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汽车情报》2007,(7):29-30
作为汽车流通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汽车报废处理是实现报废汽车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的必然途径,在整个汽车市场和汽车使用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自然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完善的汽车报废管理制度不但有利于促进汽车工业和汽车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保护环境、维护交通安全等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目前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每年的报废量也随之增加,因此报废车的处理以及再生利用问题也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2.
汽车报废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报废汽车引发的安全、环保、资源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国内报废汽车现状,对比发达国家报废汽车管理方法和特点,提出国内报废汽车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黎宇科 《天津汽车》2010,(12):17-18
为促进报废汽车环保回收,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文章基于对我国汽车市场和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的现状分析,从政策措施层面提出提高报废汽车回收行业水平的方案设想.认为首先应选择全国废旧汽车资源集中的3个地区建立报废汽车破碎示范中心,其次要支持现有拆解企业升级改造,最后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4.
美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完善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和成熟的回收利用技术在全球报废汽车回收利用行业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一、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自愿性研究机制在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的作用下,美国的报废汽车是不能被随便遗弃的,必须送到专门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企业进行处理。报废汽车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资源,在美国具有较高的残值,能够完全按照市  相似文献   

5.
正1引言据统计,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达2.17亿辆,汽车报废量也在迅速增加,现在大部分报废汽车露天丢弃、堆放,既带来了环境污染、土地占用问题,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因此,如何实现报废车辆的再利用是当前汽车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高职教学改革、教学理念的提升,课堂教学越来越多地采用做、学、教一体化模式。利用实训设备来动手操作,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做让学生掌握技术和技  相似文献   

6.
张浩 《汽车科技》2007,(6):7-10
绿色制造技术是指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金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在汽车生产领域中它使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环境污染最小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节约资源和能源,使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  相似文献   

7.
国家规定对老旧汽车进行报废更新,它对促进汽车和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回收报废汽车,等于回收大量的废旧钢铁,提供了钢铁资源.  相似文献   

8.
汽车是一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快捷。因而,汽车工业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传统的汽车生产都建立在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的基础之上,而且,汽车在使用过程中也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汽车使用量的增加,报废汽车的数量也与日俱增,报废汽车的堆放造成了严重的土地、空气和水域污染。在环保压力和资源紧缺的形势下,为了谋求长远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市场贸易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国内各大汽车集团及有关汽车销售公司就汽车更新及汽车报废标准等问题作了专题研究。 老旧汽车更新是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老旧汽车报废更新对促进汽车安全、节约能源、环境保护、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健康发展、提高社会综合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各国针对本国国情都相继制定了加强汽车管理、强制汽车报废、促进汽车更新的有关政策。 建国以来到1999年末,历年共报废更新老旧汽车334.07万辆,其中小轿车约35万辆。90年代以来报废更新254万辆,占同期国内汽车市场资源的19.6%。 但老旧汽车报废更新工作的道路也是相当坎坷的……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已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趋势,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量资源回地l和实现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德国在处理报废汽车问题方面,形成了完善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从法律制度、管理方式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对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进行规定。通过对德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我国报废汽车的回收率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