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以某12 m全承载式客车为研究对象,进行正面碰撞下的结构耐撞性分析。针对驾驶员及上层前排乘客生存空间侵入严重的情况,在前端增加吸能盒,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其进行改进。结果表明,驾驶员及上层乘客的生存空间均得到保证,两处的碰撞加速度值分别降低18%和61%。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车身轻量化和耐撞性设计的要求,采用材料替换与结构改进相结合的方法对前端进行优化。基于试验验证的整车正面碰撞模型,建立了铝制前端模型并与钢制设计方案进行了耐撞性对比。为提高铝制前端耐撞性能,设计了不同胞数的多胞构型截面,并在三点弯曲和轴向压溃工况下分析其吸能特性。运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对多胞前端的结构参数进行寻优。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铝制多胞结构能在改善整车耐撞性的同时,显著减轻前端质量。  相似文献   

3.
在2021版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中,正面50%重叠移动渐进变形壁障碰撞试验(MPDB)取代了原有的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ODB),并首次提出了整车碰撞兼容性指标考核要求。为了确保整车碰撞兼容性指标在详细设计阶段满足要求,需要对整车进行碰撞兼容性优化分析。文章首先对某款中型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进行有限元碰撞仿真建模与MPDB工况分析,提出碰撞兼容性优化方案,最终进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增加车辆前端与壁障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并进行车身刚度匹配,可大幅度降低整车兼容性罚分,同时也为后续新车型设计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车辆怠速舒适性和品质感,提出了整车怠速不规则抖动的控制方法并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整车振动试验和发动机性能参数测试,明确了整车怠速不规则抖动形成机理,从激励源和传递路径两方面进行优化设计,提出改进方案,并对优化前、后的整车振动进行对比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振动幅值降低70%,主观评价得分提升2分,整车不规则抖动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一款自动挡纯电动物流车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动力系统结构进行相关分析及整车设计需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参数匹配。为进一步提高整车性能,采取一种多目标遗传算法的优化方案,对整车的传动系参数进行优化。在ADVISOR仿真平台下搭建整车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文中对自动挡纯电动物流车的参数匹配以及采取的优化方案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建立了整车有限元模型,按照国标要求模拟了正面100%重叠碰撞,并开展了实车碰撞试验;从B柱加速度-时间历程曲线、前端吸能结构的变形模式和乘员舱侵入量等方面,详细对比了仿真与试验结果,验证了整车仿真分析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度,精度可达到98%以上。最后,利用验证后的有限元模型对车身的前端结构进行了多目标优化分析,将整车碰撞加速度由初始值53 g降低为48 g。  相似文献   

7.
正面碰撞下车身前端结构高强度钢板匹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某一SUV车型正面碰撞性能,应用正交试验法对其前端主要吸能构件进行了不同等级高强度钢板匹配规律的研究,得到了最优匹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吸能构件采用的钢板强度等级越高,得到的碰撞性能就越好;只有合理匹配不同等级的高强度钢板,才能获得良好的耐撞性能.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正面RCAR试验的试验方法与设计思路。针对某自主品牌车型在RCAR试验中出现的纵梁前端结构变形过大问题,建立有限元对标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提出了结构改进方案。最后通过子系统试验验证了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某一轻型商用车进行道路振动试验,发现该车辆在空载工况下的后悬架平均隔振率仅为65%,衰减振动能力一般。而且,当车辆过坑、过坎时,后轮存在明显的跳动现象,严重影响了乘坐舒适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文章综合运用了匹配设计、仿真与试验的方法,对钢板弹簧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不牺牲整车姿态、操稳性能与可靠性能的前提下,板簧结构优化方案明显提升了悬架的隔振性能与整车的平顺性能。  相似文献   

