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公路》2021,(8)
道路网密度的研究有助于区域交通规划的制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以贵州省88个县(区)为研究单元,以总道路网密度和加权道路网密度为主要指标,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贵州省农村"组组通"背景下道路网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道路网密度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贵州省总道路网密度的平均值为0.702km/km~2,加权道路网密度的平均值为0.060km/km~2,省内各县(区)的道路密度差异较大,道路网空间分布不平衡;(2)贵州省各县(区)路网密度在空间上存在正相关性,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集聚特征;(3)贵州省道路网密度与人口密度、GDP密度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公路》2017,(6)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机动车数量的激增,带来道路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和伤害。为更好监测与预测交通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贵州山区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很有必要。以贵州省为例,利用GIS技术,自动采集道路密度、曲率、比降等信息;根据分形理论,探讨贵州省9个行政区道路分形特征,研究道路因素耦合下的交通事故发生机制。结果表明:(1)2009年~2014年贵州省道路交通事故可划分为两个时期,即事故低发期和事故高发期,事故低发期交通事故变异系数呈现上升趋势,事故高发期交通事故变异系数呈现下降趋势;(2)贵州省道路密度、曲率、比降、分维4个指标与第1主成份可线性表达为Z1=0.000X1-0.018 X2-0.004 X3+0.872 X4;(3)贵州省道路交通事故受路的因素影响较为复杂,影响关系呈现三次拟合非线性相关,且事故低发期R20.79、事故高发期R20.49。  相似文献   

3.
掌握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空间分布特征是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基于深圳市2014~2016年的道路交通事故数据,首先应用地理编码方法对原始事故记录进行空间定位,形成事故的空间分布。其次针对考虑/不考虑路网密度的2种情况,应用密度分析方法对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的区域和事故严重程度较高的区域进行鉴别,比较2种情况下区域分布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最后利用异常点分析和热点分析2种空间聚类分析模型对事故严重程度较高的区域进行进一步鉴别,并对密度分析和聚类分析2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密度分析结果表明:就事故频度而言,深圳市中心城区单位面积上的交通事故频度较高,而郊区单位长度道路上的交通事故分布更为密集;就事故严重程度而言,郊区的交通事故平均严重程度高于市中心区域。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可能与郊区道路限速较高等因素有关。聚类分析结果与密度分析结果相近,在郊区形成了高严重程度的事故聚类,而在中心城区形成了低严重程度的事故聚类,说明郊区的交通事故严重程度总体高于市中心区域。从2种方法的比较来看,密度分析简单易行,有助于交通管理部门对城市交通事故空间分布特征直观快速的了解;聚类分析可精确到事故点,为精细化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支撑。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密度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于确定道路交通事故空间分布特征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公路》2021,66(9):285-292
协调是新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内涵之一,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河南省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性进行测度,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从中观尺度单元对两者协调性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各地市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了由两者交替上升至2014年后公路交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态势转变过程,两者空间分布逐渐分别呈现"一核两翼"和"核心-边缘"分布格局;(2)耦合协调度方面,各地市2006年~2018年的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协调性水平不断提升,逐步呈现出以郑州市为中心的空间集聚态势;(3)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河南省多数地级市会进入公路交通滞后于经济发展阶段,但是两者系统将逐步进入更加高级的协调发展水平阶段。  相似文献   

5.
