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转矩耦合系统、转速耦合系统和转矩与转速耦合并存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提出了一种基于AMT的具有双离合器的机电耦合动力系统,该系统新颖独特,控制方便,对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开发通用新型的机电耦合动力传动系统,加快我国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汽车动力总成橡胶悬置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汽车动力总成橡悬置系统的动力分析方程,固有特性分析方程及振动耦合特性分析公式,并用于某汽车动力总成橡胶悬置系统的固有特性分析和振动耦合特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混联混合动力车辆功率分流耦合机构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析了功率分流耦合机构的转速与转矩关系,在此基础上推导了功率分流比例与传动比和行星排特性参数的关系,研究了不同功率电机所能实现的传动比变化范围,和耦合装置效率随传动比变化的规律.最后分析了带功率分流耦合机构的车辆在起步、匀速行驶和加速等工况下的驱动特性,为功率分流混合动力车辆关键部件的参数匹配和整车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串联式混合动力辅助动力单元动态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种柴油机辅助动力单元(APU)动态控制器的结构,基于Z iegler-N ichols整定方法设计了发电机励磁电流PI控制器,根据闭环系统稳定性和跟踪性能试验测试设计了转速和转矩耦合PI控制器,基于稳定性准则设计了APU系统动态过程控制策略。混合动力试验表明,APU控制器保证了APU动态过程中的稳定性,跟踪性能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5.
电磁耦合混合动力公交车运行点协调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电磁耦合混合动力公交车运行点协调控制策略,提出了发动机目标节气门开度开环控制、发电机目标转速控制、发动机实际转矩反馈和电动机转矩补偿控制的运行点协调控制基本算法,以期满足驾驶员对动力性能的需求,并保证动力传递的平稳性;同时提出了对发动机进行瞬态优化的运行点协调控制改进算法,以期避免发动机过浓喷油,并改善整车燃油经济性.仿真结果验证了运行点协调控制基本算法和改进算法的可行性,并且2种算法均达到了预期的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种基于无级变速传动(CVT)与行星齿轮机构的新型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汽车耦合系统,分析其工作模式,并建立其动力学模型,以获得其混合驱动模式下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7.
不同混合动力电动轿车方案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张俊智  王丽芳 《汽车工程》2002,24(4):290-293
设计了同在离合器前与发动机的动力耦合的ISA并联、电机在离合器后变速器前与发动机的动力耦合的一般并联、类似于Prius的混联三种HEV方案。对这三种方案和原轿车的最高车速、原地起步加速特性等动力性指标和基于ECE+EUDC的100km油耗和续驶里程等能量经济性指标及排施行性进行了仿真和分析。得到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8.
基于模型匹配控制的PHEV动态协调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分析发动机与电动机的动态响应特性基础上,设计基于模型匹配控制的整车动力系统动态协调控制方法,并在所建立的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前向仿真模型上对该方法进行研究,证明该方法能有效控制2个动力源的动力耦合过程,具有较高的转矩控制精度和很好的动态响应特性,并利用所建立的硬件在环仿真试验台对该方法进行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9.
串联混合动力客车辅助功率单元控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串联式混合动力客车上采用的辅助功率单元(auxiliary power unit,APU)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耦合系统。文中提出了一种APU动态控制器结构,首先根据闭环系统稳定性和跟踪性能试验测试提出了速度和功率耦合PI控制器,进而基于静态试验设计了APU系统的前馈控制支路。通过台架测试表明,该控制方法能够保证APU动态过程中的转速稳定性和功率的快速调整特性,满足实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国内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的局限性,提出了结合行星机构的动力耦合功能和无级变速器的连续速比调节特性的新型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方案,运用模拟杠杆法确定了4种结构紧凑、能满足混合动力汽车多种工作模式需要的新型传动系统.分析了新型传动系统在汽车各种行驶工况下的多种工作模式及其动力传递路线和在各工作模式下的耦合特性,为整车控制策略的制定和传动系统的参数匹配与仿真奠定基础.与丰田THS、通用TWO-MODE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新型传动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和传动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根据车辆-轨道耦合模型,采用弹性地基梁板模型,得到列车轨下激振力。按广深港高速铁路狮子洋盾构隧道洞口资料,建立精细的三维数值模型,通过FLAC3D软件对列车荷载引发的隧道动力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列车振动作用下狮子洋隧道洞口水-土耦合规律。结果表明:在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孔隙水压力增长区域位于隧道周边的一定范围,主要分布在隧道底部地层, 在左右两隧道之间的隧道下方地层,超孔隙水压力值最大;地层受振位移响应等值线呈倒钟状分布,隧道上方影响范围大,且衰减缓慢,隧道下方影响范围小,且衰减迅速;管片左侧近域地层位移响应最大,列车振动对相邻隧道附近地层的影响不明显,其位移值远远小于左侧的地层位移。  相似文献   

12.
