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国务院提出全国高职百万扩招重大举措,对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上更新要求,是一个机遇也是挑战。针对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面临的生源结构复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基于数控专业特色,探索与实践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到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和完善教学资源库等方面,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新形势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符合新时代的综合型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深入发展,道德和道德教育问题在各个层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高职教学的现状与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构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笔者就高职教学与学生道德素质培养谈几点拙见。一、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一)高职院校生源普遍素质不高。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教育事业改革的力度,各大专院校大量扩招,将一些低于二本分数线的学生录入高职院校,使高职院校生源的质量明显下降。仅以东营为例,近几年高职学生录取分数线仅在300分左右。(二)部分学生学习过分追求“实用为主…  相似文献   

3.
扩招后的高职院校存在生源多样化、能力差异化、需求个性化的特点,为满足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务院发布了"职教"20条,把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细化为若干具体行动。"职教"20条明确提出了教师、教材、教法即"三教"改革的任务,以解决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在新能源汽车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针对当前高职学生的特点,坚持实施"三教"改革,坚守"三教"改革的原则,正视面临的问题,寻求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高职学生生源质量差异大、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和英语学习整体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日益突出.笔者从自主学习理论角度出发,侧重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探讨了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存在的制约因素,从改变学生认知结构、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借助网络积极自我评价四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职的汽车维修专业是一线维修工人主要的人才来源。虽然职业教育得到了国家的重视,社会的关怀。但是,现在的中职招生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难。因生源的减小,普高的扩招,导致中职生源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6.
正为贯彻落实国家要求及指导精神,2019年吉林省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实施扩招人才招生计划。面对这样特殊的教育群体,为对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必须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扩招专业建设。2020年春,我校迎来第一届扩招专业的学生。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根据吉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专业实际,我校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扩招新专业。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大,高职院校利用单招、普招、扩招等方式大幅度增加招生,办学规模急剧扩大。高职院校招生的多元化使得生源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中专生、普高生并存的常态。如何强化内涵建设,树立良好学风,  相似文献   

8.
技校学生普遍存在怠学现象,这严重影响到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及学校的教学管理。本文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为例,着重从生源,教材、教学媒介三方面分析了当下技校学生电工电子课的怠学成因,同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目的在于促进《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改革,为课程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9.
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生源多样化的现状,不同类型生源由于校企合作而进入同一个订单班,如何教学?这是对订单班的教学提出的新挑战。文章通过对各类生源学生家庭背景、心理健康状况等特点分析,并对多生源订单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提出针对多生源订单班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1高职院校生源现状分析1.1生源结构及其特点高职教育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而发展的。如今,高职院校正面临着生源问题的挑战,生源数量持续减少,生源结构日益复杂。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为普通高考、自主招生、对口单招、注册入学等4类。(1)普通高考。该类生源为参加普通高考的高中毕业生,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最后一个批次,这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生源。通过高考统招录取的高职学生大都是考生中成绩相对较差的,该类生源学生常会有一种失落感,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但也有一部分因高考失利进入高职院校  相似文献   

11.
对标人才培养要求,依托互联网时代智能教学平台,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的内涵,总结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原则。提出了传统教学模式、超星课堂+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云平台线上课堂翻转+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变为设计的主角,让学生应用学习平台和小组互动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普及,学校对于学生的成绩要求降低,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所招收的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不足。而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足,影响专业技术的教学,不利于中职院校课堂教学的发展与进步。要想当前对教育教学形式,满足老师老师的教学需求,就要对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与创新。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本文通过对"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进行"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在汽车维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汽车保险行业岗位要求,根据《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保险销售能力、承保核保能力以及查勘定损实际处理能力。此次改革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实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新趋势,本文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入手,对基于混合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优势,通过对教学模式构想、教学流程及线上线下课程特色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贯彻落实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发展的理论要求,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特点,分析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对如何实施课程思政与机械设计基础有效融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人探索。  相似文献   

15.
1+X证书制度的确立,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推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要求,想要在1+X证书考核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就需要做好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创新传统教学课堂,1+X证书考核需要制定试点目标、选择考核区域,研究1+X证书开发技术方案,通过专业化组织机构进行专业证书的发放,构建信息化考核平台,完善1+X证书审核机制。本文主要探究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试点1+X证书考核,通过对考核过程的分析,结合专业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助力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思潮的不断深入,我国各阶段教育积极地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作出了合理的改进和创新,旨在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现阶段,在高等教育阶段中的汽车专业教学中,教师针对《汽车文化》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此希望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汽车专业知识。本文就《汽车文化》多元化教学模式,展开了分析和研究,并且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7.
针对地方高校实践教师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研究,探索培养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打破当前陈旧教学环境,唤醒教师不断创新的意识,将创新教学理念转化成为教师日常教学的行为和规范,用思想和行动去影响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更能适应新世纪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最常见的一种代步工具,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汽车了,于是很多大学与高职院校都将《汽车文化》作为选修课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去,对于汽车专业的学生来说,《汽车文化》更是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这门课程旨在通过与汽车技术相关的文化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对分课堂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虽然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已经有很多针对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但是对分课堂这种教学模式还是以其独特的作用受到广大教育者的推广。本文将结合对分课堂的优势,探索对分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在汽车文化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相似文献   

19.
龚天 《时代汽车》2022,(2):84-85
中职汽车专业理实一体化的课堂上,学生的实训教学效果如何评价,专业技能如何量化考核,1+X证书考核内容和方式的变化,都对中职汽车专业实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开展汽车专业实训教学,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笔者提出以数据为驱动,形成精准闭环实训教学评价方案,打造品质汽车实训课堂...  相似文献   

20.
温承钦 《汽车实用技术》2020,(6):205-206,233
文章结合我院课程改革实际,就"汽车制造工艺技术"课程过去存在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利用网络学习与教学平台,建立"课内与课外、线下与线上、现实与虚拟"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采用"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活跃程度,学习主动性、成绩提高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