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0篇
铁路运输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不同购买力和购车需求影响,国内SUV车型的设计各不相同.文章从外观造型、底盘结构、动力匹配及座椅布置4个方面分别对城市和越野2种风格SUV车型的设计进行了研究,经过对比得出:2种风格SUV的造型元素主要体现于保险杠、进气格栅、大灯、后视镜及门拉手等.越野型SUV的悬架标志为整体桥,而城市SUV底盘结构则成多样化;越野型SUV的比功率与比扭矩通常大于城市SUV的值;不同类型的SUV座椅基本布局大同小异,多数采用2排5座.对SUV设计特征的深层次研究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发SUV车型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2.
重点介绍一种新型的一体式中控面板的设计原理。该设计节省控制面板的设计空间。改善驾驶员对系统的操控性,统一各系统的设计参数,增加按键操作的舒适度。它运用总线通信功能,实现检测与自我检测,展现整车智能化特点。  相似文献   
3.
基于B/S的车辆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某供电公司车辆的运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利用现在大多数公司都已经建立起来的局域网建立基于B/S模式的车辆管理系统的方案,有效地解决人工管理或半自动化管理带来的效率低下和准确性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在节省设计开发成本的同时,实现蓄电池支架轻量化的目的,文章针对某款车型蓄电池的横向布置形式,进行布置分析及蓄电池支架结构的轻量化设计.通过更改蓄电池在纵梁上的布置位置,来简化蓄电池支架结构,满足轻量化设计要求,使蓄电池通过蓄电池支架,分别固定在左悬置和纵梁上.更改后的蓄电池支架结构整体质量减轻约25%,CAE分析结果显示,新设计的蓄电池支架结构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在汽车碰撞过程中,汽车前纵梁是主要的吸能装置.通过对方管薄壁结构和蜂窝型多胞结构的耐撞性进行对比分析可知,蜂窝型多胞结构杆件具有较好的吸能特性.将蜂窝型杆件应用于汽车前纵梁上进行碰撞分析.结果显示,蜂窝型多胞结构具有更优越的耐撞性能,且碰撞过程的材料利用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吉利4D20轿车柴油机开发所应用的电控高压共轨喷油系统、冷却式废气再循环、尾气后处理装置、带VNT的涡轮增压中冷及可变进气涡流控制等先进技术.对整机按照欧洲排放测试循环进行了台架试验.结果表明,由于采用了众多先进技术,4D20轿车柴油机最高功率达100 kW,升功率达50 kW/L,全负荷工况最低油耗仅为210 g/(kW·h),最大扭矩为307 N·m(1800r/min),最大扭矩时噪声为85 dB(A),同时排放各项指标均低于欧V排放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7.
从实用角度入手,通过目前市场上各车型刮水器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汽车刮水器在开发过程中前期的额定输入条件、设计分析及验证方法等,并且简述目前在车型开发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正面碰撞下车身前端结构高强度钢板匹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某一SUV车型正面碰撞性能,应用正交试验法对其前端主要吸能构件进行了不同等级高强度钢板匹配规律的研究,得到了最优匹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吸能构件采用的钢板强度等级越高,得到的碰撞性能就越好;只有合理匹配不同等级的高强度钢板,才能获得良好的耐撞性能.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车辆正面碰撞过程中纵梁在碰撞力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对某车型纵梁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优化方案.仿真验证表明,优化后的纵梁变形模式改善,吸能效果得到很大提升,提高了前纵梁的抗撞性能.  相似文献   
10.
受不同购买力和购车需求影响,国内SUV车型的设计各不相同。文章从外观造型、底盘结构、动力匹配及座椅布置4个方面分别对城市和越野2种风格SUV车型的设计进行了研究,经过对比得出:2种风格SUV的造型元素主要体现于保险杠、进气格栅、大灯、后视镜及门拉手等。越野型SUV的悬架标志为整体桥,而城市SUV底盘结构则成多样化;越野型SUV的比功率与比扭矩通常大于城市SUV的值;不同类型的SUV座椅基本布局大同小异,多数采用2排5座。对SUV设计特征的深层次研究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发SUV车型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