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立法规定诉讼中的证明标准主要有两种 :一是实质标准。它是指经证明的案件事实达到何种程度 ,是何种性质的事实 ;二是形式标准。它是证明标准的外在标准 ,它是指证明标准表现在立法上的具体规定。在这两种证明标准中 ,实质标准决定了形式标准的内容 ,而形式标准则反映了实质标准的要求 ,二者相辅相承 ,统一在诉讼证明标准中。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 2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第 6条规定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 ,必须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第 1 62条规定 :“在被告人陈述后 ,审判长宣布休庭 ,合议庭进行评议 ,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 ,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一 )案件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 ,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 ,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上述规定构成了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即排他性标准。其实质标准是达到案件的“客观真实”,形式标准为“案件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案件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是司法层面上的理解与操作问题 ,是刑事证明能否达到实质标准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 ,缺少一部完善的证据法一直是司法界的遗憾。没有证据规则 ,诸多证据如何运用便成了棘手的问题 ,直接导致了许多案件存在迥异甚至相反的看法 ,许多“疑案”的瘤疾也来源于此。就笔者看来 ,刑事案件的证据规则包括两大部分 ,一是刑事证据的采信规则 ,二是刑事证据的证明标准。一、刑事证据的采信规则刑事证据的采信规则指什么样的证据能够纳入刑事诉讼活动的范围。根据司法实践 ,主要涉及六大规则。(一 )传闻证据限制规则传闻证据指听到他人述说案件情况的证人所作的转述 ,在英美法上又称为传闻法则 ,是最著名、最重要的证据排斥规则 ,它规定传闻的事实一般不能作为证据加以采纳。美国联邦证据法第 80 2条明确规定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传闻不具有容许性。”但在一些情况下如果绝对排除传闻证据 ,不仅会造成诉讼拖延 ,而且会妨碍查明事实真相 ,因此法律规定了一些例外情况 ,允许传闻证据作为定案证据使用。英美证据理论认为需要两个条件 :1、传闻证据具有高度的可信性 ;2、无法对原始证人进行询问。如原始证人死亡、病重、旅居海外或去向不明等。日本刑诉法还规定传闻证据可基于当事人双方同意而取得证据能力。不论外国对传闻证据如何规定 ,单...  相似文献   

3.
诉讼证据不同于一般证据,它是法律规定意义上的证明案件事实的凭证。我国刑事诉讼法在证据概念的规定上是存在诸多缺陷的。相比之下何家弘教授的观点更具有其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关于反倾销立法中,规定的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还比较简单,与美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入世后,我国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大努力,然而在司法审查的管辖、诉讼参加人、司法审查的标准等方面规定仍需完善。  相似文献   

5.
交通事故的免责事由是指根据立法、司法实践及公平原则,免除行为人的交通侵权责任的事实、现由。我国《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高度危险作业承担严格责任,唯一的免责事由是能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障造成的,这与我国交通侵权的具体立法规定及司法实践情况不符。各种交通侵权实行的归责原则不尽相同,决定了各种交通侵权的免责事由也不习相同。根据交通方面的具体立法和司法实践,各种免责事由主要包括不可抗力、意外事件、受害人故意、第三者过错、饲养动物引起的交通事故、好意同乘等。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的证据规则 ,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调整证据的收集、运用和判断的法律规范。刑事诉讼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犯罪性质、罪责轻重这些法律事实 ,必须依靠证据予以证实 ,因此 ,证据问题在刑事诉讼中占据核心的地位 ,刑事诉讼活动实际上就是围绕证据的收集和运用进行的。我国刑事诉讼法第 42条、第 47条、第 1 5 7条等规定 :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 ,必须经过法庭调查核实 ,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相对原刑事诉讼法来讲 ,其主要内容之一是改革了庭审方式 ,在证据调查上由原法官主导型的审问制向控辩方主导型的对抗制转化 ,即由控辩双方直接向法庭出示证据及相互质证。在诉讼中的证据运用上 ,我国允许事实裁断者根据理性和经验对证据作出自由判断。但由于诉讼各方的立证没有具体的标准和规则约束 ,在证明过程中又受到利益价值的取向等因素的影响 ,因而难免随意使用“不适格”证据材料。这既容易拖延诉讼 ,影响诉讼效率 ,又容易模糊讼争要点 ,造成真假难辩。为此 ,应当制定我国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 ,规范诉讼各方的取证、举证和质证行为 ,并在认定案件事实上限制对证据的...  相似文献   

