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使酚醛树脂模塑料各项性能达到汽车换向器材料的要求,合成了一种端羟基聚氨酯对酚醛树脂模塑料进行增韧改性,并根据国际标准对增韧后模塑料制品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和电性能等进行测试。研究表明,通过加入12%的端羟基聚氨酯可使酚醛模塑料在提高弯曲强度的情况下,同时提高冲击强度,并对增加热稳定性和控制收缩也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高性能SMC复合材料在减重、降噪等方面有着诸多优势,国外载货车已经采用了SMC(SheetMoldingCompound片状模塑料)发动机油底壳,而此前国内尚未见报道。笔者采用国产原材料,成功研制出商用车发动机油底壳用SMC复合材料,用其生产的油底壳产品能够满足整车要求,属国内首创。  相似文献   

3.
正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是以热塑性树脂为基体,纤维为增强材料而制成的复合材料,是一类新兴的轻质高强材料。与传统的汽车材料相比,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密度更低,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密度一般为1.1~1.6g/cm3,仅为钢材的1/5~1/7,比热固性玻璃钢轻1/3~1/4,能够大大减轻整车重量。另外,与热固性复合材料相比,热塑性复合材料还具有高韧性、高抗冲击、无限预浸料存储期、成型周期短、生产效率高、易修复、可回收再利用等众多优点,因而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多。本  相似文献   

4.
《汽车与配件》2009,(35):13-13
为了提高BMC—SMC在中国汽车行业的广泛应用,艾蒂(IDI)工业绝缘材料(上海)有限公司近日在上海国际汽车制造技术及装备与材料展览会上举办了多场关于热固性复合材料在汽车行业的应用特性等技术讲座及参观其在金山工厂的活动,受到了专业观众的良好反应。  相似文献   

5.
采用一种自制的苯酚甲醛树脂和复合固化体系,以无机玻璃纤维为增强材料,得到了一种可以注射成型的酚醛模塑料。该材料可耐高温,具有较高的热变形温度(272℃)和外观热稳定性(300℃),TGA分析表明401℃时仅失重5%,DSC分析表明其成型温度与通用材料基本相同。采用该材料制成的汽车起动电机用碳刷架通过了法国Valeo公司测试。  相似文献   

6.
热塑性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高、密度低、韧性好、可直接回收利用等特点,有逐渐取代热固性复合材料的趋势。介绍了热塑性复合材料的种类、成型工艺、性能特点和发展方向,说明了不同种类热塑性复合材料在商用车零部件上的应用情况及设计时的注意事项,可以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选材、设计、检测和扩展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小荣 《车用发动机》1993,(2):F003-F003
<正> 用作汽车内壁板和外板材料的塑料,现已被用来制造汽车发动机的功能部件,并将有可能取代金属制造汽车动力系统的几乎每一种零件。 目前,国外许多公司正在研究开发塑料在汽车发动机进气系统、汽缸盖罩系统、燃油系统、凸轮轴上的应用。 汽车发动机罩下(即发动机室内)进气歧管是最有可能用工程塑料和热固性塑料(如聚苯硫醚、尼龙、聚醚整体模塑料和酚醛塑料)制造的部件。 首先实现商业化的塑料进气歧管是德国  相似文献   

8.
基于汽车轻量化制造的热固性复合材料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列举热固性复合材料在汽车领域目前应用所处的现状,然后对汽车用的热固性复合材料进行详细说明,对目前存在的一些加工工艺进行相关说明,包括其特性和制造方法,并比较不同加工工艺特点,同时还探讨了碳纤维增强热固性复合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列举一些量产车上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9.
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质轻高强等优势,是绝佳的轻量化材料,但汽车常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以环氧树脂等热固性树脂为基体,大规模应用会面临不易回收的难题。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易回收的优势,但其如何提升碳纤维与热塑性树脂的界面结合力及零件成型效率是行业难题。本文以热塑性碳纤维/尼龙6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针对商品化碳纤维/尼龙6界面相容性差的问题,创新设计一种新型的可溶性共聚酰胺上浆剂,将碳纤维/尼龙6的界面强度提升74.2%,显著提升了碳纤维/尼龙6的综合性能。同时,优化预浸料制备和连续模压成型的工艺参数,将碳纤维顶盖横梁的模压生产效率提升至3.4 min/件,满足汽车行业大批量产节拍要求。同时,碳纤维/尼龙6顶盖横梁具有极高的弯曲强度和模量,与钢制件相比轻量率达68.8%。综上,本文为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易回收)在汽车上的批量化应用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公路》2017,(1)
为了系统研究水泥乳化沥青比例(C/A)对复合材料特征和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扫描电镜和力学试验等研究手段对不同C/A时水泥乳化沥青复合材料黏弹性能、微观结构以及其混合料的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水泥乳化沥青复合材料的黏弹性能和微观结构随C/A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且在C/A为0.8时,复数模量达到乳化沥青的2.5倍,但相位角接近;同时,水泥与乳化沥青在复合材料体系中形成了一种相互贯穿、多点接触的均质空间网络结构。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的抗压强度和抗变形能力较乳化沥青混合料而言有明显提升,且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稳定度和抗压强度随C/A的增加而增大、随油石比的增加而降低;在3种油石比和C/A中,以油石比为5%、C/A为1.0的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的间接拉伸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