夏国栋  刘亮  张少华  魏宸官 《汽车工程》2001,23(5):356-358,355
本文分析了四轮驱动汽车用液体粘性联轴器驼峰现象的产生条件和形成机理,并对各种结构参数对驼峰特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试验研究,获得了硅油粘度,硅油填充率以及输入转速等参数对驼峰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对粘性联轴器设计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硅烷偶联剂对沥青与石料及水泥砂浆界面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以不同浓度的硅烷偶联剂水溶液涂覆到水泥砂浆界面,再以乳化沥青和普通沥青连接试件,其抗折强度有所提高,其中涂覆浓度为0.6%的硅烷偶联剂抗折强度时可提高20%;方解石和花岗岩石料浸泡硅烷偶联剂水溶液后与沥青的粘附级数提高,其中花岗岩石料更为明显;硅烷偶联剂改性乳化沥青与矿料的粘附性优于对比普通乳化沥青。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上建立了六自由度的振动压路机的数学模型,应用振动理论对此系统进行动力学分析。建立满足隔振要求,具有最佳压实功率积的优化数学模型。为进行振动压路机的设计及改进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一种加工汽车同步器齿套滑块槽的新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结合对汽车同步器齿套滑块槽数控加工机床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摆线逼近圆弧的高效加工方法。通过建立摆线的参数方程,分析其各个参数对摆线形状的影响以及摆线逼近滑块槽圆弧的逼近误差,提出了确定摆线参数的算法及相应的计算程序。应用该算法对一个给定参数的滑动齿套滑块槽圆弧加工逼近误差进行分析计算,其理论逼近误差达到了0.0002mm,进而证明了利用这种方法加工同步器齿套滑块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粘性联轴器转矩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逸  王军  王云成  王望予 《汽车工程》2000,22(3):201-203,F003
本文通过台架试验研究了粘性联轴器的转矩特性,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硅油的粘度,填充率和片间间距以及转速差对粘性联轴器转矩特性的影响,并对粘性联轴器转矩特性的峰值现象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为了准确分析轮毂电机温度场,基于电磁场有限元分析,采用考虑旋转磁化及谐波磁场的方法计算铁耗,并计算了轮毂电机各部件生热率。采用基于有限体积法的流固耦合分析和基于热网络法的磁热耦合分析,分别计算了额定工况下轮毂电机温度场,将轮毂电机温升试验和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有限体积法的流固耦合分析得出的绕组稳态温度计算误差为1.8%,基于热网路法的磁热耦合分析计算误差为2.5%,验证了两种温度场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对不同结构冷却水道的热阻和压降进行了理论分析,基于Pareto遗传算法对螺旋型水道进行多目标优化,在保证额定工况电机稳态温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使水道压降降低了22.9%。  相似文献   

18.
景海河  申元 《隧道建设》2011,(Z1):331-333
随着煤矿采深的不断加大,深部软岩交岔点稳定性控制已成为煤矿开采的又一难题。为了良好地控制交叉点处围岩的稳定性问题,结合鹤壁五矿三水平二车场交岔点处支护工程实例,通过地质调查、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FLAC3D),提出了鹤壁五矿三水平二车场交岔点处围岩稳定性控制对策——锚网喷+锚索+单桁架耦合支护技术,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液体粘性联轴器剪切转矩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亮  夏国栋  陈雪梅  马重芳 《汽车工程》2003,25(1):30-33,45
建立了液体粘性联轴器剪切转矩计算的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温度、剪切率对硅油粘度的影响,推导出粘性联轴器在剪切工作状态下转矩输出值的计算式。另外,从盘片结构、几何形态与尺寸等因素出发,得出了有孔(槽)盘片的液体粘性联轴器剪切转矩计算的一种近似方法。将计算结果与台架试验取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汽车上的电磁干扰及抑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磁干扰以多种方式存在于汽车内部,这些干扰对车载电子装置及无线电接收设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就车内电气部件所产生的电磁干扰及其形成机理提炼出来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抑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