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立足国家新型城镇化对高铁网络建设的指导意见,以高铁枢纽将大规模进入中小城市为研究背景,通过分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分区格局特征,结合国内发展经验,总结高铁枢纽在不同城市分区中的发展经验,得到高铁枢纽发展的主导影响因素.研究提出了采取基于城市分区的流程选址方法,并通过具体评价指标定量分析决策分支优劣,为选址决策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铁枢纽外围集散路网布局问题,以中小型高铁枢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部分高铁车站的调研分析,阐述了枢纽外围集散路网布局的内涵和现状问题,分别研究了枢纽与分流通道的空间关系、枢纽集散通道与铁路线的空间关系以及枢纽外围集散路网的布局模式,并总结了 5条结论,为今后中小型高铁枢纽外围集散路网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加强城市客运枢纽布局规划的定量分析,回避一般抽象数学模型难以推广、解决实际问题的局限,基于空间句法分析原理和方法,以青岛市为例,考虑到新建成胶州湾大桥和胶州湾隧道对于城市发展及客运枢纽发展的重大影响,结合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分析道路网络特点,考虑不同道路等级相互关系,构建空间句法轴线分析模型,计算集成度等分析指标,有机衔接客运枢纽空间布局特点和城市道路网络集疏运要求,并结合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布局及其它重要影响因素,如铁路客运站建设发展、城市轨道线网规划的分析,提出客运枢纽站场规划空间布局,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协调有序发展,强化分析了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客运枢纽布局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优化高铁客运枢纽与城市交通的衔接是提高高铁客运效率和城市交通方式有序营运的关键。文中阐述了高铁客运枢纽交通衔接的几种方式,分析了影响高铁客运枢纽与城市交通有效衔接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了高铁客运枢纽与城市交通衔接规模优化方法。以武汉火车站远期规划年旅客发送量为例,讨论了城市交通衔接方式运量合理匹配规模,提出做好武汉火车站交通高效衔接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高铁枢纽大规模建设的背景,从规划实践出发,对高铁枢纽社会停车场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济南东客站为例,采用类比法和停车周转率法两种方法,对高铁枢纽的社会停车场规模进行了计算,并给出了推荐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高铁客运枢纽乘客候车时间分析预测提供理论支撑,从探寻高铁乘客候车时间的分布特性入手,在对高铁枢纽内乘客候车时间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乘客候车时间分布拟合。基于方差分析方法,对高铁枢纽内乘客候车时间影响因素进行了显著性分析,并对乘客候车时间显著性影响因素与候车时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利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构建了高铁枢纽内乘客候车时间预测模型,并利用调查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高铁枢纽提前购票乘客候车时间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市内出行时间、对外出行距离、对枢纽的熟悉程度、受教育水平、市内交通方式均对候车时间造成显著影响;所构建的候车时间预测模型的计算值与调查值的平均相对预测误差为11.2%,预测误差基本控制在20 min以内。  相似文献   

