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汽车事件数据记录系统EDR等车载行车记录装置越来越多地装备在车辆上,这为开展车辆事故调查、嫌疑车辆调查提供了良好的手段。本文梳理了车载行车记录装置涉及的法规、标准情况,介绍了主要车载行车记录装置记录的主要数据情况,重点阐述了车载行车记录装置数据在事故调查中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改进的办法,以及车载行车记录装置数据在嫌疑车辆调查中的应用,希望能为车载行车记录装置的查验工作,以及在事故调查和嫌疑车调查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一起特大行车事故的反顾,阐述对车辆执行安全检查作业与预防行车事故的重要关系。呼吁行车人员,安检人员和各级安全管理部门,不容忽视对车辆安全检查作业的落实(编者按:单车承包后,车辆安检工作切不可“以包代安检”),切实实现预防和减少行车事故的频率。  相似文献   

3.
1引言 就重型商用车辆的行车制动功能而言,无论从制动系统的储气筒容积大小还是从制动器的热稳定性等方面分析,该类车辆不适于在下长坡时实施连续不断的全行程行车制动.据有关资料,车辆行车制动效能热衰退问题已成为营运车辆发生特大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在新版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中规定重型商用车辆应装备缓速器或其他辅助制动装置.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车辆制动工况下路面抗滑性能对弯道行车安全的影响,以车辆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为仿真平台,提出采用轮胎解析参数、整车参数、路面抗滑值构建耦合关联的车辆-轮胎-路面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湿滑路面状态下弯道行驶车辆的运动学参数值变化情况,探索路面抗滑性能与表征行车安全风险的运动学参数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路面抗滑性能影响车辆运动学参数值变化是诱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较低的弯道路面抗滑性能易使车辆在制动时出现急速横摆、甚至侧翻的交通事故;车辆两侧轮胎接地面抗滑值不均衡对弯道行车安全的影响高于对直道行车安全的影响,车辆极易在弯道制动时出现因抗滑值不均衡而无法保持有效转弯半径、进而冲出车道的交通事故.研究可为制定弯道行车安全的保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汽车与安全》2008,(9):62-64
一、安全行车一般性常识 夏季要经常对车辆技术状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车辆安全部位,严禁驾驶病车上路行驶。驾驶人在夏季行车前,必须保障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保持精力充沛,严禁疲劳驾驶车辆。炎热天气行车要控制车速.避免过长时间高速行车.以免造成发动机或轮胎温度过高。行车中应密切注视非机动车和行人动态.要提防非机动车和行人为避凉而突然横穿道路,奔向道路荫凉一侧。  相似文献   

6.
夜间行车不按规定使用灯光是夜间发生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一些驾驶员夜间行车交会不变光、不减速,致使行人、骑车者、交会车辆担惊受怕.有的车辆交会相互斗气,互不关闭远光灯,横冲直撞,夜间行车交通事故屡有发生.  相似文献   

7.
信息快车     
93306部队积极开展行车安全教育确保冬季行车安全针对进入冬季,北方气候寒冷,冰雪路滑,车辆行驶不安全因素增多,是车辆事故的高发期,93306部队注重遵循预防车辆事故的规律,一手抓驾驶技术提高,一手抓管理制度落实,有效地保证了冬季行车安全。入冬前,该部在分析安全形势时认识到  相似文献   

8.
基于图像传感器获得的车辆位置信息,提出一种分析汽车驾驶员驾驶特性的新方法。建立基于模糊机制的驾驶员车道内行驶安全评价模型,以数据库的观点对车辆行驶过程数据进行描述,通过分时间段采样的方式记录行驶车辆距道路标识线的横向距离,根据采样数据特征的统计分析结果确定车道内行车的安全评价模糊隶属度,以此评估驾驶员车道内行车的安全性,分析驾驶员的行车特点。车辆行驶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分析驾驶员的行车状态,并评判驾驶员车道内行驶的安全特性。  相似文献   

9.
双车道公路弯道处行车轨迹是车辆自由行驶时的重要特征,通过对行车轨迹及运行速度综合效应的分析,得出双车道公路自由行驶的车辆在弯道上行驶时行车轨迹偏移规律,并建立了自由行驶状态下道路线形与行车轨迹和速度之间的相关模型.据此可对弯道处行驶时的驾驶行为及行车安全进行分析,并对道路弯道处线形和断面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0.
驾驶行为的产生是驾驶员通过对行车环境的感知、判断和决策,通过操控车辆运行形成的,它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行车环境自然是主要的方面。通过对大量农村公路条件下的实车驾驶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在农村公路行车环境下车辆速度、三轴加速度等运行特征变化的规律,旨在探究行车环境与驾驶行为的相互关系,为提高农村公路行车环境的协调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曲线路段往往是事故多发路段.尤其是重型载重车辆的超载快速行驶更易引发侧翻倾覆的重大交通事故。该文探讨道路因素和车辆因素对曲线路段行车安全的影响,提出满足车辆横向稳定性的最大容许车速,并利用此方法量化超载车辆的安全限速指标,为提高曲线路段行车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行为决策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自动驾驶汽车的智能化水平,作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大脑,行为决策系统决定了自动驾驶车辆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文章基于行车效率与行车安全对高速自动驾驶汽车的智能决策进行了研究。通过引入能效函数与动态子区域监测系统,实时计算本车道与相邻车道的行车能效值以及本车与周边车辆的碰撞风险,并基于此确定最优驾驶策略,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动驾驶车辆的行车效率与安全。  相似文献   

