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为了改善某车型排气系统的尾管噪声和主观评价结果,对排气系统进行了2轮调音(声学优化)。首先对初始方案进行了测试,找出需要改进的转速和对应的频率,然后据此设计新的方案。接着,利用GT-Power软件对排气系统进行建模和传递损失分析,验证设计方案的传递损失在对应的频率是否有提升。最后,制作了样件,在车辆上进行了测试和主观评价。经过2轮调音,方案满足了主观评价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采用GT-Power软件对8种方案下的排气系统声学性能进行分析并与原结构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消声器内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仿真和试验测试结果都表明,通过优化消声器内部结构能有效降低排气背压,降低整车油耗,并能改善排气尾管口噪声和整车通过噪声,提升整车NVH性能。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车型排气尾管噪声不达标的问题,应用流体动力学仿真分析方法,计算排气消声器内部流场,分析尾管噪声过高是由于消声器内部结构设计不合理产生的气流再生噪声。根据问题真因,进行方案优化,通过对比分析,优化后方案改善明显。同时,为了保证排气系统的声学性能,应用GT-POWER软件搭建单进双出传递损失分析模型,分析优化后方案的消声能力。通过尾管噪声测试,优化方案噪声水平明显降低,并满足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4.
进排气系统噪声由尾管噪声及壳体噪声共同构成。双层壳体及内层降噪材料可有效地降低壳本噪声;尾管噪声采用线性频率范畴模型法及非线性时间范畴法进行预测并综合处理系统所产生的实际噪声。进排气系统的设计兼顾发动机性能和声学效果,其关键是正确预测压力损失参数。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介绍了在车辆2档降速滑行的工况下进行排气尾管噪声测试过程中,在发动机3 600rpm-3 700rpm转速范围之间,车内出现轰鸣噪声的问题。通过分析判断轰鸣声是由于排气尾管噪声出现了峰值,以及分析了尾管轰鸣产生的机理,提出了两种改善设计的思路。依据两种思路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并且通过传递损失的模拟分析找出最有效的方案进行整车尾管噪声测试,最终通过在排气尾管上增加一个赫姆霍兹共振腔,消除了排气尾管产生的轰鸣声。  相似文献   

6.
利用GT-Power模型首先计算出整车排气尾管噪声和背压,同时通过试验测量出全油门工况下的排气尾管噪声和背压值,比较了仿真结果与试验的误差及原因分析,总结了用GT-Power模型作排气声学计算的分析流程以及在整车开发中具体应用.通过分析实例和试验验证说明了该分析方法在整车性能设计中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应用三维解析法和有限元法研究了多入口多出口抗性消声器的声学特性,分析了进出口管相对角度、偏置距离、进出口管数量和穿孔管结构参数对消声器声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口管与出口管相对角度和偏置距离的变化影响消声器的声学特性,尾管扩张器和内插管可以提高消声器中低频的消声量,穿孔管和多扩张腔结构可以改善消声器中高频消声性能。最终表明,多入口多出口能同时提高消声器的声学性能和阻力特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越野车在怠速和急加速工况下存在车内噪声过大问题,进行了整车噪声测试试验,确定了排气系统的尾管噪声是主要噪声源。采用GT-Power软件完成了该车辆排气系统的声学性能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前置消声器和后置消声器的改进。结果表明,改进后消声器可使排气尾管噪声得到明显降低,车内声品质得到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9.
以某型纯电动公交客车的驱动电机噪声为评价对象,进行双通道噪声信号采集用以便合成立体声来模拟人耳听觉,并按照3 dB的级差逐级衰减噪声信号的声压级以生成噪声样本序列用于人体主观感受的测试。进而通过高保真音频回放逐一考察各噪声样本作用下的人体舒适性/不舒适性主观感受,并以规定的"描述符"对其加以说明,同时采用评分方式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主观感受声学舒适性与不舒适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划定出与舒适性感受相对应的噪声样本集合,以之为依据,进一步确立了驱动电机声学舒适性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TCM叉车消声器的消声量测试,得知共对中高频段噪声消声效果不好。对该消声器进行结构参数分析,并在改进设计中增大了消声器容积比和改进排气尾管结构形式。改进后的消声器经装车试验,表明改进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
根据汽车排气系统设计目标排气背压和尾管噪声两大指标,对消声器筒体体积、腔数、尾管直径进行估算,设计出预选方案;通过GT-Power模拟和实车测试交替进行,对预选方案进行二次筛选优化,最终得到满足噪声及背压要求的最终方案。  相似文献   

12.