7.
对于挪用公款罪的立法 ,无论是 1 997年前还是在 1 997年新刑法颁布后 ,都是一个倍受争议的刑法问题。新刑法颁布后不久 ,论述挪用公款罪缺陷的论文和专著很多。但也有学者认为 ,新刑法在立法上并没有什么缺陷 ,关键是要把它解释好。笔者认为 ,在罪刑法定原则的框架内 ,由最高立法和司法机关对一些刑法问题作出合乎司法实际需要的解释固然十分重要 (这主要是针对动不动就要重新立法的论点 ) ,但 ,对于明显落后于现实生活的刑事立法 ,仍有立法完善的必要。笔者认为 ,挪用公款罪就是属于此种情况。挪用公款罪的立法出现于 1 988年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修订于 1 997年。在这十年的时间里 ,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而修订后的挪用公款罪的法条基本上是沿用了以前的思路 ,甚至是完全相同的法律术语 ,这与当前的司法实践的要求相比 ,具有较大的滞后性 ,使大量的非法挪用公款或单位资金的行为 ,游离于刑法调控之外。任何法律的完善 ,都主要靠立法的修正和司法解释这两种途径来完成的 ,但这两种完善法律的途径在实施的过程中其功能是不一样的。挪用公款罪的完善也不例外。笔者认为 ,针对当前的立法规定和司法...  相似文献   

8.
要保证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就要提高交通事故证据调查的有效性。办案人员要学会针对不同证据种类、证明目的以及证明机制,选择适当的取证手段和鉴别方法,最大化地挖掘证据的证明效力。同时,要善于结合具体事物的客观运动规律,对已知证据进行分析、判断,及时排除虚假证据,从而为全案奠定坚实的证据基础。  相似文献   

9.
证人证言 ,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法定证据之一 ,在我国刑事证据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 ,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刑事法律中 ,证人证言都是应用得最为广泛、最为普遍的一种证据。与英美证据法和大陆法系的国家的刑事诉讼法不同 ,我国的刑诉法对证人证言的法律规定较为简单、抽象 ,下面对两者进行简单的比较。首先 ,关于证人的法律资格 ,我国规定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 ,都有作证的义务。因此 ,只要了解案件情况的人 ,无论其与被告人有何利害关系 ,其作证的目的、动机如何 ,也不论其了解的案件情况的渠道途径如何 ,是否正当合理 ,都可以作为证人向司法机关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证言。而 1 97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联邦证据规则》则规定 ,作为证人一般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 ,要具有表达能力 ,使自己的证词为陪审员所理解 ;第二 ,能理解如实作证的责任 ,一般是通过证人作证前的宣誓来实现 ;第三 ,证人对待证事实具有亲身体验 ,即证人对事实的了解是通过自己的五官感知的 ,是直接证据而非意见证据 ,对于证人的意见证据美国法庭一般不予采纳。其次 ,关于证人证言的法律效力。我国刑诉法第 47条规定 :证人证...  相似文献   

10.
现行刑法第 3条规定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依照法律定罪处刑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不得定罪处刑。”这是罪刑法定原则首次在我国的法典化 ,在国内外受到高度关注 ,认为这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体现了刑法对公民权利和个人自由的保障 ,符合法制文明的发展潮流。但我国一些学者也意识到这一原则在实践中的贯彻问题 ,指出“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 ,在我国刑事立法上有里程碑的意义 ,但罪刑法定原则的实现 ,则任重而道远。这里既有立法不断完善的问题 ,更须在司法付诸艰苦的努力。”事实正如此 ,新刑法施行四年多来 ,罪刑法定原则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受到了严重挑战。一、罪刑法定原则简介罪刑法定原则 ,也称罪行法定主义 ,其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罪刑法定原则自诞生至今 ,经历了由绝对罪刑法定到相对罪刑法定的历史演变 ,至今这一原则已演化出丰富的人权保护内涵 :否定类推定罪 ;阻却重法之溯及效力 ;避免刑罚的加重适用并防止减轻处罚的滥用 ;不采用不定期刑并尽量缩短相对确定法定刑的跨度 ;法律条文所表达的内容要求做到准确无误 ,不能含混不清、指向不明或过于笼统 ;罪名、罪状...  相似文献   

