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区地铁结构近距离穿越古建筑之复合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鹰 《隧道建设》2012,32(2):228-233
在暗挖通道施工过程中,为保证侧上方百年历史古建筑物(属于危楼)变形可控,采用地表复合锚杆桩将暗挖通道和建筑物隔离、洞内深孔注浆对通道拱部粉细砂层进行超前加固的复合技术。通过对比监测统计数据,采取的复合加固措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对比其他隔离、注浆加固措施,所选措施受场地制约小,更适用于城市地铁施工。  相似文献   

2.
单孔复合锚杆桩技术在软岩桥墩地基加固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高压注浆单孔复合锚杆桩技术能使粘结应力均匀分布在整个锚杆桩体长度上,不会发生粘结效应逐步弱化现象;高压注浆能有效改善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显著提高锚杆桩承载能力。本文结合对某大桥软弱地基加固工程处理,深入分析该技术的实用性、经济性、安全性,并得到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应用结论。  相似文献   

3.
王立军  许俊伟 《隧道建设》2011,31(2):220-227
为保证施工过程及地铁运营中桥梁异形板区变形稳定,确保地铁施工本身及桥梁安全,施工中采用了如下措施:1)在地面架设支撑系统作为应急体系;2)托换桩周边利用复合锚杆桩对原桩隔离及地层的预加固,使地层有较好的稳定性;3)进行人工挖孔桩托换施工,倒挂井壁法开挖,辅以环向注浆及底部注浆,严格控制成桩过程的变形;4)对钢承台多次同步顶升,逐级托换,将原桩受力转换至新桩;5)在盾构穿越过程中,优化施工参数,加强监测及信息化管理,依据监测数据及时进行同步注浆及管片后的补注浆。通过上述一系列综合控制手段,解决了复杂地层中复合锚杆桩及大直径超深挖孔桩施工、钢承台多次同步顶升、高精度实时监控等技术难题,将桥梁墩柱沉降控制在了3mm以内,确保了盾构穿越期间隧道及桥梁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单孔复合锚杆桩是在同一个钻孔中安装多个长度不同的锚杆体,通过高压注浆使粘结应力较均匀地分布在整个锚固长度上,实施对地基基础的有效加固。作者结合起亚汽车模修车间地基加固工程,对单孔复合锚杆桩技术从工程实践到加固机理进行探讨,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5.
黄挺  焦澳  何良德  戴国亮  吴彬 《公路》2022,67(3):83-91
土表边载作用下黏土中桩基多承受复杂的负摩阻力作用,可能造成桩基或上部结构损坏,研究隔离桩法消减边载负摩阻力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并开展了黏土中单侧堆载作用下桩基模型试验,测定了桩身应变、桩顶位移以及土表沉降,研究了隔离桩间距、刚度、桩型对工程桩轴力及弯矩的影响及其随黏土固结的时间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工程桩弯矩较快达到峰值并随固结时间而减少,桩顶水平位移较桩顶沉降更早趋于稳定;设置隔离桩可有效降低工程桩轴力、弯矩和边载负摩阻力,当桩间距大于4D后,对轴力的消减效果受桩间距的影响降低;增大隔离桩抗弯刚度、近土表处加设翼板可以有效减少边载负摩阻力作用,当隔离桩间距较大时,建议在隔离桩侧加设翼板以提高阻隔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地质土层对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桩端承载力和桩侧摩阻力的影响和作用机理,通过3根桩端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静载荷试验和内力测试,取得了注浆前后单桩承载力、桩身轴力和桩顶的沉降数据,推算出桩端承载力和各土层的桩侧摩阻力。通过分析荷载-沉降曲线、桩身轴力分布图,探讨了不同桩端土层强度的桩端后注浆对桩端承载力和桩侧摩阻力影响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不同地质条件钻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的承载力改善性状,分析承载力提高的机理和效果各不相同的原因。对比不同地质条件桩端后注浆对桩端承载力和桩侧摩阻力的影响程度,验证了桩端承载力和桩侧摩阻力在不同桩端土层强度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钻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钻孔灌注桩的单桩承载力,明显地减少桩顶的沉降。不同地质土层的桩端后注浆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桩端承载力和桩侧摩阻力,桩端承载力和桩侧摩阻力的提高幅度均与桩端土的力学性质密切相关,粗粒土提高幅度大于细粒土。实际工程中,为充分利用注浆后单桩承载力所能提高的潜力储备,可根据桩端地质条件不同,合理调整端阻力、侧阻力增强系数取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注浆桩在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注浆桩、素混凝土桩静载试验对比,研究了注浆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性及桩土应力比随着荷载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注浆桩通过改善桩侧摩擦力和桩端承载力,可较大地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  相似文献   

8.
以某高速公路桥梁实际工程为例,介绍了桩身及桩底注浆加固、增加独立钻孔灌注桩、锚杆静压桩补强、扩大基础复合桩基4种桩基加固方案,并通过计算分析说明了各方案的加固效果及适用条件;经综合比选,建议该工程采用注浆加固方案。  相似文献   

