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给双车道公路附加车道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依据,开展了双车道公路附加车道设置长度、宽度及纵坡度研究。基于交通仿真数据,构建了双车道公路附加车道等宽段长度与交通量、行驶车速的关系模型,结合不同设计速度与地形条件下双车道公路设计通行能力分析,计算给出了对应不同设计速度与地形条件的双车道公路附加车道等宽段长度建议值。基于车辆行驶安全性分析,提出了双车道公路附加车道宽度的计算公式,根据驾驶人侧向车间距选择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计算给出了对应不同设计速度的双车道公路附加车道宽度建议值。基于汽车上坡行驶时的受力分析,给出了坡长与纵坡度的简化关系式,并计算给出了对应不同设计速度与海拔高度的双车道公路附加车道最大纵坡度建议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公路路线平纵线形设计的实践经验,对镇宁至胜境关高速公路第二合同段永宁至北盘江段路线纵坡对通行能力和汽车爬坡行驶速度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分析、从通行能力及工程投资等方面论证爬坡车道设置的必要性,以此说明爬坡车道的论证方法。  相似文献   

3.
《公路》2019,(11)
基于某高速公路收费站汽车荷载数据,采用概率统计方法建立汽车总重概率模型,进而计算中小跨径桥梁汽车荷载效应,并与现行公路—Ⅰ级车道荷载效应对比,分析了公路—Ⅰ级车道荷载与实际高速公路汽车荷载的适应性。分析表明,高速公路实际通行汽车荷载与现行规范规定的公路-I级车道荷载适应性较好,可采用公路-Ⅰ级车道荷载对所研究高速公路中小跨径桥梁进行改扩建设计。  相似文献   

4.
为合理确定爬坡车道设置条件,采用容量算法对高速公路上坡路段的车辆折算系数进行微观交通仿真研究,得出不同交通组成、纵坡坡度和坡长条件下大型车和汽车列车的车辆折算系数;根据主导车型爬坡性能曲线得到等效坡度-坡长简化计算模型;根据车辆折算系数和等效坡度坡长,利用设计通行能力计算公式分析基于通行能力的高速公路爬坡车道设置条件。  相似文献   

5.
连续纵坡作为山区高速公路典型特征,连续上坡设计对货车的运行速度有着显著影响,而慢速大货车势必导致连续上坡路段的通行能力大幅降低,且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客货分道管理与增设爬坡车道是有效提高连续上坡路段通行能力的方案。针对该特定路段,具体选择客货分道或爬坡车道,设计人员缺乏参考依据,因此,该文基于交通量和通行能力分析,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方案,以发挥各个方案的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多车道高速公路不同车道功能划分方案进行分析,基于各种不同车道管理方案的交通流特点,结合行车状态和服务水平的分析,改进《公路通行能力手册》中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针对按行驶速度、车型大小、车种分类的车道管理方案,提出基于车道管理方案的通行能力分析模型,并探讨模型的各个参数取值。最后以佛开高速公路为例进行实例计算各车道管理方案下的适应交通量在12万puc/d左右。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5种代表性多车道高速公路车道管理方案,综合考虑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建立了车道管理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机仿真,以某多车道高速公路为例,对车道管理方案进行了评价,以评价结果为基础,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车道管理方案决策方法,确定了最优的车道管理方案,研究表明利用本文建立的评价和决策方法,可以针对多车道高速公路具体的运行特性、道路特点和交通需求,获得兼顾通行效率和交通安全要求的车道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8.
基于流量—车道占有率模型的高速公路路段通行能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分析了我国公路通行能力研究现状,建立流量-车道占率模型,计算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能力。通过实测数据回归分析计算,得出高速公路路段通行能力指标。  相似文献   

