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1前言 舒适性与安全性足客车最重要的使用性能.悬架对整车平顺性与操纵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在悬架的设计中考虑整车的平顺性与操纵稳定性对于提高整车设计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9m客车前后板簧恳架的设计过程,说明客车设计过程中对板簧刚度、减震器参数以及整车侧倾角刚度的计算校核. 2悬架的布置形式 前后悬架均采用少片钢板弹簧,前悬架3片,后悬架4片,前后悬架均匹配减震器,前悬架加装稳定杆.  相似文献   

2.
基于8×8越野车独立悬架匹配计算,各种参数的设定均为理想状态,整车质心为在数模中计算所得,弹簧刚度取满载时的刚度,忽略越壕过程中的刚度变化,且整车轴荷为估算值。通过设定不同地面摩擦系数的情况下,建立数学模型,计算第一、第三轴越壕宽度以及各轴所需驱动力。该计算方法也适用于轻、中型越野车越壕能力计算。  相似文献   

3.
经试验台测得车辆在各状态各工况下的悬架KC特性参数,在新车型开发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文章以KC特性参数在整车姿态角的确定及前后悬架偏频的平衡计算为例,通过悬架下行程参数等效到车辆从空载到满载状态悬架压缩量,结合轴距计算车辆从空载到满载时整车姿态角差值,用于指导总布置及造型设计;通过悬架刚度和簧上质量参数计算得到悬架偏频,并结合轴距参数对特定车速下前后悬架的偏频进行平衡匹配,以减小车辆通过突起障碍时的角振动从而改善乘坐舒适性,用于指导悬架设计及动力学性能开发。  相似文献   

4.
赵萍 《汽车实用技术》2020,(4):76-77,80
以某4x4全驱沙漠车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简化的整车数学模型,建立了整车侧倾角与板簧、横向稳定杆刚度的函数关系,得到悬架侧倾角刚度对整车侧倾性能的影响。并介绍了横向稳定杆角刚度计算方法,前后悬架侧倾角刚度匹配原则。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某前麦弗逊后多连杆悬架型式车型整车道路强化试验姿态衰减结果,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整车姿态衰减进行曲线拟合,总结了该悬架型式车型整车姿态衰减的一般规律,同时通过扫描整车硬点的方法分析出整车姿态衰减的影响因素。对整车设计开发阶段整车姿态的设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双横臂式独立悬架KC特性已初步确定的重型越野车,校核其侧倾角刚度,并对该车前桥横向稳定杆进行设计计算。随后利用adams/view对整车的操纵稳定性进行仿真分析和实车试验验证。研究表明,试验与仿真结果相一致,与设计要求相符,表明该横向稳定杆的设计合理。基于仿真方法进行整车操纵稳定性分析对以后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过硬的横向稳定杆会限制车辆的越野能力,因此某些车型为了保障越野能力而选用较软的横向稳定杆,便导致了越野车侧倾刚度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一套可取代横向稳定杆的车身稳定系统,用于在不影响车辆越野性能的同时增加车辆的侧倾刚度。通过建立整车及液压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数值运算仿真,以求得能和整车匹配的车身稳定系统的关键参数。然后根据该车的底盘结构对系统进行结构设计,并开发出了原型样机进行装车试验。通过对原装越野车和改装越野车进行悬架性能试验、蛇行试验和平顺性试验,并对结果作对比分析,验证了车身稳定系统可以大幅度提高车辆动态侧倾刚度,改善其操纵稳定性且并不影响平顺性。  相似文献   