地震触发滑坡,会造成房屋被毁,道路中断,阻塞河流并形成可能溃坝的堰塞湖。本文以茂县为例,震后调查茂县因地震共产生滑坡和滑坡隐患点共191处,经调查分析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滑坡和滑坡隐患点主要沿主干公路和岷江及支流分布,数量达90余处;(2)受主震影响,破坏严重,地质灾害以地表开裂(潜在滑坡)、滑坡和崩滑为主;(3)具有群发性特征,由于区内岩体破碎,风化严重,河流深切,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形成较多的高边坡,在天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但在地震力的作用下,瞬间形成了大量的滑坡和滑坡群;(4)滞后性特征,主震后在多次佘震和持续强降雨影响下,又发生了多处灾害,而且这种趋势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应做好防灾工作。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交通暴露和土地利用层面各因素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社区尺度传播风险的影响,以A市315个小区的1 947例COVID-19确诊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ArcGIS平台的地理编码、核密度分析、空间统计和网络分析等方法,基于道路网络、公交网络、城市POI和中国GDP/人口空间分布的公里网格数据,获取有病例小区500 m缓冲区范围内表征交通暴露和土地利用的14项具体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小区的COVID-19确诊人数作为解释变量,同时考虑交通暴露层面变量(路网密度、设施邻近度)和土地利用层面变量(混合度、使用强度),运用经典全局泊松回归和变系数地理加权泊松回归(GWPR)2种方法建立模型并进行实证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空间异质性的GWPR模型具有更高拟合优度和解释度;道路密度、公交线网密度、CBD邻近度、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和土地价值与小区COVID-19传播风险呈显著正相关;出入口邻近度、绿地公园邻近度和土地利用混合度变量则在GWR模型中表现出随空间位置的改变呈现显著正负2种影响效果;人口密度、土地价值、绿地公园邻近度和土地利用混合度对小区COVID-19传播风险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其他变量。因此,城市空间要素不仅会影响非传染性的病发风险,同时也与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风险显著相关,所得结果可为通过土地利用、城市交通规划等手段降低流行病发生的潜在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公路》2021,66(6):17-24
冻土的冻融变化对寒区道路路基和路面等的修建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寒区地面观测数据较少,因此需发展基于遥感的高分辨率冻土分布估算模型。中国新一代高分五号卫星(GF-5)搭载的全谱段成像光谱仪有4个40m空间分辨率的热红外波段,为高空间分辨率的地表温度反演提供了可能。以青藏公路典型路段作为研究区,采用劈窗算法,利用GF-5热红外数据反演地表温度,并将结果与同期的MODIS地表温度产品和站点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反演出的地表温度与实测结果的平均误差为-2.34℃,相关系数为0.86,表明结果具有较好的精度。以遥感地表温度作为输入,基于TTOP模型计算出了研究区的冻土分布图,得出研究区现状多年冻土面积为0.963×10~4 km~2、季节性冻土面积为2.543×10~4 km~2,与已有研究给出的研究区冻土分布图结果较为接近,表明建立的冻土分布反演模型具有可靠性和进一步应用的潜力。此外,还基于Stefan公式计算了研究区2018年~2019年的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和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在11cm~260cm之间,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在36cm~249cm之间。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随高程增加而增大,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随高程增加而减小。以上结果对研究区公路工程的建设和安全监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肖燕  侯蒙  张金盈  刘清春 《公路》2022,67(3):240-246
交通网络的存在和空间分布对于旅游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采用济南市公路网和研究区内所有A类景区(点)为基础数据,通过路网密度、交通通达度、交通连通性三个指标结合景区(点)服务区对济南市的旅游交通空间网络进行分析并试图揭示其特点。结果显示:(1)济南市道路建设仍有较多问题,整体道路密度较低;(2)位于济南市中部的县区的旅游交通网络的建设明显高于位于济南市周边的县区,旅游交通区位差异明显,县区之间交通发展不均;(3)济南市旅游交通可达性较高的景区(点)集中分布在济南市中部地区,可达性向外扩展逐渐降低,各景区(点)之间的连通性亦是如此;(4)部分地方交通种类单一,造成景区服务区呈长条状,服务范围较小。济南市旅游交通网络的建设仍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9.
