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交通出行信息对私家车出行者行为选择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大连市私家车出行者交通出行信息使用意向调查,获取私家车出行者交通出行信息选择行为特性数据,引入因子分析方法对交通出行信息内容进行合理分类,建立交通出行信息选择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对私家车出行者交通出行信息需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私家车出行者对交通出行信息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需求,其中与个人私家车出行质量相关信息的需求最高,面向私家车出行者的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与运营应体现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Agent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ITS下的出行者信息服务领域中,出行者对出行信息的个性化需求问题,采用决策树方法来获取用户对信息的个性需求,利用Agent技术建立信息服务终端模型,并定义各组件的功能。此外,还在出行终端的基础上,提出以移动处理为指导思想的ITS信息服务网络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3.
城市交通系统本质上是由大量个体出行行为聚集形成的宏观系统,对于城市交通管理者而言,研究微观个体出行者的自身内在因素以及一些外在因素对其选择行为的影响,是制定相关有效管理措施的前提.通过RP调查方法,获取了城市交通出行者个体属性(性别、年龄和驾龄)、信息类型偏好(描述性信息和规范性信息)以及路径选择偏好(最短路径、可接受路径以及固定路径)数据.基于调查数据,研究构建了城市交通出行者信息类型偏好对其路径选择行为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拟合分析,探讨了城市交通出行者的个体属性及信息类型偏好,对其路径选择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交通出行者个体属性间的差异,使得他们偏好于不同类型的交通信息,有着不同的路径选择行为;描述性信息能够使得城市交通出行者更加倾向于选择最短出行路径,而规范性信息能够使得城市交通出行者更多地打破其固定路径选择行为;但是在交通信息影响下,仍有部分出行者倾向于选择固定路径,即使该固定路径并非是最优出行路径.文中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交通管理者更好地去预测,在交通信息影响下不同类型出行者的路径选择行为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在交通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交通诱导信息的发布可大大提高路网的运营能力,为缓解交通供需矛盾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交通诱导信息作为城市交通流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改变驾驶员的出行时间、出行方式和出行路径,使道路上的交通流重新分配。本文以SP调查数据为支撑,从出行行为角度分析交通诱导信息方式对驾驶员出行选择行为的影响。利用非集计模型建立驾驶员选择行为模型,预测分析拥堵状态下,驾驶员对不同交通诱导方式的选择行为,进而有序地引导驾驶员出行选择,以达到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明确影响不同规模城市中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路径,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策略调节城市居民出行结构,进而提高城市交通系统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病".现有研究较少关注中、小城市的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较缺少同省份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跨城市规模对比分析,不利于策略制定者运用出行方式关键影响因素调节居民出行行为....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镇化及城市交通机动化的进程加快,在城镇化和机动化的共同作用下,交通拥挤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和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居民出行行为研究在交通管理和控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多元大数据,构建出行方式选择的概率模型,有助于不同小区的出行方式分担率的预测,对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升运营管理能力有直接作用。本文基于小区出行分配、公共交通和非公共交通以及公交和轨道出行三个层级,分别得出出行分配预测模型,并形成计算机程序。利于实际应用,对识别城市出行特征、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供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居民弹性出行特征是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下的产物,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弹性出行在所有出行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因而对居民弹性出行的研究愈发重要。为研究居民弹性出行特征的影响因素,首先利用居民弹性出行行为调查的RP-SP融合数据,结合方差膨胀检验方法研究影响居民弹性出行特征各因素间的线性相关性,最后构建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居民弹性出行前获取出行时间信息、天气信息作出出行选择时影响因素的显著性程度。结果表明,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影响因素中年龄、游客类型、主要交通出行工具等显著影响居民弹性出行选择;居民出行前获知交通信息,弹性出行的概率能有效降低9%,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交通压力,缓解交通拥挤。  相似文献   

8.
居民出行数据是交通规划中最重要的基础资料之一,但在传统居民出行调查中该数据的获取耗时长、成本高、自动化程度低,完全不能满足现行中国蓬勃的城市建设、规划的需要。该文提出了“person as sensor”的概念,也就是把居民日常使用的通讯工具——手机作为检测器,利用手机在居民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位置和时间信息进行居民用户调查。该方法对现有的无线网络和手机都不需要进行任何修改,并且一旦实施将能够获取居民出行的实时数据。  相似文献   

