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林静 《汽车与配件》2005,(49):31-33
本田汽车公司2003年首次在雅阁(Accord)轿车上搭载本公司自行开发的i—CTDi系列柴油机。为了满足市场对柴油机的需求,生产环保型汽车,本田公司开发了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PF)。目前没有装微粒捕集器的SUV柴油车尽管整车质量重、行驶阻力大,但仍然达到了欧Ⅳ标准[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驾驶园》2008,(12):25-25
上海日野发动机有限公司是由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和日本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共同出资组建的发动机制造企业。公司采用日野技术标准和管理模式,专业生产"日野"品牌的P11和J系列车用、工程用柴油机及相关产品。  相似文献   

3.
温雯 《北京汽车》2008,(4):35-38,42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紧缺的现实,迫使人们必须降低内燃机排放,提高燃油经济性。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柴油机的排放性能优于汽油机,但加上三元催化转换装置后的汽油机,其排放性能大大提高。文中分析了柴油机产生氮氧化物(NOX)、微粒、碳氢化合物(HC)和一氧化碳(CO)的条件,根据排放物的生成原因,从柴油机的机内净化角度,阐述了废气涡轮增压技术、废气再循环以及掺烧对NOX和微粒等排放的影响,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零排放目标,选用氢发动机作为重型载货汽车的动力装置,以此替代燃料电池装置和纯电驱动系统。重点介绍了由Keyou公司开发,并采用了高废气再循环(EGR)稀薄燃烧过程的氢发动机。  相似文献   

5.
日野ED100发动机是日本日野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柴油机.我国进口的日野ZM、TC、KF、HE、HH、WG、ZG、RF、ZR、ZC、ZH、BY、TC等系列数十种车型都装用ED100发动机.目前全国约有数千台ED100发动机;为使其配件供应国产化,特将主要零件的选材情况进行分析,供有关零部件厂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日本汽车排放法规不断严格。特别是将于2005年4月开始的新长期排放法规对车辆满载总质量3.5t以上的重型车规定的微粒排放物(PM)限制值为0.027g/kWh,属于世界上最严格排放值,担负着日本国内物流重要角色的柴油车已进入了必须安装柴油微粒捕集器的新阶段。这是为了满足新长期排放法规,除了进一步改善发动机的缸内燃烧技术,应用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冷态废气再循环系统(Cold EGR).车载式自诊断系统(OBD)外,还必须配置氧化催化转化器和微粒捕集器等组成的新型后处理装置。为此,本刊将陆续报道日本五十铃、三菱扶桑、日产柴、日野等公司的商用车废气后处理装置的最新动向,以供国内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座落于上海武胜路503号的嘉宏汽车配件贸易部是日野汽车公司在上海的唯一指定挂牌日野纯正零部件销售服务中心。专营日野系列及国内客车配套日野发动机的车型。例:厦门金龙整车、无锡太湖客车等。嘉宏公司正式成为日野售后服务中心才3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如今月销售均在70~80万元。“我们现  相似文献   

8.
《汽车情报》2007,(2):13-13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国内柴油机企业已能适应排放标准,很多企业已在开发符合国4排放标准要求的产品,而国4排放标准对柴油机来讲,是一个技术的转折点。国4标准之前,柴油机排放可以通过机内净化技术来解决污染物的排放控制,达到相应的标准,而从国4开始,除了改进燃油喷射系统、优化燃烧过程等机内净化措施外,还必须增加机外后处理装置才能使排放达标。欧洲主要采用了两条技术路线:其一是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路线,它是通过优化喷油和燃烧过程,尽量在机内控制微粒的产生,在机外后处理过程,采用尿素溶液对氮氧化物进行选择性催化还原;其二是EGR+DPF(废气再循环加微粒捕集器)技术路线,它以废气再循环为基础,在机内抑制氮氧化物的产生,在机外后处理过程中采用微粒捕集器对微粒进行微粒捕捉。  相似文献   

9.
五岛健次郎总经理强调:上海日野要建成高品质公司,吸收日野和上柴优秀企业文化,提高柴油机品质;其次,要建成一个透明公正的公司,为客户、投资者、地方政府作出一定贡献;第三,对世界和中国环保事业作出贡献。要高品质、高精度生产“日野”品牌柴油机,要降低柴油机故障率,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相似文献   

