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年来,基于"窄路密网"理念的道路规划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得到逐步应用,道路红线宽度的缩小,直接影响道路横断面的设计,对于支路,横断面设计方案越来越单一。基于此,文章在分析"窄路密网"道路规划格局特点的基础上,对支路的横断面布局多样性进行分析比对,结合工程实际,对沿线不同地块性质、不同交通需求的道路横断面设计方案进行探究,通过增加断面多样性,为类似道路设计方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排水管网是否完善对于城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排水合流制易造成下游河道污染、排水能力不足,也会造成城区内涝。以宁河县老城区为例,通过对其排水现状情况的调研分析,总结归纳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规划改造方案,力求构建系统合理、功能完备、可操作性强的排水管网方案。  相似文献   

3.
对西安市明城墙及其周边区域排水系统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研究区域内现状排水设施的排水标准,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研究区域内排水管网诊断分析及护城河水质检测分析,提出了西安市明城墙及其周边区域内排水系统综合改造方案。研究可对国内其他城市的老城区或中心城区排水系统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高质量发展思想的引领下,“窄路密网”的道路网规划理念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窄路密网”模式在建设实施过程中,面临与现行道路交通规范较多冲突,落地困难等问题。该文以海口江东新区起步区路网项目为例,从交通组织、横断面设计、市政管线布置等方面深入探讨“窄路密网”下的市政道路设计,并提出了尚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矛盾,推动 “窄路密网”在国内实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土地政策的转变,产业区地块及配套市政基础设施规划逐渐精细化。特别是窄路密网背景下,产业区车辆转弯半径大、安全要求高,地块开口和道路断面存在相互协调关系,需要对产业区地块交通组织开展细化研究。规划阶段对地块开口、转弯半径和邻接道路宽度合理规划预控,保障后期产业地块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6.
“窄路密网”的路网布局是目前主流的道路交通规划理念,该条件下,交叉口密度很高,各类设施杆件众多,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无法承载过多杆件设施。针对该问题,从各类杆件的特征及技术要求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不同路口间距情况下多杆合一的工程方案。结合工程案例进行了详细设计,以期给类似的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针对“窄路密网”模式的成市路网规划,本文以安州特色小城镇道路设计为例,分析并执行规划理念,研究合理设计方案。希望为道路相关规划、设计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及旧城改造的进程,城中村等合流制地块会逐渐转变成分流制。对于流经分流制与合流制地块并存区域的河道,其截污管道与沿岸排污121的连接形式应根据地块的排水体制而有所不同,并且这种连接形式应既能合理地收纳现状合流制地块的污水,又便于将来向完全分流制形式过渡。该文介绍了此类截污主管道的形式,并提出了其设计计算及校核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对共青团路现状管道、附属设施、雨水排河口和周边40余座小区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道路改造设计中通过增设雨水管道、优化雨水口布置、预留小区雨污分流接入口、结合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的技术措施,较好的解决了共青团路积水的问题,并对影响市政道路排水设计的因素进行了总结。道路周边老旧小区排水设施不完善、雨水排河口处河道标高较浅、雨水管网及附属构筑物淤积破损严重,后期养管不力、极端天气等原因等都是造成道路积水的重要因素,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通过优化市政排水的设计等技术措施来减少道路积水,提高道路的使用年限,保证道路通畅。  相似文献   

10.
以"窄马路、密路网""开放式街区"布局理念下的路网容量为研究对象,分别得出了路网容量4个因子的计算模型,从交通组织方式、道路横断面形式、路网供给与需求匹配度等3方面修正,得到更适合窄路密网布局理念的路网容量模型.  相似文献   