9.
地铁施工期间会不同程度地占用城市道路,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对居民的出行造成干扰.通过对地铁沿线片区路网进行交通疏解,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铁施工期间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保证片区居民的正常出行.结合某地铁工程,对地铁施工交通疏解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城市居民出行活动信息是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和居民行为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采用传统的基于入户访问和纸质问卷的居民出行调查方式存在受访者负担重、调查精度低、调查成本高等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嵌入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模块的智能手机的居民出行调查系统。通过高频的手机GPS定位获取居民出行轨迹,设计基于规则的轨迹数据处理算法,自动提取出行信息。以上海市杨浦区同济新村为例,对比传统问卷调查和基于手机的调查所得的出行数据。利用调查结果对基于智能手机调查的出行生成模型进行系数修正,并对传统调查方式的误差进行分析。发现传统调查的总体误差在33%左右,其中非基家出行的误差更是达到近159%。最后,基于手机调查的数据,对区域内居民活动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3G移动通信技术在城市交通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利强  张宁  陶志祥 《公路交通科技》2007,24(12):132-135,139
在探讨了出行者对交通信息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对交通信息分为动态、静态和关联三类。为了充分掌握动态交通信息,设计了基于第3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城市交通信息系统3层平台方案,并对其结构与功能进行了研究,重点阐述了由服务器、数据库以及办公管理设备和网络设备组成的交通信息中心及其工作原理,最后以车载设备结合实时交通信息查找最短时间路线为例说明了基于3G技术的城市交通信息系统的功能和优势。该系统使出行者能够通过手持移动终端(手机、PDA等)或者车载设备实时地查询交通信息,因此更加适应交通信息的动态、时变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城市交通网络数据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针对城市交通需求预测中交通网络数据建模的特点和难度,提出了一个基于GIS的交通网络数据模型,并设计了模型的具体内容包括数据库表结构、交通网络拓扑结构表示法等。数据库表按节点、路段、转向、OD对以及交通区这5种网络基本要素分类设计。城市交通网络拓扑结构包括节点-路段和路段-转向两部分,前者采用邻接表来表示,后者则采用邻接表的拓展形式-路段邻接表。该模型集拓扑数据、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于一体,充分发挥了GIS和数据库技术的优点,并可表示出完整的节点-路段-转向拓扑关系,为计算机辅助城市交通需求预测奠定有效、详细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3.
郭伟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9):245-247,278,332
客运运力与运量的平衡发展是城市道路运输系统优化的重要目标与评价标准之一。运力增长与运量增长的特性不同,运输供需的平衡是暂时的,不平衡是常态的,城市道路公交、班线客运和出租车客运因此均存在与运输需求相匹配的运力投放控制的问题。该文通过对运力调控进行研究,研制决策参考模型,以根据实际需要,利用模型的测算结论增减运力,对完善道路客运市场秩序、保证公众和经营者利益、避免运输资源不足和过度闲置,以及建立和谐的旅客运输系统都很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北京市开展多年的货运车辆抽样调查,总结了北京市搬家运输、混凝土运输、商品配送、油品运输、长途运输等典型货车运输链,分析运输规律,为城市中心区货运需求调查和货运运力配备需求测算奠定了基础.提出了货车运输链描述指标,并且指出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积极研究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强货车运输链深入总结归纳,进一步提高相关信息及管理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充分发挥决策支持功能.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城市主干路隧道建设的逐年推进和道路运力需求的快速增加,国家相关部门提出重点推进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其中逐步实现我国公路隧道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绿色节能化是智慧交通发展的关键。以实际案例进行城市主干路隧道段智慧化研究分析,通过智慧运营管理平台、数据交互、共享信息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在设备控制、事件预警、流程管理、应急处理等方面提升隧道运营管理的业务能力。  相似文献   

16.
许志勇 《交通与计算机》2012,30(2):46-49,83
当前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着新的挑战。文中从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交通问题出发,在总结老年群体出行特征基础上,分析目前城市交通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参考国外经验,对处于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交通系统从公共交通的发展、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老年人安全意识的教育及驾驶员培训和审验制度的完善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各相关部门应着力推进适应老龄社会的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维护老年人交通权益,进一步提高我国城市交通对社会老龄化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交互胁迫的演化特点, 通过借鉴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胁迫理论, 构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交互胁迫模型, 以我国2009年之前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的10个城市为样本, 基于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客运总量、线路长度及运营车辆3个维度的历史演化规律分析基础上, 验证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交互胁迫关系, 进而对不同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演化特点进行分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①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存在交互胁迫关系, 演变轨迹符合双指数曲线。②不同城市的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在3个维度的演变轨迹上存在不均衡性, 客运总量的拐点出现早于运营线路长度和运营车辆数。③根据拐点的出现情况, 将10个城市分为5类, 其中, 重庆的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在客运总量、线路长度及运营车辆3个维度的拐点出现均较晚, 表明重庆的公交发展模式较为协调, 常规公交在轨道交通的胁迫下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应急医疗物资调度不尽合理、集配中心中转效率不够高等问题,重新设计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城市应急医疗物资调度与配送体系,并给出了应急医疗物资的分类方法。从医疗物资使用需求和库存估计可使用时间2个维度构建需求点紧急度指标,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以加权的需求满足率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车辆行驶距离最小化为次要目标,构建应急医疗物资动态分配模型,并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能够兼顾医疗物资分配的公平和效率,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急医疗物资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变化特性,确保在物资短时间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各需求点也能公平获取一定比例的物资;且模型仅要求各需求点上报各种品类医疗物资的使用人数和库存量,同时模型还给出数据缺失时的自动计算办法,可操作性更强;运用紧急度指标对需求满足率最大化目标进行校正,解决了各需求点因需求量差异对公平分配造成的影响,使得应急医疗物资分配更加合理。研究成果结合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应急医疗物资调度的具体过程,使得分配模型更符合实际需要,可为城市应急医疗物资优化调度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宿迁市综合客运枢纽与市内快速路网体系(上海快速路)快速衔接问题,对工程概况、技术标准、建设条件进行了分析,根据远景年交通量预测,对总车道边进行了计算,研究确定了城市快速路与综合客运枢纽如何进行快速转换的设计思路,并对总体方案进行了比选,选择出了较优的综合客运枢纽进出站交通方案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oposes a theory which links som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ips made by individuals to the travel price and time provided by transport supply, with reference to the socio-economic context. This model appears to be able to reproduce the phenomena that are observed when there is a change in the supply or context on a given origin-destination link. However, above all, the same model can also reproduce those phenomena (changes in urban development aside) which are different in an urban and an interurban context: greater personal mobility, shorter period away from home, lower value of time among travellers, different modal split for trips, slower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trips as a result of the socio-economic context, etc.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shows how each of an individual's potential journeys may be characterized by wishes concerning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journey and how the different alternatives for the journey in a given context of transport and accommodation supply can be assess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gap between wishes and real characteristics. The second part shows how it is possible to determine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journeys made, with reference to both the context and supply. The theory has been illustrated by numerical results obtained for a variety of situations which are representative of urban and interurban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