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了研究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在重载干线公路上的应用,在河南省S244新野段上进行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试验,通过对原材料、沥青发泡条件、级配组成进行设计,对试验路段的病害处理、水泥撒布、整平与压实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再生层的相关数据进行监测,总结了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施工工艺的关键因素和再生层检测方法,为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结合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在京港澳高速公路的成功应用,提出了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阐述了沥青混凝土路面就地冷再生基层的施工工艺与试验检测方法以及冷再生技术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公路》2015,(9)
为了解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在水泥稳定砾石基层中的使用性能,通过水泥稳定砾石基层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混合料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路的摊铺,验证了其各项室内试验指标和现场技术指标均能满足规范要求,可为水泥稳定砾石基层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结合深汕(深圳—汕头)高速公路东段路基路面大修工程,进行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室内试验研究,确定沥青最佳发泡条件;进行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并通过试验进行配合比验证;介绍试验路段铺筑技术,竣工4d后冷再生基层顶面弯沉满足规范要求,证明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可应用于高速公路维修养护.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在水泥稳定砾石基层中的使用性能,对水泥稳定砾石基层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混合料进行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路的摊铺,各项室内试验指标和现场技术指标均能满足规范要求,为水泥稳定砾石基层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泡沫沥青是高温沥青(140℃以上)遇到冷水滴(环境温度)产生的。当水遇到高温沥青时,发生热量传递,水会迅速蒸发,沥青产生泡沫,体积膨胀至原来的10至20倍。泡沫沥青大大增加了沥青的体积和表面活性,在发泡的过程中,沥青的粘度显著降低,从而使沥青能充分地扩散进骨料中去。由于对旧材料进行重复利用,在施工过程中,路面的几何线形及厚度能得到很好地保持。与其他路面修复技术相比,现场冷再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连续交通中断的现象。根据旧路调查和FWD弯沉测试结果,确定再生深度,形成了水泥全深度冷再生、泡沫沥青全深度冷再生和泡沫沥青再生旧路面层三种冷再生方案。在参考国内外冷再生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稳定剂最佳剂量的选择方法,初步形成冷再生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结合水泥-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工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进一步研究水泥-乳化沥青半柔性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就地冷再生施工工艺。通过对试验段各项路用性能指标的检测评价,各项技术指标均能满足相关技术要求。对于城市道路和公路大中修工程,该工艺既可节约工期、投资,又可实现节能环保。  相似文献   

8.
随着就地冷再生技术在中国旧路维修改造中的大规模应用,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的优劣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文中依托广东省佛山市某沥青路面维修改造工程,对泡沫(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试验研究,验证了泡沫(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层用于路面基层或低等级道路路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废渣在公路建设中的利用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近几年公路建设中对各种废渣的利用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其中包括工业废渣、建筑废渣、公路养护大中修产生的废渣。随着我国现有大量的高等级公路多已进入大修期,沥青面层和半刚性基层水泥就地冷再生、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将会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沥青路面现场再生技术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尤其是现场冷再生技术以其方便、快捷的施工而得到迅速推广。笔者首先对泡沫沥青现场冷再生技术材料的组成设计及技术要求进行了探讨,并根据工程经验和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的设计和试验方法。通过对养生完成后的泡沫沥青混合料试件进行性能试验,评价其路用性能。最后采用落锤式弯沉仪评价再生沥青路面的结构强度增长规律以及使用效果,显示泡沫沥青现场冷再生路面甚至达到了新建沥青路面的结构强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以第一传荷状态临界荷载与对应弯沉为指标,根据FWD实测弯沉值评定水泥路面板底的脱空判定方法.并通过试验路验证该脱空评定方法是合理的;通过大量试验提出了一种自流淌密实性好、早期强度高、无离析、无泌水、无收缩、能满足压浆施工的压浆材料,并探讨了压浆工艺流程及质量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对建筑渣土室内基本性能试验和改性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建筑渣土作为市政道路路基填筑的现场碾压试验、弯沉试验和沉降观测,得到了压实度与碾压遍数、碾压沉降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填筑后的弯沉值和沉降量,提出了建筑渣土作为市政道路路基填筑材料合理的结构形式、碾压工艺,以及施工质量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标准的关键技术,为大规模施工建筑渣土填筑市政道路工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现场碾压试验,研究粉煤灰用于路堤填料的工程性状。现场压实试验测试项目包括高程测量和压实度、承载板、弯沉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只要控制好粉煤灰的含水率、摊铺厚度和压实工艺,粉煤灰路堤的压实度、回弹模量、弯沉量等指标完全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4.
预应力高强钢丝绳加固桥梁动静态力学性能的测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验证预应力高强钢丝绳加固新方法(P-SWR技术)加固工艺的可行性及加固效果的有效性,对某一高速公路上已有较严重损伤混凝土板梁进行了加固与系统测试。给出了P-SWR加固桥梁时钢丝绳数量和张拉控制应力确定,钢丝绳和锚具布置等设计方案以及详细的施工工艺。系统测试了P-SWR加固前后桥梁的动静态力学性能,包括:施工过程中钢丝绳应变、钢丝绳张拉后所加固梁的跨中反拱值,加固前后正常通车时随机汽车动态荷载作用下和部分封闭交通时恒定静载作用下梁的跨中挠度、跨中截面处纵筋应变、跨中截面处板底混凝土应变以及钢丝绳的应变增量等。结果表明,P-SWR加固效果明显,加固后桥梁的极限承载力和正常使用承载力达到规范要求,P-SWR加固技术是一种主动高效式的加固方法,与现有其他加固技术相比优势明显,值得在桥梁等结构加固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王元清 《隧道建设》2019,39(6):934-939
为研究城市浅埋暗挖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表建筑物的变形规律,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并采用3D扫描对地表建筑物沉降进行监测,同时采用数字散斑技术(DIC)对建筑物模型墙体的应变进行监测,得到浅埋暗挖隧道施工过程中建筑物墙体的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1)当建筑物中轴线与隧道中轴线平行,建筑物模型位于隧道正上方时,模型的各项应变随着与开挖掌子面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2)建筑物模型受扭转产生的剪切应变主要受模型角点的不均匀沉降差值影响,不均匀沉降差值越大,受扭剪切应变越大; 3)建筑物模型受弯产生的拉伸应变和剪切应变主要受各角点沉降值的影响,沉降越大(即挠曲越大),产生的挠曲拉伸应变和剪切应变也越大。  相似文献   