8.
整车姿态是轿车的重要参数,它关系到造型、通过性、悬架性能等诸多因素.从理论上分析整车姿态的相关因素及地面线设置的过程及方法.  相似文献   

9.
从悬架系统与整车匹配提升车辆平顺性研究角度出发,给出匹配过程推导方法。并以某全驱危险品运输车为研究对象,在满足整车悬架结构及功能要求前提下,用提出的推导方法验证悬架设计与整车底盘匹配度。并针对特种车辆底盘设计给出悬架与整车平顺性设计评价标准,为提升特种车辆平顺性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电控空气悬架在车高调节过程中存在的过充,过放以及震荡等不良现象和加速、减速、转弯以及路面随机干扰对整车姿态的影响,根据变质量充放气系统热力学理论,提出一种能够对气体质量流量进行自适应快速调节的单神经元PID控制方法。根据车辆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加速、减速、转弯以及路面随机干扰下的空气悬架车身高度调节系统整车模型。基于神经网络控制算法,设计了车身高度调节的单神经元PID控制器和整车姿态控制的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为检验所设计控制器的性能,搭建了Matlab/Simulink车身高度控制仿真模型和整车姿态控制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系统不仅能够实现车身高度的有效调节,同时还能抑制车身高度调节中的整车姿态变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一种应用于全地形越野车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的设计、计算及有限元分析,可有效提升现代越野车辆的悬架性能,解决了传统型式非独立悬架对越野车辆平顺性、操稳性和通过性等性能的制约。首先提出该全地形越野车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的总体设计要求,然后根据参考车型、基础车型并以正常性能保障为基础确定主要性能参数。通过针对弹性元件、导向元件和阻尼元件的设计和计算完成该全地形越野车悬架系统的方案设计。通过对该全地形越野车悬架系统的有限元分析,仿真分析悬架跳动过程的四种工况,完成对该全地形越野车悬架系统结构强度的校核。该全地形越野车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将对后续独立悬架的结构设计、技术参数的确定及其有限元仿真等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自卸车整车模型中的举升机构动态仿真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ADAMS中建立了基于整车的举升机构动态仿真模型,在考虑前后悬架刚度和阻尼以及整车质量参数的情况下研究了在举升过程中车辆自激振动时油缸推力的变化规律.为举升机构的动态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国内N2和N3类两轴商用车后悬架一般采用纵置钢板弹簧的非独立悬架,钢板弹簧作为悬架系统的主要部件,其布置姿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不同的布置形式会对整车的操稳产生重大影响。在进行整车平台产品开发时,需要根据产品的定位和工况等因素合理设计板簧的姿态角,为整车的操纵稳定性打下良好的平台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4.
孙文  李晨阳  王军年  钱灏喆  张文通 《汽车工程》2022,44(1):105-114,122
为解决越野车在复杂路面行驶过程中平顺性较差的问题,本文中在某型越野车原悬架系统上加装空气弹簧,形成新型复合型悬架结构.首先为探究越野车悬架系统的振动机理,通过对越野车空气弹簧和原悬架系统进行理想化结构分析,构建出了空气弹簧与螺旋弹簧相并联的复合型悬架系统模型;然后针对越野车行驶要求,提出了一种新型工作模式切换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文中研究了悬架角刚度不足情况下根据整车角刚度要求确定横向稳定杆角刚度的一般方法,然后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研究了影响U型横向稳定杆角刚度的一些设计参数及其对角刚度的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摩托车悬架装置,对摩托车的乘坐舒适性和行驶平稳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悬架装置设计不合理,会加剧整车共振;振动频率设计或加速度设计不合理,骑乘时会手麻,脚麻;刚度设计不合理,也会影响舒适性。通过分析悬架结构、刚度及频率,来解决悬架设计不合理引起的共振、承载过小、频率过高等摩托车高速行驶时的不稳定问题,通过合理设计解决共振、振动频率与人的步行频率一致问题。  相似文献   

17.
渐变刚度钢板弹簧作为主要的承载元件,其刚度特性在衰减悬架总成传递的载荷以及提高整车的行驶平顺性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渐变刚度板簧的刚度特性分析中,建立了离散beam梁模型、柔性体动力学模型以及有限元模型,结合试验参数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分析认为柔性体动力学模型的刚度曲线特性与试验刚度曲线特性较为吻合,在整车平顺性仿真中实用性较强,结果与实际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8.
为改善车辆动态性能,设计一种双气室液压互联悬架系统.结合结构特征建立双气室液压互联悬架模型,得到包含该模型的整车动力学模型,并利用蛇行试验结果进行验证.将分别装有双气室、单气室的液压互联悬架与原机械悬架的整车模型在不同运动模态下进行仿真,对比分析三者对车辆悬架系统刚度与阻尼特性的影响,并在时域和频域分析三者对车辆响应的...  相似文献   

19.
基于区间分析的汽车平顺性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区间分析方法,建立了一种汽车悬架平顺性的不确定性优化模型。以悬架弹簧刚度和减振器阻尼为设计参数,车身加速度均方根值最小化为目标,悬架刚度和固有频率等为约束,并使用区间描述设计变量的制造和测量误差。利用公差指标和区间可能度,将该不确定性优化模型转化为确定性优化问题,并利用序列二次规划法和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在保证平顺性目标的前提下,使设计变量的对称公差最大化,以降低制造成本。最后,该方法被应用于两自由度1/4车身和7自由度整车车身悬架振动系统的平顺性优化。  相似文献   

20.
轮边电驱动系统是电动汽车的一种重要驱动形式。安装横向稳定杆可在不改变垂向刚度的前提下提高车辆侧向刚度,从而在保证行驶平顺性的同时改善行驶稳定性。由于单斜臂悬架轮边电驱动系统的结构和参数与传统悬架形式存在区别,因此需要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推导公式和建模仿真。以电动汽车整车平台为研究对象,根据车辆实际结构和空间布置的需求,确定稳定杆的结构参数,以此提出不同刚度的横向稳定杆方案。利用Matlab/Simulink对各个方案进行建模仿真,从时域角度和频域角度分析整车系统对方向盘转角的阶跃响应特性。研究方法对于其它形式(如麦弗逊悬架、双横臂悬架等)的轮边电驱动系统横向稳定杆的设计匹配亦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