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航  韩磊 《公路》2012,(8):267-272
基于环境保护和充分利用围岩自承能力的原则,在隧道洞口区段广泛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介绍了某浅埋三车道隧道下穿既有公路的施工方法及相应的支护措施。工程实践表明,对于下穿既有公路的浅埋大跨度软岩隧道施工,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以超前管棚、小导管注浆、加强掌子面临时支护、控制弱爆破、临时封闭仰拱为主要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围岩变形,保证施工期间公路车辆的通行。  相似文献   

2.
为更全面准确地评估盾构下穿既有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相互作用风险,提出一种基于Pair-Copula贝叶斯(Pair-Copula Bayesian network,PCBN)模型的盾构下穿既有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方法。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盾构下穿既有隧道施工风险评价体系,将贝叶斯网络模型的不确定推理与Pair-Copula理论对于相关性的处理优势相结合,构建盾构下穿既有隧道施工风险评价PCBN模型,实现风险因素复杂依赖关系精确建模和评价,为盾构近接施工安全分析和管控提供有效方法。依托于武汉某隧道下穿工程进行实例分析,基于所提出的PCBN模型进行风险分析和指标相关性分析,确定工程的施工风险状态以及与施工风险相关性较高的关键风险因素,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刘彤 《路基工程》2007,(3):16-17
通过调查已建和在建黄土及软岩公路隧道的地形、地貌、地质、植被条件,以及隧道结构、施工方法、地下水出漏情况,分析甘肃黄土及软岩公路隧道渗漏水的原因,提出了隧道防排水重点。  相似文献   

4.
《公路》2015,(7)
随着大量城市公路隧道和地铁隧道大规模的建设,在城市隧道施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需要穿越既有隧道的工程难题,这类下穿工程对既有隧道的安全形成了严峻的考验,成为城市隧道建设中等级最高的风险工程。软弱围岩条件下新建隧道下穿浅埋隧道工程更是此类工程中风险等级更高的工程,针对新建隧道下穿浅埋既有隧道进行了详细地安全与稳定性分析,详细研究新建隧道的开挖对既有隧道造成的影响,为此类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该方法避免了传统经验类比法以及单纯进行应力、位移分析的不足,系统地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针对软岩公路隧道施工中的超前管棚施作问题,采用双参数地基梁模型,分析了大断面浅埋软岩隧道超前管棚的受力机制,对比分析了工程中常用的Φ76和Φ108的2种超前管棚的支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管棚的受力和变形主要集中在掌子面前4 m范围内,管棚的梁支撑作用效果明显,采用Φ108管棚比采用Φ76管棚的最大挠度减小约36%。②超前管棚将上部荷载传递到已开挖隧道初支结构及掌子面前方围岩,起到梁支撑的作用,从而提高掌子面围岩的稳定性,而采用Φ108管棚能承担更多的上部围岩压力,更好地控制围岩位移。应用上述管棚弹性地基梁模型,成功指导了云南大永高速公路大断面软岩公路隧道下穿既有公路工程,将Φ76管棚方案调整为Φ108管棚方案后,最大拱顶地表沉降值减少了38%,保障了整个下穿施工过程的安全顺利。  相似文献   

6.
《公路》2017,(12)
隧道工程实施与地质、水文、地貌(洞顶构筑物)等自然条件,及工程设计、施工组织方案、建设管理等工程实施的各环节均有关。为避免在隧道施工前因考虑不周而发生事故,避免不必要的重大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对其进行全方面的安全风险评估尤显必要。以小磨公路改扩建工程新建藤蔑山隧道下穿既有公路这一工况为工程背景,将该工况作为单一风险源、风险事件进行评价,得出风险等级结论,并根据该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案,以此安全风险评估为指导,隧道安全、顺利地通过了下穿既有公路段。所述采用安全风险评估指导隧道通过特殊交叉段的方法,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大跨度软岩公路隧道采用短台阶平行流水作业施工尚属探索阶段。结合葵岗隧道的工程实践,介绍了该施工方法的技术特点、适用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效益分析等,对类似隧道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公路》2021,66(7):351-355
随着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公路隧道下穿既有公路施工问题逐渐增多。首先分析了隧道下穿造成公路路面破坏的主要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公路技术状况、坡度、平整度和行车舒适性要求综合分析得到既有公路变形的控制标准。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隧道施工过程中的路面变形情况,评价当前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并根据计算结果采用变位分配法得到每个施工步序的变形控制值。施工中根据各步骤的控制值进行变形控制,有效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为类似隧道下穿公路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隧道建设的规模和数量迅速发展,相关理论研究却相对不足,随着隧道越来越多地穿越诸如软弱围岩、溶洞等复杂、恶劣地质区域,对施工技术和理论研究的要求也更高,如何做到规避灾害,安全施工是大家一直关注的问题。以重庆市某公路隧道为依托,对穿越膨胀性软岩段隧道,提出不良地质构造与围岩条件、水的因素、不规则地应力以及工程因素等导致隧道灾害的因素,不同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方案来规避灾害。利用Poyting-Thomoson模型计算隧道围岩变形,与现场监控量测数据相结合,对隧道膨胀性软岩段的围岩变形做出预测,得出最佳二次衬砌支护时间。同时从初支二衬间的应力角度对膨胀性软岩进行了持续监测,表明了膨胀性软岩隧道段防治方案达到了预期目标。从致灾机制来分析隧道建设,可以更好地为工程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正在施工中的公路隧道下穿运营中铁路隧道交叉段施工,通过接近度判断,与有限元三维、二维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说明采用钻爆法施工下穿隧道是否需要采取措施;对下穿隧道在既定地质条件下的开挖方法及支护参数也作了相应评述。  相似文献   