10.
相比汽油机,柴油机在热效率方面更具优势。近年来,在采用共轨喷油技术和柴油颗粒捕集器的基础上,通过应用稀氮氧化物捕集器及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等后处理装置,柴油机已经变得更加清洁。另一方面,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对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也希望能进一步降低柴油机的燃油耗。在这一背景下,马自达汽车公司开发了新一代的清洁型柴油机,将其用于日本国内市场销售的运动型多功能车。新型柴油机采用串联式顺序两级涡轮增压系统,并结合低压缩比技术,获得了理想的燃烧。配装新型柴油机的车辆具有良好的驾驶乐趣和较高的燃油效率,并且能在不采用氮氧化物后处理装置的情况下满足现行排放法规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1982年、1986年、1999年沈飞汽车制造公司与富士重工(日)、日野车体(日)、日野自动车公司(日)引进2种中型旅游客车车身制造技术,生产中高档客车及客车专用底盘.  相似文献   

12.
日野新型混合动力商用车DUTRO Hybri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1月,日野汽车公司推出小型混合动力货车“DUTRO Hybrid”。该车符合日本新短期排放法规(2003、2004年)燃油经济性与现有柴油车相比提高30%是一款低排放低油耗的小型混合动力货车。在日野汽车公司为符合日本2003年颁布的新短期排放法规,  相似文献   

13.
瑞典斯堪尼亚公司和日本日野汽车公司宣布达成了一项战略合作协议 ,目标是建立一个长期的业务联盟 ,增强两个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该联盟在日野和斯堪尼亚之间没有任何横向的所有关系。作为协议的一个部分 ,结盟的目的是增强排放控制方面的技术研究 ,进一步降低柴油机对环境的影响。协议明确了合作的诸多领域并开始可行性研究。两个公司将共同发展联盟和提供市场优先权。第一步的任务是引入斯堪尼亚拖拉机导向装置 ,由日野公司在日本市场销售。两个公司还将对日野公司的 7L和 8L发动机在斯堪尼亚车辆上的应用潜力进行联合评估。根据需要 ,该…  相似文献   

14.
日本新近实施的新长期排放法规对柴油车的NOX和PM的排放提出了严苛的要求。为适应新法规的要求,日本汽车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包括日产柴油机公司研发的尿素SCR系统、日野DPF系统以及电子控制超高压燃油喷射装置系统等等。日本商用车柴油机的最新排放技术也为我国商用车制造行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五十铃TDJ50型和TD50型为倾卸汽车,TDJ72型和TD27型为平板货车。长头型的TDJ系列和TD系列载货汽车的驾驶室、翼子板和车厢是通用的,所以从外观上看,好象是同一车型。从1980年起,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以装有6QA1型柴油机的TDJ系列取代了装置DH100型柴油机的TD系列载货汽车。  相似文献   

16.
EGR结合机外净化技术降低柴油机排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增压直喷柴油机开展全面净化的研究,设计了一套废气再循环(EGR)结合机外废气净化(EGC)系统,该系统能在柴油机较宽转速和负荷范围内有效净化废气排放。试验结果表明,EGR结合EGC技术在降低柴油机的废气排放方面具有很大突破。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环境保护及人体健康的密切关注,迫切要求降低柴油车的氮氧化物及颗粒排放,为此,必须在进一步改进发动机以降低其自身排放的同时,充分利用排气后处理技术来减少废气排放量。目前,大型商用车的排气后处理系统一般会采用柴油机颗粒捕集器+尿素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的组合,但这一技术存在供应尿素溶液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课题。日野汽车公司开发了一种整体型催化转化系统,将燃油作为反应促进剂,可以在不使用尿素溶液的前提下,同时降低氮氧化物及颗粒排放。  相似文献   

18.
<正>在慕尼黑工程机械国际博览会上,MTU公司展示了两款满足第四阶段和第四阶段最终排放法规的柴油机——6R1500和12V1600机型,并宣布了7种新型柴油机的排放策略。从2011年3b阶段和第四阶段最终法规开始生效起,MTU公司将推出其最大功率高达560kW的多个机型系列,其中包括400,500和900系列,这些机型均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器。由于采用SCR催化器和集成消声器,不再需要采用微粒捕集器(DPF)。  相似文献   

19.
李军  向璐 《北京汽车》2015,(4):23-28
柴油机微粒排放控制技术已成为柴油机技术发展中的核心之一。文中探讨了微粒捕集器的捕集机理、过滤体材料特性以及再生技术。并利用AVL Boost软件建立模型,仿真分析了发动机的排气温度和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的过滤孔密度对DPF的最高温度、排气背压和排气碳烟量的影响,提出了柴油机微粒捕集器设计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日产柴油机公司为适应19本新短期排放法规.2004年车型(中型,普通型货车)搭载了新型发动机.并且获得日本国土交通省的超低微粒(PM)排放柴油机车认定制度“4星级”。其中降低柴油车排放污染物的重要措施.包括采用冷却EGR(Cooied EGR)与高压共轨技术并设置Super PM Cleaner(日产柴开发的微粒捕集器)作为标准装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