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系统研究体外预应力碳纤维条(带)快速加固方法中体外预应力的产生和加固机理,提出体外预应力张拉力的算法和加固构件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介绍采用本加固方法的试验梁与采用CFRP条(带)普通粘贴加固方法的试验梁的加载破坏试验,在相同试验条件下,通过对比试验研究证明本方法加固效果显著,经济性更好,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体外锚固预应力碳纤维带加固是一种基于波形齿夹具锚(简称波形锚)的主动预应力加固技术,它采用非粘贴的、预制的、现场安装和张拉FRP片材的技术,施工速度很快。为了模拟实际桥梁的加固,特别寻找了1片废弃的10 m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进行快速加固试验。试验中对预应力张拉过程进行了测试,也对预应力损失进行了约7 d的观测,结果表明在张拉完成后3 h内预应力损失稍大,以后就非常微小,一条碳纤维带的有效预拉力达150 kN左右。最后也对空心板进行了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碳纤维带的强度发挥较充分,使得加固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体外预应力法加固桥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桥墩产生裂缝的原因很多,结合对某大桥桥墩裂缝的加固处理,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粘贴钢板法、碳纤维包裹法、体外预应力法等几种加固方法,并对几种方法进行了比选,最后重点介绍了采用体外预应力的加固方法及其施工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前《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和《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均没有给出预应力构件粘贴碳纤维材料加固的计算方法,基于预应力设计原理推导了预应力构件碳纤维加固承载力计算方法,以某3~50m预应力混凝土T梁碳纤维板加固工程为例,给出了粘贴碳纤维材料加固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的计算过程,本文研究成果对预应力混凝土T梁加固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赵井卫  涂金平  周泳涛 《公路》2013,(1):149-153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采用涂覆有专用环氧胶的碳纤维板进行预应力张拉,修复构件的变形和闭合裂纹,而后将碳纤维板粘贴、锚固在构件上,与一般面贴碳纤维(CFRP)板的加固方式相比,采用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混凝土梁可以充分发挥材料的高强特性、改善构件使用阶段的受力性能、防止剥离破坏的发生以及减小应变滞后现象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预应力FRP片材加固技术可以使FRP的抗拉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加固效率。采用体外钢绞线直线加载方式,对广东省东莞市内一座实桥的16 m T梁进行体外加载,成功地采用间接预应力方式对碳纤维薄板(CFL)施加了预应力,并对预应力CFL增强RC梁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及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与无预应力CFL加固件相比,预应力CFL加固RC受弯构件,可以明显改善RC梁在使用阶段的力学性能,但其极限荷载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7.
碳纤维加固受弯构件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粘贴碳纤维增强塑料加固混凝土桥梁结构是近年来开始在交通领域应用的新技术。以平截面假定为基础的力学模型较好地描述经过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的受弯构件的工作性能,并进行构件试验,证明利用碳纤维增强塑料加固受弯构件可有效提高受弯构件的极限承载能力,并对裂缝开展的抑制产生有效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8.
粘贴碳纤维增强塑料加固混凝土桥梁结构是近年来开始在交通领域应用的新技术.以平截面假定为基础的力学模型较好地描述经过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的受弯构件的工作性能,并进行构件试验,证明利用碳纤维增强塑料加固受弯构件可有效提高受弯构件的极限承载能力,并对裂缝开展的抑制产生有效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9.
传统外部粘贴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技术无法充分发挥碳纤维材料性能,加固效果有限.对2根采用外部粘贴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的已开裂箱形梁进行了受弯模型试验,并研究了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对已开裂箱梁抗弯刚度及延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受损较为严重的梁,采用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碳纤维布对裂缝的扩张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对刚度较完好梁,加固后其刚度有所提高,能起到加固的效果,但其延性性能有所退化.在正常体位加固梁时,应该考虑碳纤维布的粘贴质量,对理论计算的刚度值进行适当折减.  相似文献   

10.
目前治理因桥梁单板受力导致桥梁承载能力下降的方法有粘贴碳纤维布、粘贴钢板、增大截面、体外预应力等加固方法。以石太高速公路K316+505主线小桥为例介绍新型体外预应力法加固桥梁的一些体会,该方法解决了石太高速公路长期以来在不能中断交通的紧急情况下保证桥梁安全的加固方法,供同行治理桥梁病害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存在各种病害的公路桥梁进行加固维修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综合论述了国内钢筋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的各种常见加固维修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增大截面法、粘贴加固法、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增加辅助构件加固法和体系转换法等,同时阐述了各种加固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分析。为钢筋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的加固和维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T梁的试验与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已有研究成果中试件尺寸偏小的不足,对3根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的大尺寸T形受弯构件实施静力破坏试验,并比较预应力加固与传统加固两种加固方式的技术效果,考察预应力技术对碳纤维加固效率的影响,分析采用预应力碳纤维加固对构件截面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推导及提出预应力碳纤维加固受弯构件的界限补强率以及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碳纤维加固可显著地提高受弯构件的承载能力,有效增大碳纤维材料的强度利用效率,改善构件的正截面应力分布,从而使构件具有较传统加固技术更优越的受力性能.  相似文献   