为充分挖掘公共自行车时空出行特征,探讨城市空间环境与骑行需求的潜在联系。以宁波市中心城区为案例,基于公共自行车IC卡数据获取出行时空变化规律,在验证租、还车需求具有空间自相关性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空间滞后模型,分析了人口密度、道路分布、公共交通、站点配置和建成环境因素对骑行需求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工作日、非工作日内租、还车需求的全局Moran's I分别为0.294,0.281,0.272和0.271,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②各模型的拟合优度R2分别是0.431,0.424,0.412,0.401,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与解释性;③道路分布、建成环境变量对公共自行车使用的影响效应存在时间差异,其中公交专用道里程与非工作日内的站点需求量呈负相关,工作日内POI混合度对租、还车需求具有正向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粗粒土路基工程性状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成 《公路》2012,(12)
粗粒土在路基工程应用中优点众多,而目前对其工程性状的研究并不深入,无法有效指导工程施工.通过设计和开展室内试验,研究了粗粒土的击实曲线特征,以及不同粗粒含量情况下粗粒土最大干密度的变化规律,并深入分析其根本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结论:(1)粗粒土干密度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呈现双峰状态的变化规律;(2)粗粒土干密度对含水量敏感性低;(3)击实功的增加可以有效增加粗粒土的最大干密度,同时减小最佳含水量;(4)粗粒土最大干密度随着粗粒含量的增加呈现单峰状态的变化规律.同时也提出了施工建议:(1)粗粒土碾压时应控制好含水量,当土很干燥时,可以直接碾压,不用另外加水,否则,应控制土中的含水量接近最佳值;(2)通过适当增加压实功,可以有效地提高密实度;(3)可以通过控制最佳粗粒含量的方法,有效提高粗粒土路基压实质量.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3年~2015年云南省15条主要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2016年高速公路气象敏感度调查数据,研究了云南省高速公路主要气象灾害风险特征、灾害成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隐患点主要集中在昆明、曲靖、楚雄、玉溪、普洱、文山和昭通北部等地区,从区域分布看,曲靖的隐患点数量最多为16个,从路段看,G56杭瑞高速隐患点数量最多为30个;(2)路面结冰、大雾、强降雨和团雾是影响云南省高速公路的主要气象灾害,占总数的94.4%,道路结冰是造成交通部门封路的主要气象灾害,占云南3年总封路次数的58.1%;(3)云南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主要是由于独特的地形、干湿分明的季节变化和相应的天气系统造成的;(4)制定了云南省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预警指标,并提出行车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永勤  王鹏  李琛  尉学勇  闫肖楠 《公路工程》2024,(1):112-117+130
由于近年来极端天气影响,黄土地区传统路基工程设计理念和防护结构已经不起极端天气的检验。以“2021年10月山西省极端暴雨天气”诱发黄土地区公路地质灾害为例,对临汾地区G209线(南北向)和G341线(东西向)走廊带沿线地质灾害类型进行统计,重点分析了极端天气下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致灾机理,探析了极端天气、地形地貌及地层结构等因素对黄土地区公路走廊带地质灾害的影响。通过分析可知:黄土沟壑区灾害多样,黄土残塬及梁峁区灾害种类单一,主要以路基塌陷为主;受降水量不同影响,南北向G209线较东西向G341线沿线灾害更为发育,灾害密度分别为0.6、0.4处/km;灾害发育密度显现出从沟壑坡脚—黄土梁峁—黄土残塬依次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G209线崩塌灾害多发,G341线路基塌陷发育,并且灾害规模大,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极端强降雨为本次地质灾害的致灾因子。此外,针对临汾黄土地区灾害发育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了今后公路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公路线形空间几何特性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高速公路线形的空间几何特性,采用高等数学几何中曲线空间曲率的计算方法,结合高等级公路平纵组合设计方法,对公路线形进行空间曲率计算,并结合运行车速方面的特征进行修正;根据修正后的空间曲率指标,以及高速公路中不同车辆运行特征、运行分布与安全的相关性分析,结合客车占有率提出了多个针对高速公路断面运行状态的空间曲率指标模型;通过数学回归,进行评价模型与道路事故率统计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部分空间曲率指标与事故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建立的以高速公路空间曲率为主要指标的道路安全评价模型能够为道路线形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风