16.
应用瑞雷波波速检测、弯沉检测、承载板试验无损检测技术对超大粒径土石混填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质量进行检测,建立了表层剪切波波速与承载力值、表层剪切波波速与弯沉值的回归关系;以加固每m2路基所均摊的夯击能作为评价强夯施工成本的指标,推荐出土石混填路基的强夯施工优化方案;确定了山区超大粒径土石混填路基施工的工程经验法施工的参数...  相似文献   

17.
汽车行驶跑偏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开发汽车行驶跑偏的测试系统。基于近景摄影技术并结合图像处理的汽车行驶跑偏测试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汽车测试系统。文章介绍了系统的组成、测试原理及技术关键,并进行了误差分析。指出该测试系统采用非接触性量测手段,精度高;数字化信息,实时自动运行计算,速度快,可靠性高;对于有生产效率要求的整车生产厂,此测试系统具有广泛的使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厚度水泥碎石分层施工时不同施工方法导致层间结合状态介于完全连续和连续光滑。根据FWD实测数据计算得到的层间结合系数,通过引入弯沉计算系数,计算不同结合状态下的路表弯沉;最终通过铺筑试验路,验证计算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该文结合南浦大桥内力调整工程,探讨了斜拉桥通过局部索力调整以消除基础均匀沉降产生的附加内力的施工监控技术,在施工全过程实现了对索力、主梁应力和主梁挠度等三个主要技术指标的实时控制。通过频率法、伸长量,以及油压表等三种手段确保斜拉索索力调整量符合设计要求,主梁应力和挠度的监测结果显示不均匀沉降对主梁的附加弯矩得到了有效释放,达到了改善结构受力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中粗粒花岗岩地层中反井法施工大倾角斜井时偏斜精度低的技术难题,采用高精度斜导孔轨迹控制技术、定向钻具组合技术以及钻孔孔壁泥浆保护技术,研制出新型TDX-1500斜导孔专用钻机,研发出一套大倾角反井法斜导孔的快速、高效、精确地钻孔定向控制技术。以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1#引水系统高压管道下斜段为工业性试验工程,使用TDX-1500斜导孔专用钻机、新型7LZ120短螺杆钻具以及SMWD-76无线随钻测斜仪等新型钻孔施工设备,利用钻孔泥浆进行护壁钻进,施工一条斜长302 m、倾角53°、偏斜率为0.42%的导孔,钻孔实际轨迹与设计轨迹高度拟合,斜导孔轨迹平缓圆滑,并精确进入靶域,技术参数上完全满足反井法施工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