摩托车噪声源的识别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岩  郝志勇  刘永 《汽车工程》2007,29(6):520-523
通过声强测试技术和加速噪声的模拟试验对摩托车的主要噪声源进行了识别研究,结果表明进、排气噪声是摩托车的主要噪声源,并初步确定了进、排气噪声对整车加速噪声的贡献量。利用边界元计算(BEM)技术对空气滤清器和排气消声器的声学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和改进设计。新设计的空气滤清器和排气消声器对整车的通过噪声有2.7dB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13.
某在开发车型主观评价存在低频轰鸣噪声抱怨,通过进行系统的声学故障测试分析,确定主要原因是进气噪声引起的。通过在进气系统管路上增加一个赫姆霍兹谐振腔降低进气系统噪声,有效降低了该低频轰鸣声抱怨,车辆乘坐舒适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汽车异响为整车常见的抱怨,排气歧管异响一般较少见,但在某排气歧管开发过程中,某1.5L AT整车在加速过程中出现一种很清脆的"沙沙"声,属于高频范围。经过噪声排查测试,该异响是由于歧管的流道过短、设计不合理而产生。通过对比四种不同结构的排气岐管的噪声测试结果,发现歧管设计中应该避免歧管出口流道设计过短,各流道长至少在150mm以上,并应达到完全隔离的状态,避免各缸之间气流的相互干涉而产生异响噪声。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某1.5 L自然吸气发动机,为了能在项目开发前期有效预防并优化其排气系统怠速噪声,通过试验记录怠速工况下发动机转速、缸压、空燃比、排气系统温度和尾管噪声等数据,基于此建立GT-POWER怠速开关空调工况发动机声源模型,再将GT-POWER计算怠速尾管噪声与试验所测尾管噪声比较,优化消音器结构并预测怠速噪声水平.结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建立的车内声品质评价模型不需要高度依赖声学理论和经验知识,可以有效提取深层次特征,客观高效地获得符合主观感受的评价结果。为获取噪声中符合人耳对声音感受的频率信息,便于在深度学习中进行特征提取,采用对数梅尔频谱和时频遮掩相结合的方法对采集到的噪声样本进行预处理。为有效提取车内噪声深层次特征,融合卷积神经网络 (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CNN) 和长短时记忆网络 (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LSTM) 各自的优点,建立了融合特征提取层。使用全连接和Softmax输出单元组合构建了分类器模块。在合适的超参数下,模型通过充足的训练获得了96.88%的训练准确度。使用大量样本对模型进行验证,得到93.69%的验证准确度;采用混淆矩阵对模型进一步验证,总体的预测评价等级与真实评价等级偏差不大,证明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主观评价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目前,汽车的NVH性能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而电动汽车的蓬勃发展也为NVH性能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高频噪声带来的挑战。因此,应对高频噪声的声学包的优化设计便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某三厢电动车进行路试评价,得到后排乘客抱怨来自衣帽架处的高频噪声的结论,进而进行了密封测试,传递函数测试以及对噪声路径进行分析优化设计。结果表明,若要降低来自衣帽架处的高频噪声,首先要密封住车内噪声传递路径上多余的孔洞,其次要减小必要的总开孔面积。最后在布置空调通风孔位置时,提出优化设计噪声路径,使噪声在吸音棉上的有效路径最长来达到优化声学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GT-Power软件的BL1.6L发动机排气噪声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华晨公司自主开发的某型1.6 L发动机仿真模型并进行了标定,将该发动机模型与消声器数值模型进行耦合计算得到了该发动机排气系统的尾管噪声,并进行了该排气系统的优化改进.对优化后排气系统进行的实车测试及发动机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排气系统尾管噪声的A计权总声压级满足了目标要求:转速为1 200r/min时的2阶噪声和转速为1 400r/min时的4阶噪声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随着对汽车车内噪声评价的深入研究,发现传统上只用A计权声压级对车内噪声进行评价有很多不足,不能反映人们对噪声的主观感受。文章对人耳生理基础及心理声学进行了研究,引入了响度这一心理声学客观参量对车内噪声进行评价。对响度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Zwicker响度计算模型,并用Matlab实现了其计算。选取一段纯电动汽车在加速工况下的声音样本进行计算并与Head Artemis软件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误差很小,证明了程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降低发动机排气系统噪声,首先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汽车发动机排气系统模型的内部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其次通过计算得到计算域内流场分布,观察打开不同排气歧管入口时消音器及尾管的内部流线图、催化转化器内部气体流动均匀性来研究分析发动机排气歧管噪声的产生原因。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找出原结构中不合理的部位,并提出2种对发动机排气系统的优化改进方案,以达到减小排气阻力和排气噪声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