13.
粘贴加固材料厚度与钢筋混凝土T梁极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粘贴法加固钢筋混凝土T梁的极限承载力,运用ANsYs有限元程序分别建立了粘贴钢板和粘贴碳纤维两种T梁常用加固方法的模型,分析了不同粘贴厚度下T梁的极限承载力,并对两种加固方法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T梁的极限承载力不随加固材料粘贴厚度的增厚而线性增大,当加固材料厚度达到某值时,极限承载力便不再提高:当粘贴钢板厚度超过8mm,碳纤维厚度超过0.334mm时,梁的破坏形式由塑性破坏转变为脆性破坏;相对粘贴钢板而言.使用碳纤维加固T梁极限承载力提高较大。  相似文献   

14.
《公路》2017,(10)
通过对一座运营期内底板产生横向裂缝病害的连续箱梁的现场检测、有限元模拟分析,探讨了连续箱梁此类裂缝的病害成因;在此基础上,对箱梁底板张拉体外预应力钢束和张拉纵向预应力碳纤维板两种加固方案的加固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超重荷载的作用是导致连续箱梁底板产生横向裂缝的主要原因;箱梁底板张拉体外预应力钢束和张拉纵向预应力碳纤维板的主动加固方案,都可以将底板受力恢复为全预应力构件。  相似文献   

15.
以义乌市某典型三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为研究背景,根据桥梁病害情况提出了体外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方案并针对加固要点进行分析,从施工监控的角度评判了体外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的效果。结果表明,体外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可以较好地改善桥梁结构的线形和受力状况,提升桥梁的安全冗余度,能满足加固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首先,采用修正的Pairs公式分析粘贴预应力CFRP板加固的钢构件的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然后通过粘贴CFRP板的预制裂纹钢梁4点弯曲进行疲劳试验研究,最后基于阻止裂纹扩展的角度提出一种初步估计加固所需预应力大小的简化计算和设计方法.结果表明,粘贴预应力CFRP板对钢梁疲劳寿命的影响很大,与预制裂纹阶段比寿命提高最高可达10倍以上.不同的预制裂纹,同样的加固措施效果差别可达10倍.采用后张法施加预应力效果很好,锚固装置可以实时控制有效预应力,且预应力损失很小.  相似文献   

17.
针对广东佛山某 5 0m跨顶推连续梁桥柱顶的病害情况 ,通过有限元等手段分析了病害出现的原因 ,并在不封闭交通的情况下 ,对柱顶采用组合构件法及粘贴碳纤维布两种加固方案进行比较 ,在加固设计中提出了“胶混凝土”概念。简要介绍该桥的加固设计情况及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8.
《公路》2017,(8)
通过对一座运营期内底板产生纵向裂缝病害的大跨连续刚构桥的现场检测、有限元模拟分析,探讨了刚构桥此类裂缝的病害成因;在此基础上,对箱梁底板粘贴横向钢板带(被动加固)和张拉横向预应力碳纤维板(主动加固)的加固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曲线预应力合龙束引起的横向附加应力,以及箱内外温差引起的横向应力的联合作用,是导致大跨连续刚构桥底板产生纵向裂缝的主要原因;箱梁底板粘贴横向钢板带的被动加固方案,可以起到限制裂缝发展的作用;底板张拉预应力碳纤维板,将底板受力提升为预应力A类构件,更好地提高了结构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19.
由于交通量增大、荷载等级的提高以及使用年限等因素,T形梁桥病害不断增加,旧桥加固工作将必不可少。介绍了T形梁桥的常见病害及分析、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技术、粘贴钢板加固技术、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截面转换加固技术、增设钢横隔梁加固技术、有粘结预应力加固技术、增设纵梁加固技术、简支变连续结构加固技术等目前常用的维修加固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东明黄河大桥由于跨中下挠和箱梁腹板裂缝的原因,已危及到桥梁的安全运营。为了满足设计荷载,对箱梁采用了粘贴钢板、加厚腹板、粘贴碳纤维、增设横隔板和增加体外预应力等措施进行了加固。通过加固后的荷载试验表明,承载能力和刚度已基本达到原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