11.
青岛城市轨道交通R3线起点至井冈山路站区间隧道采用矿山法施工,断面形式多样,穿越不良地质,沿线周边环境复杂,施工风险较高。现有工程风险管理理论在城市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矿山法施工中应用较少。因此,通过对矿山法施工风险因素的系统辨识分析,从工程自身风险与环境风险两个方面展开,利用基于信心指数专家调查法开展了青岛R3线工程风险评价。工程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区间隧道穿越碎裂岩脉、风井工程及下穿马濠运河等施工风险较高,建议的相应风险控制措施可为后续工程建设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开顺  余斌  申家喜 《公路》2006,(5):213-216
介绍了夹活岩特长公路隧道通风工程的规模、国内外公路隧道通风竖井的主要施工方法及各自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重点介绍了夹活岩隧道通风竖井的设计,探讨了竖井施工的适用方法,同时提出了通风竖井设计及施工中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结合蒙自至新街高速公路窑头1号隧道的工程实践,简要介绍了横穿公路的浅埋软岩段隧道结构的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14.
结合蒙自至新街高速公路窑头1号隧道的工程实践,简要介绍了横穿公路的浅埋软岩段隧道结构的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15.
雷军  和万春 《公路》2001,(4):78-82
大跨度软岩公路隧道采用短台阶七步平行流水作业法施工在我国尚属探索阶段,结合工程实践,结合工程实践,详细地介绍了该施工方法的技术特点。适用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机具设备、劳力组织、质量控制、施工安全以及效益分析等,对类似隧道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恩施下穿许家坪机场隧道为目前国内第一座下穿既有运营机场的城市公路隧道,本隧道是打通恩施东西城区的重要通道。设计根据机场周围环境及工程地质条件,通过合理选线创造了较好的建设条件。隧道采用矿山法施工,通过计算分析了隧道的修建及运营过程中对机场的安全性影响,同时也分析了机场飞机起落对隧道结构安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工程民安大道站—重庆北站(北广场)区间隧道下穿渝怀铁路隧道施工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岩质地层隧道常见的全断面法和台阶法2种施工方法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的影响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以研究不同施工方法对既有隧道应力、位移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2种隧道开挖方式在未穿越上部既有铁路隧道时,对围岩的影响无明显区别,而在穿越既有隧道及开挖完成后,对既有隧道产生的不均匀沉降全断面法较大,但全断面法在施工速度上较台阶法开挖更快。  相似文献   

18.
大跨度软岩公路隧道采用短台阶平行流水作业施工在我国尚属探索阶段。本文结合工程实践,详细介绍了该施工方法的技术特点、适用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机具设备、劳力组织、质量控制、效益分析等。  相似文献   

19.
大跨度软岩公路隧道采用短台阶平行流水作业施工在我国尚属探索阶段。结合工程实践,详细介绍该施工方法的技术特点、适用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机具设备、劳力组织、质量控制、效益分析等。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中修建电力隧道需穿越城市道路时,为了最小程度减少对交通的影响,往往选择浅埋暗挖方式进行开挖。在保证道路通行的同时,电力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施工最危险的环节需要重点关注。以某电力隧道下穿公路作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以"车辆荷载""车道荷载"2种加载方式,研究车辆通行时电力隧道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电力隧道采用浅埋暗挖法下穿公路是可行的。此外,还针对隧道穿越城市道路现场施工提出若干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