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介绍CAD/CFD/CAM开发流程的基础上,详细地介绍了CFD方法的应用,包括三维理论建模、网格划分以及液力变矩器CFD稳态与动态模型的计算。研究以W305型与H245型液力变矩器为例,通过一体化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比较,表明一体化设计方法具有准确的预测能力,可以提高液力变矩器一次设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生产双涡轮液力变矩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案;编订了特性计算一系列公式及计算过程的电子计算机程序,就所编程序一次算出的二千八百多个数据绘制并分析了其中一部分特性曲线;并对所编程序在今后提高性能的研究和进行变矩器系列化工作中的辅助作用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轿车液力变矩器的改进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工作介质流动状况复杂,难以形成准确、可靠的轿车液力变矩器设计方法,本文建立了液力变矩器内流场的计算模型,得到了正确,可信的轿车液力变矩器内流场计算结果,在分析后,本文认为泵轮流道入口处的径向扩张影响了液力变矩器的性能,依此,本文成功地改进了该液力变矩器。  相似文献   

4.
液力变矩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阎清东  杨文正 《汽车工程》1997,19(4):210-215,225
本文简述了液力变矩器设计与制造的研究和发展,以及计算机在液力变矩器设计与制造行业的应用,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建立了液力变矩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一体化系统;实现了液力变矩器性能预估、叶形判断与叶栅系统入,出口参数计算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叶片数变化对液力变矩器原始特性的影响,通过Imageware逆向建模得到了变矩器的流道模型,并进行了高速比工况下的三维流场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不同工作轮叶片数对变矩器原始特性的影响;选取4种典型工作轮叶片数的组合方案进行台架试验,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试验与计算结果平均误差为3.1%,最大误差为4.2%,证明三维流场计算结果是准确的,采用三维流场计算液力变矩器性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对某型液力传动地下铲运机的柴油发动机、液力变矩器以及共同工作特性进行研究,并进行动力学和运动学分析.根据柴油发动机外特性曲线以及液力变矩器的原始特性参数,计算了柴油发动机机和液力变矩器两者共同工作的输出特性,得到了各挡牵引特性,为该地下铲运机总体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车用液力变矩器的变形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扬  吴荣仁  洪伟荣  陆君毅 《汽车工程》2002,24(3):266-268,244
为确保液力变矩器的使用安全,对液力变矩器(空壳)在同一离心力场下的不同油压作用进行了实际工况仿真和有限元分析,通过对实际车用液力变矩器空壳的试验测试,结果表明液力变矩器颈端(Hub)和柄端(Pilot)的轴向变形与油压呈线性关系,理论计算值与试验测试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推土机的发动机、液力变矩器和液压系统等主要发热部件发热量的计算,对液力机械式履带推土机的热平衡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热平衡设计的评价指标,可为推土机的优化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匹配的计算机软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跃东  周萍  邹敏  麦小波 《汽车工程》2004,26(6):702-704
针对液力传动车辆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合理匹配计算等问题,采用VB语言作为设计平台,开发了一套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合理匹配计算机软件,并进行了匹配的模拟计算。软件界面易于操作,具有数据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液力变矩器优化设计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研究进展和现状。从液力变矩器设计与参数化方法、设计参数对性能影响、性能预测模型和优化设计方法这4个方面的研究进行论述,并对液力变矩器应用新技术进行了概述。总结每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最后展望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张斌  罗邦杰 《汽车工程》1993,15(3):154-159
本文推导了适合于液力变矩器叶片设计的S_1流面改进流线曲率法计算方程,提出了流场判别准则和环量分配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多个S_1流面积叠进行变矩器叶片设计的准三维方法,以及在传统的叶片设计方法中加入流场计算环节的叶片设计新途径。并把利用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法和利用传统的设计方法所设计出来的YB300变矩器进行了特性试验对比,结果表明:新提出的设计方法与传统方法所设计出的变矩器相比,最高效率提高了1.80%,而其它性能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2.
针对叶轮系统结构设计优化问题,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对某型汽车液力变矩器叶轮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工作轮的各阶固有频率及相应振型.同时考虑结构应力刚化和旋转软化对运动状态下“叶轮固有频率的影响,分析了可能产生的共振频率,为变矩器的结构改进、结构优化和动力修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具有双离合器的液力变矩器的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液力变矩器与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合理匹配可组成一种新型自动变速系统,其性能接近自动变速器,但成本降低。为该系统设计了具有双离合器(闭锁离合器,换档离合器)的液力变矩器。阐述了该液力变矩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液力变矩器可支持新型自动变速系统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4.
根据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及闭锁条件,制定液力变矩器控制策略。利用Simulink建立液力变矩器控制模型,并利用Cruise和Simulink进行联合仿真,验证控制策略的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液力变矩器控制模型正确,闭锁离合器能够准确按照闭锁条件闭锁,并且可以显著改善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液力变矩器的闭锁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液力变矩器膨胀变形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伟荣  吴荣仁  甄波 《汽车工程》2003,25(3):249-252
液力变矩器在工作载荷下,同时受到油压的面力和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其变形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液力变矩器的性能和在工作中与相邻零部件间的位置关系。通过设计和开发液力变矩器膨胀试验机的动态自动测试系统和试验装置,对液力变矩器的轴向位移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液力变矩器在加压情况下膨胀变形大于在加速情况下的变形,且在加压情况下变形与腔内油压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In this work three first-order nonlinear, nonstatio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describing a hydraulic torque converter in a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re used.

A linear model is obtained on the basis of these equations. This model is verified both theoretically and by an experimental test. On the basis of the calculations the torsional damping was determined. This permitted the damping performance of a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with a hydraulic torque converter to be defined and established.  相似文献   

17.
双状态无级变速车辆起步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发动机和液力变矩器台架试验,采用拟合的方法得到发动机及变矩器模型,建立了用变矩器作起步装置的双状态无级变速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提出了串联式双状态无级变速车辆起步控制策略和液力变矩器锁止离合器闭锁解锁控制规律,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  相似文献   

18.
In new slim torque converters, lock-up clutches are used to provide high fuel efficiency at low speed. However, the slimness of the converters causes difficulty in heat dissipation, which may damage the friction material and shorten its life span. A cooling hole in the lock-up piston reduces the heat but also reduces the torque because oil flows through the hole due to the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faces of the piston.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ype of torque converter, designers must consider the minimum flow rate required to cool the friction material and the minimum torque capacity required to transmit the engine torque. This research explored two methods of estimating these parameters. In the first method, an estimation equation was derived by combining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with physical properties such as the centrifugal force, a sudden expansion, a sudden contraction, and the steady flow energy equation. The second method involved the use of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he feasibility of the estimates based on statistics and on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were confirmed in the design stage by comparing experimental and estimated data. An estimation program was created using the C#.Net language and has been used for actual torque converter designs by the Korea Powertrain Compan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