7.
综合客运枢纽换乘环节直接影响到城市客运系统网络节点的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为实现高铁站综合客运枢纽换乘服务便利化,本文选取全国13个主要高铁站综合客运枢纽基于旅客出行切身感受和便利化程度进行问卷调查,深入分析了枢纽在换乘标识指引、购票进站、信息查询、交通接驳设施、城市对外交通衔接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从而为综合客运枢纽换乘服务质量的改进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高铁已成为居民跨市域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合理的枢纽集疏运体系规划设计对于提高旅客到发和换乘效率,提升高铁枢纽服务水平,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高铁枢纽集疏运系统规划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规划设计的核心策略。结合徐州东站集疏运系统规划设计项目进行相关策略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状城市交通与高铁枢纽接驳耗时过多问题,以长沙西站高铁枢纽为例,研究提出高效的进出站快速集散系统,以协调整个城市的对外交通。首先,对大型交通枢纽片区的外部和内部快速集散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一是对服务于高铁枢纽旅客进出站的快速集散道路交通系统进行研究,提出“双井”模式,适合于客流量大且客流来向分散的大型交通枢纽;二是对内部到达高铁枢纽的小汽车、出租车交通的进出站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其次,对站前广场周边各类交通设施布局进行研究,确保枢纽服务范围内的交通高效可达。最后,对服务于高铁周边商务区的地下环路交通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地下环路适用情况和单向逆时针交通组织方式,通过地库联络线连通周边地块,利用立体交通组织的方式,从空间上分离高铁枢纽进出站交通与周边商务区交通,减少交织,提高高铁枢纽片区交通效率。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高铁建设的逐步推进,高铁站的建设数量不断增加.当高铁站房先于地下车库实施时,地下车库基坑施工需要保证先期实施站房的施工空间及结构安全性.介绍了邳州铁路综合枢纽的基本情况后,对地下车库的围护进行了探讨,最终确定了双排桩的围护方案.通过分析不同桩长、桩径、桩间距对桩顶侧移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围护桩参数,实际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11.
高速铁路是快速连接城市的重要运输方式,先进的高铁站点应该同城市交通系统紧密联系。本文以西安北站为例介绍了高铁城市枢纽站的发展和建设情况,然后说明对这类枢纽进行评价的作用,最后通过一种系统混合综合评判方法—模糊层次分析法,对高铁城市枢纽站的综合评价进行了普遍性研究,并通过差异化调研建立了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案例评价结果表明,西安北站综合性能良好,能较好地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京沪高铁途经常州市北部的新北区,设置了常州北站。作为城市内外交通转换的高铁客运枢纽,对于交通衔接配套要求高。分析常州北站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导致现状交通组织不畅、交通效率较低的原因。阐述了交通优化设计原则、核心节点交通优化方案,以及外围交通提升设想,提出交通优化设计要重衔接、强功能,建成后将显著提升高铁客运枢纽的综合交通效率和便捷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2015—2018年中国县域城市高铁开通后的经济发展数据,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高铁开通对县域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目前高速铁路的开通能够显著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效的站前集疏运系统决定了高铁站的有序运行和站前片区的高强度开发,对高铁站及站前片区的运营起到重要作用.以赣深高铁河源东站为例,在对方案边界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大型高铁枢纽如何衔接快速路系统服务枢纽集散,如何构建快进快出的匝道系统,如何构建站前地下环路服务枢纽及地块交通集散等关键问题,并提供了解决立体集疏运系统...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介绍了无锡市城市地下环路的开发建设。无锡高铁商务区结合京沪高铁无锡站、轨道交通2号线,以及远期区域内地块筹划,开发建设城市地下环路,将周边地上、地下空间有机联系起来,整合了区域地上、地下空间交通资源,并提高其利用率,形成完整连续的空间系统,实现区域综合服务能力的升级,并为未来地区性地下空间开发打好基础。项目的实施充分考虑了轨道交通2号线、高铁无锡站的建设因素,通过合理的工程筹划和实施方案,确保多个项目协调开发建设。该项目的开发建设有力促进了商务区功能的升级,实现城市核心区地下空间利用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6.
基于TOD的城市公共交通枢纽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内各大城市对公共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的普遍重视,城市公共交通枢纽设计已成为交通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从城市总体战略规划的系统角度出发,将TOD的基本理念引入到城市公共交通枢纽的设计流程中,以"公交枢纽地区"的规划思想为基础剖析了基于TOD的城市公共交通枢纽设计的特有指导原则、设计流程、设计内容,并分析了该设计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高速铁路的建设发展,高速铁路引入既有枢纽而形成综合客运枢纽的形式越来越普遍。面对高铁时代的到来,如何在形态布置中协调、衔接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及道路交通网络,提高换乘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论述了综合客运枢纽形态布置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和适应条件,以成都北站和成都东站为例,分别阐述平面布置形态、混合布置形态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内外流线等,分析两种布置形态的优缺点和相应的适用枢纽类型。  相似文献   

18.
黄山交通枢纽是集高铁、轨道交通、长途客运、公交、出租、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从公交先导,引导发展,有效减少交通阻抗,路内站场设施场外化,提供多层次、高品质公交服务出发,以交通环境人性友善、传承文化、提升城市竞争力为目标,介绍枢纽设计理念及总体方案.  相似文献   

19.
对外交通枢纽是各种动、静态交通流的交汇点,也是出行者的换乘点,是城市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衔接的窗口.枢纽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出行换乘效率,制约着城市的对外交通联系,从而影响该城市的发展.从枢纽使用者出发,研究枢纽出行模式和机理,从交通需求的角度研究枢纽布局设计的基本方法,提出了大型对外客运枢纽布局的设计原则、基本布局模式和关键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0.
高铁客运枢纽一般都含有多种换乘功能区,不同功能区的布局要求差异较大。如何通过在空间、数量和功能上的有机组合,使换乘功能区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将直接决定了枢纽换乘服务的水平。在分析换乘功能区的基础上,以乘客的平均期望走行时间、乘客的平均交叉冲突延误、枢纽造价为目标函数,以功能区面积、形状、布置位置为约束条件,建立客运枢纽换乘功能区布局评价模型。结合模型特点,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对模型进行求解,并以某三层高铁枢纽换乘功能区布局问题为例,验证模型及求解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