13.
问:车辆上高速公路行车前应注意做哪些检查? 答:车辆在一般道路出车前的检查项目已不能满足高速公路行车的要求。因此车辆在上高速公路行车前,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检查: 检查轮胎 用轮胎气压表检查气压是否符合标准;胎面磨损是否露出标记;胎面、胎侧和胎肩是  相似文献   

14.
<正>雾天行车能见度低,路面湿滑,容易使车辆制动性能变差,引发侧滑等交通事故。因此,雾天行车更要注意谨慎驾驶,确保道路交通安全。露天行车准则一:确认车辆的可视距离雾天行车时,要密切注意车辆的可视距离。大雾天气能见度较低,驾驶员应根据能见度调整车速,以保证在出现紧急情况时,有时间加以应对处理。行车过程中,还要注意与前车的距离,打开车辆的前后大灯和雾灯,以标示自己的位置。在雾气严重的时候,还可以打开双闪灯。不要在开雾灯时使用远光灯,这是因为远光灯光线高挑,很容易遮住雾灯的光线,继而影响其他驾驶者的视线。当雾气较为浓重时,我们可以通过按车喇叭,表明我方车辆所在的位置。通常情况下,频繁按车喇叭是一种不礼貌  相似文献   

15.
<正>绝大多数汽车检测站是采用便携式制动仪路试来检测车辆行车制动性能的,该制动仪是一种减速度测量仪器,通过车辆路试制动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简称MFDD)和制动协调时间来评价车辆的行车制动距离,通过制动跑偏量来评价车辆的行车制动稳定性。制动仪无法事先测量和显示车速,只能事后根据全过程所测的瞬时减速度和时间来推算制动初速度和制动距离,车辆实际路试操作的制动初  相似文献   

16.
为恢复车辆技术性能,打牢行车安全基础,近日,北京军区66220部队精心组织冬季车辆换季保养,所有车辆做到应保尽保。此次换季保养工作,按照动员部署、示范教学、理论考核、保养实施、检查验收、总结表彰共6个步骤组织实施,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车辆技术状况恢复和驾驶员队伍技能的提高,确保了车辆换季保养的质量,为行车  相似文献   

17.
行车如人生     
做人,有些基本原则是必须遵循的,有些禁忌是不可触犯的,否则,人生将会苦短。行车和人生一样,有些规则必须遵守,有些东西必须禁忌,否则,行车将会艰险。驾驶员要驾驶好车辆,尤如做人一样,不仅应知道该怎么做,更需要知道什么是被禁止的。因为禁忌往往与生命、车辆的安全紧密相关。行车如人生。车辆是无生命的,车辆之所以能行走,是有生命的驾驶员操纵的结果。车辆遵循什么样的轨迹行驶,怎样处置途中的风险障碍,全凭  相似文献   

18.
针对近期部队活动多、车辆动用频繁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实际。为确保行车安全,75100部队采取了“修复一批、停驶一批、报废一批”的办法,对所属车辆进行普查与专项技术检测。为从根本上保证行车安全,解决当前车辆技术性能问题,对技术状况欠佳却又有修复价值的车辆,组织大中修,恢复其技术性能;  相似文献   

19.
随着汽车逐步向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智能网联车辆逐步进入实际应用阶段。进行智能网联车辆的通行行为优化,对提升驾驶安全性和行车效率,避免事故发生和交通拥堵至关重要。车辆在通过交叉口时将受到很多环境及运动因素的影响,而现有的通行优化模型难以准确表达各类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行驶环境。为此,基于风险场理论建立由环境场和运动场组成的信号交叉口行车风险场,表征信号交叉口中每点的实时行车风险程度,从而引导车辆驶向风险值低点,并提供下一步长的位移及速度指引,实现车辆的动态轨迹优化及速度控制。典型场景下的仿真结果表明:在优化模型的控制下单车的信号交叉口通行效率明显提升,其中直行方向车辆单车平均通行效率提升最高,平均提升6.35%,通过对交叉口面积内所有车辆进行通行行为优化,交叉口通行效率提升了9.3%,这表明所建模型可以准确表达交叉口行车环境并优化车辆通行行为。研究结论可应用于自动驾驶车辆的交叉口通行控制,并为网联环境下的行车环境表达和安全驾驶控制提供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20.
姚明  葛鹏 《驾驶园》2009,(9):79-81
雨天行车,能见度低路面泥泞、湿滑、行人、车辆动态异常险情增多。为了行车安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