11.
新刑法将挪用公款罪纳入了刑法典 ,并充实了很多内容 ,使挪用公款罪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但是 ,立法的滞后性和不成熟性一并存在。其缺陷和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用款人区分为单位和个人、私有企业和非私有企业 ,并以此界定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 ,现行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 ,于法于理也不通。对于“挪用公款给个人使用”的含义的解释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分别作了以下处理方法。 1 998年 4月最高法院通过的《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 )规定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包括挪用者本人使用或者给他人使用。挪用公款给私有公司、私有企业使用的 ,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这就意味着挪用公款给非私有单位使用的就不够成挪用公款罪。而检察机关则采用了相对灵活的处理方法。根据《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 (试行 )》的规定 ,“挪用公款给个人使用”,既包括挪用者本人使用 ,也包括给他人使用。至于“个人”具体含义是什么 ,《标准》没有涉及这一问题。目前办案中参照最高法院的解释执行。从以上可以看出 ,在目前的司法形势下 ,如果挪用人将挪用的公款给了其他单位使用 ,那么用款单位的性质决定...  相似文献   

12.
自认的不可分性,指的是自认不得加以分割而作不利的认定。自认的不可分性是自认的重要特征。它既是自认立法根本目的的要求,也是自认内在本质的要求。我国立法应明确自认这一特征,以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3.
6月13日,浙江省永康市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交通肇事案.与以往同类案件不同的是本案的被告多了一位指使雇工无证开车肇事的车主,与开车人一同双双受到刑事处罚.这是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例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实施以来,永康市首例适用<解释>规定,追究肇事车主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4.
证据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道路交通事故中的证据既是查明事实真相的基础,又是认定资助 前提,既是依法处罚责任者的依据,又是正确进行损害赔偿调解的根据,在我国法制不断健全,人民群众法制观念不断提高的今天,以往的“想当然”,“重口供,轻证据的办案模式,将不再为群众所接受,人们对“讲证据,让事实说话”的要求愈来愈高,证据在交通事故中所处的地位日益提高,表现的作用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陈刚 《中国电动车》2009,(10):91-92
税务稽查取证工作是实施税务稽查的关键,也是难点。本文以证据理论为指导,界定了税务稽查证据的概念、特征和证明标准,对税务稽查证据的收集作一些探讨,以期对税务稽查工作实践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对于正当防卫问题的研究,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一直比较重视。学者对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仍存在严重的分歧。本着学术争鸣和服务司法的考虑,我们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证据对于诉讼程序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证人证言,是民事诉讼的重要内容.其对于我国法律的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证人出庭制度具有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立法实践来看,证人做伪证和不愿出庭作证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这对于案件的进展和当事人权益的保护都是重要的影响.使得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都得不到实现,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出庭制度中存下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能提出相关的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18.
犯罪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主张实质犯罪(社会危害性),相应地认为是立法犯罪概念,有主张形式犯罪(刑事违法性),相应地认为是司法犯罪概念。一般认为实质犯罪(即犯罪学上的概念)大于形式犯罪(刑法学上的概念)。通说一般认为是: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性的行为。这种以平面结构建立起来的犯罪概念比大陆法系的递进式和英美法系的双层次构成要件要封闭的多。在司法实践中,直接涉及被告犯罪的有无(如正当防卫),大小(如但书13条)问题。这种静止的非此即彼的态度表现为:盲从或逾越,前者表现为实务中的那种日益显现的法条主义倾向,直接听命于权威的解释。后者则游弋在现行法律的“空缺结构”(open texture)之中,表现为肆意放纵主观判断,造成司法问题结构上的厉而不严。背后表现出来则可能是权力、人情,破坏了法治的权威。本文试图从认识论上对这一问题作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社会变迁,政府立法逐渐向回应型立法模式转变,即越来越多地关注公众对政府立法的参与。我国《立法法》等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不仅是对政府立法民主化的要求,也是对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权的确立。实践中,公众参与政府立法还存在一些缺陷,从而使公众参与没有落到实处。为此,需要在完善制度规定、细化操作规程、提供有效保障等方面予以加强,提升公众参与政府立法质量,推进政府立法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宽严相济是党和国家的基本刑事政策。时于未成年人而言,由于其心智方面尚未定型,如果一味以刑罚方式惩罚和教育未成年人.不利于其日后的回归社会。但是,在公诉实践中,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针对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不起诉处理的标准。本文将结合不起诉条件的适用谈论在公诉环节中如何在对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的处理中, 切实体现从宽处理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