9.
基于仿真的高速公路混合收费站通行能力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剑  刘力力  胡宾  翁剑成  荣建 《公路》2012,(7):183-188
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行能力直接决定了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在总体上制约着公路的交通运行状况。随着电子收费系统(ETC)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量人工收费车道和ETC收费车道并存的混合收费站随之出现,合理地确定混合收费站通行能力是收费系统设计的重要问题。分析了高速公路混合收费站中人工收费和ETC收费的交通流特性,结合现场实际调查数据标定参数并建立了VISSIM仿真模型,获得了收费站人工收费车道和ETC收费车道数在不同比例的情况下收费站的综合通行能力,并给出了收费站通行能力最优时,ETC交通量占总交通量的最佳比例。此外,研究还进行了收费站综合服务能力仿真研究,给出了在输入交通量一定的情况下,ETC交通量分别占10%、30%、50%的情况下收费站的服务能力。研究为混合收费站的合理通行能力确定,以及ETC车道开设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胜营  刘祖祥 《公路》2001,(7):102-103
至 2 0 0 0年底 ,全国已建成高速公路 1 .6万km,其中大部分为 4车道。随着经济的发展 ,某些高速公路将不能满足交通要求 ,需扩大通行能力 ,增加车道数。早期建成的京津塘、沈大等高速公路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结合国外经验及根据国家未来经济发展 ,可以断言 ,全国主要经济干线走廊带内 ,如京广、京沪、京沈等 ,远期将需要 1 0条左右车道的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那么已有 4车道如何改建 ,是老路加宽还是另辟新线 ,很有研究价值。就此提出几种方案 ,供同仁们参考。1 路网加密方案增加干线通行能力 ,解决交通拥挤问题 ,方法之一是加大公路密度 (…  相似文献   

11.
《公路》1984,(2)
十二、纵坡 1.最大纵坡的确定公路设计应使汽车在全路线均匀地运行。运用计算行车速度,将各项公路几何特征相互联系,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对许多公路特征都已定出一些设计数据,并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但在行车道纵坡与计算行车速度的关系方面却没有定论。  相似文献   

12.
张治国 《公路》2022,(4):98-100
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数量逐年增加,由双向四车道改扩建为双向八车道后,如原道路超高渐变段与纵坡小于0.5%的段落叠加,扩建后由于路面宽度增加较多,雨后积水现象严重。通过对多路拱设计方法的分析研究,为原纵坡平缓超高渐变路段提供了超高渐变的方案,以解决改扩建后路面排水问题。  相似文献   

13.
浅谈高速公路特定纵坡路段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勇 《中南公路工程》2004,29(3):129-131
通过天(津)汕(尾)国家重点公路粤境蕉岭广福至梅县城东段工可的工程实例,讨论高速公路特定纵坡路段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加速车道长度设计与车辆汇入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加速车道长度对高速公路主线交通流的影响,利用可接受间隙理论,分析上匝道合流区通行特性和通行能力;基于最小车头时距,研究了加速车道上车辆汇入高速公路主线的概率;以高速公路主线和加速车道的车流量、最小车头时距等参数为基础,优化了高速公路加速车道长度设计方法,获得了入口匝道交通流控制模型.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设计高速公路加速车道长度,控制入口匝道交通流,在高速公路主线车流量不变的情况下,入口匝道车流量比传统方法增加了近1倍.  相似文献   

15.
轻型高速公路基本通行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理论分析、实测数据验证和计算机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轻型高速公路的基本通行能力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轻型高速公路基本路段在不同车道宽度、不同设计速度条件下单车道、双车道和三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天(津)汕(尾)国家重点公路粤境蕉岭广福至梅县城东段工可的工程实例,讨论高速公路特定纵坡路段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唐智  李细伟 《公路》2012,(5):279-281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标准及国外研究成果,对高速公路通行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八车道及八车道以上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进行了研究.我国标准中通行能力以设计速度为标准,美国HCM中是以自由流速度为标准.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以自由流速度为标准的通行能力比以设计速度为标准的通行能力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得知山区公路长大纵坡是造成山区公路特大交通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设置避险车道是提高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的一种预防性措施,结合国内外相关资料,总结了避险车道设计方法、设置位置、重要技术参数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紧急避险车道在长大下坡道路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得知山区公路长大纵坡是造成山区公路特大交通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设置避险车道是提高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的一种预防性措施。结合国内外相关资料,总结了避险车道设计方法、设置位置、重要技术参数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在对现行公路宽度设计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组四车道公路机动车车道宽度优化设计计算机框图。根据总体设计提供的公路各曲线段中心线曲率半径及允许通行的最大车辆的有关特性参数,公路工程设计人员很易通过该组计算机框图圆满地完成四车道公路机动车车道宽度的优化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