9.
当地铁穿越既有桥梁基础或在其附近通过时,复合锚杆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基础的加固工程,但其加固机理极其复杂,理论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文中首先介绍了复合锚杆桩的研究及应用情况,分析了其加固机理;然后以某实际工程为例,采用有限单元法对影响复合锚杆桩加固桥梁既有基础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与常规处理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加固后的桥梁基础受隧道开挖影响产生的位移随着复合锚杆桩的加固深度、间距及距离地铁隧道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
从钻孔灌注桩竖向承载机理及其承载能力影响因素出发,考虑桩端桩侧复式后注浆施工对钻孔灌注桩端土层和桩侧泥皮的加固效应,初步探讨了郑州地区复式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承载能力和变形特性,通过郑州某工程复式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现场足尺寸静载荷试验,研究了后注浆对钻孔灌注桩桩端阻力、桩侧摩阻力的提高效应,对桩端桩侧荷载分担比以及对沉降变形和整体竖向承载力的影响等.结果表明:桩侧注浆很好地改善了桩土界面力学能质,使侧阻力得到有效发挥;桩端注浆使沉渣层等桩端土层得以加固,桩端阻力提前发挥;复式注浆作用使桩土界面塑性位移减小,桩顶沉降变缓,灌注桩承载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桥梁隔震技术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项新技术。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学者对此项技术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目前,这项技术已被应用在桥梁、建筑甚至是核设施上。世界上大约已建成了4000多处橡胶隔震建筑和桥梁。  相似文献   

12.
车内电子设备的隔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浩 《专用汽车》2005,(2):21-24
讨论了车内电子设备的隔振原理、受振分析和影响振动及其传递的基本因素,给出了车内电子设备的隔振设计及其简化设计方法及安装要点.  相似文献   

13.
高压绝缘检测系统用于高压直流系统的绝缘状态诊断。从混合动力控制原理和高压回路出发,介绍分析了高压绝缘的在线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4.
发动机振动隔离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发动机橡胶悬置、液压悬置、半主动悬置和主动悬置的工作原理,由于被动悬置不能满足运载器减振降噪的要求,半主动悬置和主动悬置已经成为发动机减振降噪发展方向;分析了悬置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包括悬置的动力学模型和控制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介绍了发动机振动隔离控制中几种主要的控制方法,包括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自适应控制和最优控制等。最后提出了发动机振动隔离控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5.
针对于当前沥青混合料离析严重,导致路面服务能力降低,使用寿命减短的现象,该文按照分布形式对离析进行分类,分析级配离析产生的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处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桥梁结构中间层隔震技术是在一般桥梁结构隔震技术基础上开发出的新的桥梁结构隔震技术,在加固工程以及隔震满足不了要求的特殊工程中被大力推广使用。对桥梁结构中间层的隔震结构技术进行合理的设计可以避免或减轻地面震动对桥梁结构的影响。文章介绍了隔震概念及中间层隔震技术的工作原理,对桥梁结构中间层隔震的框架技术进行了说明,并提出桥梁结构中间层隔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工程中常采用的斜拉桥横向固定体系会增大桥墩、桥塔及其基础的抗震需求,从而增大斜拉桥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破坏风险。为解决这一问题,以已研发的桥梁新型横向钢阻尼器为减震耗能装置,采用振动台试验方法,研究大跨度斜拉桥横向减震体系在近、远场地震作用下的减震效果。以苏通大桥为背景,设计1/35几何相似比的斜拉桥全桥试验模型,并分别进行横向减震体系和传统的横向固定体系的振动台试验。其中,将钢阻尼器与滑动型球钢支座并联布置于桥墩处、钢阻尼器布置于桥塔处形成横向减震体系。基于试验结果进行减震体系的减震行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近、远场地震作用下,减震体系均能显著地减小主梁传递给桥墩和桥塔的地震力,其中墩梁、塔梁连接横向传力均减小50%以上,且将主梁位移限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减震体系也显著减小了塔身位移、曲率以及墩底曲率需求,其中,塔底截面曲率平均减小了34%,近塔辅助墩墩底曲率平均减小了67%;钢阻尼器拥有饱满的滞回曲线,但其滞回特性与地震输入有关;相对于支座的摩擦耗能,钢阻尼器的耗能能力更显著;在带有速度脉冲的近场地震作用下,钢阻尼器以及支座的位移响应具有明显的脉冲特点。  相似文献   

18.
汽车发动机主动隔振系统自适应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国春  田彦涛  欧云  史文库 《汽车工程》2004,26(1):38-41,114
对压电作动器与液阻悬置组成的主动控制悬置进行了研究,采用前馈自适应控制对汽车发动机主动隔振系统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目前轿车上普遍采用的液阻悬置,主动控制悬置可以大大降低发动机在高速运转时向车身的振动传递,减小车内噪声,提高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定3塔地锚式悬索桥有效的减隔震措施,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对固定、漂浮2种不同约束体系的结构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进行分析,采用粘滞阻尼器和隔震支座进行纵、横向减隔震研究,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设置阻尼器和隔震支座都能有效减小关键部位的位移,以及塔底的内力。通过对比,采用铅心橡胶隔震支座作为潮河大桥的减隔震装置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张玮 《专用汽车》2006,(11):42-43
介绍了车载发电机组减振隔振设计的背景及现状,讨论了振动控制的原理及常用技术,给出了一种新的设计结构及联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