10.
微型客车针对正面碰撞法规的系统改进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我国正面碰撞法规要求,对某微型客车优化改进设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详细描述了针对某型客车进行系统优化改进设计的过程,分析了汽车改进设计中的重点、难点及改进措施。实车碰撞试验表明:在不改变汽车外形和主要结构,综合考虑汽车质量和改进成本等诸多约束条件下,通过材料、结构的准静态试验和台车碰撞试验,结合整车及主要零部件碰撞试验,并利用PAM-CRASH/SAFE等数值分析手段,对整车结构和乘员约束系统的改进可使汽车的被动安全性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提高整车气动性能,降低油耗,通过风洞气动试验,研究了air dam不同安装位置、高度和结构对整车风阻系数和前端进气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满足整车造型要求的基础上,air dam的安装位置应尽可能前移;2Air dam在拐角处的结构很关键,需要精心设计;3相对于安装位置而言,air dam的高度对前端进气量的影响较大,故在满足路阶和接近角要求的条件下,应尽量取较大值。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基于子结构拓扑优化的大客车车身骨架耐撞性改进设计方法。首先通过测试和仿真进行某承载式大客车耐撞性评价,分析车身结构变形的症结;提取前端驾驶区骨架为子结构,以其碰撞吸能量相同为等效条件,进行子结构耐撞性分析与改进;接着为控制子结构的局部失稳变形,以吸能盒碰撞力峰值为载荷条件,进行子结构空间区域拓扑优化,完成8组改进方案的对比分析,选取质量最轻的达标方案进行台车实验验证;最后将该方案导入整车结构中进行耐撞性改进验证。结果表明:整车的耐撞性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国内某量产全承载式客车的正面碰撞安全性,并改进其设计。采用有限元方法和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了该客车的仿真模型、驾驶员约束系统仿真模型,进行了50 km/h正面碰撞仿真研究。客车的结构改进包括:在客车前端增加了吸能结构;为驾驶员约束系统匹配了安全带以及安全气囊。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了50 km/h正面碰撞仿真,计算了假人头部损伤值、胸部压缩量、大腿部伤害值。结果表明:改进后该客车50 km/h正面碰撞安全性有了较大提高,驾驶员损伤参数值均在乘用车正面碰撞乘员保护法规(GB11551-2003)参考值范围内。因此,将50 km/h作为客车正面碰撞试验速度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商用车提升中冷器冷却性能进行发动机舱内流场改善研究,应用FLUENT 软件对发动机舱进行温度场和流场分析,提出优化改进方案,同时在试验室进行方案的整车热管理验证试验。分析与试验结果表明: 通过增加中冷器前端导流板,可有效提升格栅出口冷却流量的利用效率,在在爬坡工况下提升流经中冷器风量90%,中冷器温升下降8. 2 ℃,进气中冷后温度降低至71 ℃。  相似文献   

15.
CFD分析与试验验证相结合已经被各汽车行业普遍应用于汽车设计与开发研究中,在本文中主要论述了某车企工程师在研究某涡轮增压汽车进气系统时利用CFD软件分析其前端进气流场和温度,然后根据优化方案改制零件并装车进行整车热管理试验验证方案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以国内某Ⅱ型双回路皮卡前失效性能为研究对象,根据整车道路试验结果,结合鼓式制动器的台架试验数据,并对比理论计算数据进行原因分析。针对前失效制动距离过大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并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理论分析计算和改进措施有效,为后期后鼓式制动器的设计和整车制动系统匹配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应用尺寸优化设计方法,采用Optistruct优化设计软件的尺寸优化模块对某整车试验台架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通过尺寸优化分析得到结构各梁的厚度值,并结合分析结果进行了3次改进,得到了结构的最优化形式.优化后的整车试验台架结构,可在保证功能的同时实现减重15.4%的目标,由此验证了优化设计方法对结构改进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CCM+对某汽车前端结构进行了参数化分析。通过提高冷却气流利用率和改善发动机舱内部气流流动,寻找到兼顾前端模块冷却流量和整车气动阻力要求的最优前端参数。经气动风洞试验和热环境风洞试验验证表明,该优化结果可行。指出,运用CFD分析优化可以在汽车设计前期介入,通过对比不同方案提升整车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9.
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对比,系统阐述整车前端密封设计的重要性;结合实车整改经验,对整车前端密封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495ZLQ柴油机参数匹配与性能计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发动机模拟计算软件BOOST建立了495ZLQ柴油机的计算分析模型,探讨分析了不同增压器型式、排气管结构、压缩比及供油提前角等匹配参数对整机性能的影响,并确定了较合适的匹配参数。对选定的柴油机优化方案进行了标定转速3 200 r/min和最大扭矩转速2 200 r/min下的负荷特性模拟计算分析与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值较为一致,柴油机性能符合预定的目标,为该柴油机改进设计与试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