化程度与非饱和效应对残积土边坡渗流特征及稳定性的影响,该文基于非饱和土抗剪强度数学表达式及考虑时间与深度效应的土体渗流和强度指标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能同时考虑风化与非饱和效应的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并结合饱和-非饱和渗流计算理论对残积土边坡渗流特征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降雨过程中,坡面附近土体体积含水率逐渐升高,其升高幅度、升高速率与降雨强度成正比,进入暂态饱和区的时间与降雨强度成反比;(2)降雨期间,坡面附近土体体积含水率升高幅度、升高速率及进入暂态饱和区的时间受风化程度的影响较小;(3)降雨条件下,边坡暂态饱和区空间分布面积及深度与降雨强度、风化程度及降雨时间成正比,出现暂态饱和区的时间与降雨强度成反比;(4)降雨期间,边坡安全系数下降幅度与降雨强度、风化程度及降雨时间成正比。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其交通安全问题也日渐凸显。加强对已建高速公路的管理,提高其安全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交通事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聚性和不均匀性,事故多发路段的准确判别是进行高速公路安全改善的前提。本文以苏州市高速公路为研究设施,介绍了基于安全可提高空间的事故多发路段判别方法,克服了采用传统事故绝对数评估道路安全带来的随机波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公路》2015,(10)
通过分析强夯孔压和变形的现场试验数据及数值模拟结果,对强夯加固粉土地基孔压及变形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超孔压随夯击次数增加而增大,其累积曲线的斜率随着夯击次数增加逐渐趋近于零,浅层土超孔压累积值远大于深层土;(2)地面沉降量在第一击时最大,而后随着夯击数的增加而减小,并逐渐趋于一定值,到止夯时,不同夯击能地面沉降变形累计值近似相等;(3)强夯土体扰动大致分为强扰动区(-4~0m)、弱扰动区(-8~-4m)和微扰动区(-8m及以下),其中强扰动区和弱扰动区作为主扰动区,是主要加固区域;(4)超孔压的产生和消散远滞后于沉降变形,表明了超孔压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研究道路危险品运输网络的拓扑特性,通过分析危险品道路运输路径选择模型特点和所面临的问题,建立了适用于危险品道路运输网络的、规范的、准确的一套体系和标准。以成都市为例,使用Arc GIS和Matlab软件初步设计和建立了道路危险品运输拓扑网络,统计了相关拓扑基础数据,并仿真生成相同规模的随机拓扑网络。对比发现:成都市危险品道路运输拓扑网络具有随机网络特性,主要表现为节点度频次分布服从泊松分布。分别通过线性拟合、高斯拟合、幂律拟合,以拟合优度值选择发现:节点度累积概率分布服从泊松分布;节点度分布中的主要集中节点度为2~4,平均节点度为2.968 2。这些表现特征可为危险品运输相关政府部门、运输公司提供危险品道路运输网络设计相关的科学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太行山高速对河北省太行山区旅游产业格局的影响,收集整理出太行山高速矢量数据、沿线43个出口节点数据和76个3A级以上景区的详细数据,运用改进(采用两次分裂、二级聚类的模型设计)的F-AMST模型,依次进行了景区-高速出口节点的唯一关联构建、景区-高速出口节点的模糊联系强度和与各高速出口节点相关联景区节点的模糊联系强度之和计算、高速出口节点间的模糊集聚性计算、基于COP目标函数的空间组团方案分析和调整。结果表明:太行山高速影响下河北省太行山区旅游空间组团划分结果包括一级组团4个、二级组团8个;通过与先前研究中的河北省山区旅游集聚区划分结果对比发现,旅游空间组团划分结果与旅游集聚区划分结果空间上基本一致,但空间组团的模糊集聚强度明显优于集聚区的划分结果,即太行山高速建成通车增强了景区间的集聚;在太行山高速过滤效应影响下,形成无景区连接的"真空过滤"节点18处,模糊联系强度较小的"二级过滤"节点3处;太行山高速为新的旅游目的地地理空间格局、跨行政区边界组团、"快-慢"结合交通网络体系的形成提供契机和可能。  相似文献   

19.
以北京为例,基于出租车计价器数据和GPS数据,提取各活动空间的出租车需求发生、吸引强度,选取载客热点交通小区作为典型居民活动空间.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实现数据降维,并采用Canopy-K means聚类方法,将典型活动空间划分为6类,包括居住地、就业区、商业娱乐区、旅游景区、交通枢纽区及综合型区域.采用特征图谱表征方法,分析了不同类型活动空间出租车出行需求分布时空特征.研究对于掌握区域出租车出行需求产生和吸引的时空分布特征与预测、改善出租汽车运输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海南区域地质构造及火山系统的分布特点,熔岩流及其形成的不良地质空间分布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程度,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在1∶50万的地理底图基础上,建立了海南火山熔岩不良地质分布的公路单项自然区划。研究结果表明:火山作用地质特征及熔岩流向与区域断裂带和火山系统分布空间位置有关,熔岩流向在空间分布及熔岩隧洞等不良地质体的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在较小范围的特定区内,其出现有着随机性。以各主要火山系统或火山群为中心,其半径为0~10 km划分为Ⅰ类影响区,半径为10~20 km划分为Ⅱ类影响区,琼北其它熔岩地区划分为Ⅲ类区,全岛剩余地区划分为Ⅳ类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