目标值。最终,通过对样车进行试验,车内后排低频的隆隆声消失,达到了期望的效果。该分析方法对车身及整车的NVH分析与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六排放标准的推行和电动汽车的普及,电子真空泵作为新兴制动系统的主要真空源,其在整车上的噪声表现对汽车舒适性有较大的影响。文章以乘用车叶片式电子真空泵为研究对象,针对低电压供电工况制动过程中明显的电子真空泵噪声进行测试分析,通过优化传递路径中的隔振和模态共振问题,使得车内噪声水平显著降低,大幅提高驾驶舒适性。  相似文献   

17.
曾发林  胡枫 《汽车工程》2020,42(5):628-635,643
本文中建立了GA-BP声品质预测模型,引入声品质贡献因子,以期通过传递路径分析更加直观地反映结构噪声传递路径对烦躁度的贡献情况和掩蔽效应对声品质的影响。采用两级优化方案,通过遗传算法确定与目标烦躁度值对应的目标传递函数,并进一步匹配悬置参数。结果表明,基于声品质贡献因子的发动机悬置优化方案可有效地改善车内声品质,降低结构路径对烦躁度的贡献量。  相似文献   

18.
为降低某国产新型SUV的路面激励噪声,利用传递路径分析(TPA)法将试验与仿真相结合开展优化分析。建立传递路径分析模型,试验测量获得了沥青路面60 km/h工况下悬架系统车身安装点激励力,利用Hypermesh模拟计算确认此工况下对车内响应影响较大的路径为后悬架左、右横拉杆与车身安装点所在路径,在此路径上展开优化,降低左、右横拉杆衬套刚度并进行了实车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降低了车内噪声,满足目标值要求。  相似文献   

19.
真空泵噪声问题是电动汽车突出问题之一,如何基于台架噪声预测真空泵车内噪声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基于台架噪声声源转换,结合声传函(Acoustic Transfer Function,ATF)测试结果,推导了真空泵车内噪声的计算公式,并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准确有效,与试验误差在1.5dB(A)左右。该计算方法对车辆噪声子系统目标分解选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四辆不同类型的纯电动汽车在匀速和POT(缓油门加速)工况下电机近场和驾驶员右耳旁噪声采集样本为评价对象,对电机近场和车内噪声A计权声压级进行对比,计算噪声传递的衰减百分比,并计算车内噪声的心理学客观参数。同时,利用声品质客观量化数学模型进行四辆样车的车内声品质评价。同时,通过对电机电磁噪声阶次的提取和分离评价,分析了电磁噪声对电动汽车声品质的影响。相关试验分析结果对电动汽车的声学设计和电磁噪声改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