11.
基于窄路密网的核心思想重构街巷体系,分析开放式街区街道布局形态及建筑布局形态;结合街区内部道路开放程度,将开放模式划分为部分开放模式和完全开放模式,分别针对规划新建街区及现状已建街区的生活居住区、商业办公区、机关大院及高等院校适用的开放尺度及开放模式进行研究,对开放街区的推广和建设实施给予指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某老城区管网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和分析,重点介绍了管网改造设计的原则和老城区排水体制改造的基本方法,探讨了排水管道设计的要点,并针对老城区排水管网改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评估LSH流域排水(雨水)系统排水能力及其内涝风险,基于Infoworks ICM构建LSH流域的排水(雨水)系统水动力学模型,对现状排水(雨水)系统排水能力和内涝风险进行了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某重要区域提出相应的改造方案,然后通过模型对改造方案进行了模拟验证。结果表明,LSH流域的排水(雨水)管网达标率(满足2 a一遇)为68.4%,整体管道达标率较高。管道排水能力小于1 a一遇、1~2 a一遇、2~3 a一遇、3~5 a一遇和大于5 a一遇的管网占比分别为18.5%、13.12%、42.35%、15.38%、10.65%。LSH流域东南部区域存在较高的内涝风险。通过对沿齐州路东侧敷设1.2 m×1.2 m雨水管渠的改造方案进行模拟验证,表明该改造方案能较好的解决东广场区域的内涝积水问题。  相似文献   

14.
聚焦组团式新城的内部交通,在“窄路密网”结构的基础上,均衡道路资源以满足绿色出行的愿景。从公交、骑行、步行、其他机动化出行、静态交通和智慧交通等6个方面,系统地提出了组团式新城在迈向低碳生活后的交通模式,可为新城交通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合流制调蓄设计与优化是城市雨水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内容。考虑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和污染控制效果的同时,又需确保系统工程的经济效益,是当前合流制多目标优化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建立以工程造价和运行费用为目标函数,以不发生溢流、管网水力参数为约束条件的合流制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遗传算法(GA)寻求最优工程设计方案,提高投资回报率。将所建模型应用于上海某区域的优化设计,获得了较佳的效果,且相对于手工计算提高了准确度,减少10%~20%的投资,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其成果对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评估与规划具有现实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6.
排水系统雨污分流制改造应充分利用原有的合流管网。该文从分析小区内排水管网的特点出发,介绍了小区内原有排水管网,对雨污分流改造方案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在中小型小区内的雨污分流制改造中,宜采用改进方案作为原有排水管网的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在线监测和排水模型对平原河网地区雨水管网及截流设施开展系统评估分析。研究区域的雨水管网受末端闸门井的控制,旱天均存在一定的水深,部分闸门井降雨后开启不及时,开启水位与旱天水位相差较大,可能导致上游排水不畅和内涝风险,也会影响下游污水系统运行。通过模拟分析得到积水风险分布图,并与闸门井及其上游管网分布图进行叠加,识别了对上游内涝积水及下游污水泵站抽排负荷冲击影响较大的闸门井,提出了以应对内涝风险为主要目标的闸门井运行调度建议。结合在线监测与模型模拟评估可有效支撑排水管网运行诊断评估、规划改造和管理维护决策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极端天气的增加,影响城市安全的内涝问题日益受到公众关注。浦东新区位于上海市东部,河道分布不均,呈现南密北疏、中心城外密中心城内疏等特点,传统的排水规划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状城市安全的需要。结合城市特点,浦东新区排水防涝规划坚持“绿灰蓝管”多措并举的理念,深度挖潜现有设施,合理解决好源头控制与大、小排水系统的组合问题;通过构建模型评估城市内涝风险、高效预测区域积水灾害、明确重点提标改造地区,有效提升规划效率并及时反馈规划效果。规划通过对已建系统进行低影响开发及现有排水设施多用途利用等方式对排水系统进行提标改造,有效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可为今后同类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对南方某特大城市主城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排涝设施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采用Infoworks ICM水力模型进行排水管网一维(1D)模拟,评估不同重现期降雨情况下现状雨水管渠的排水能力。同时,基于GIS技术构建主城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1D排水管网模型耦合和二维(2D)地表漫流模型,分析确定50 a一遇24 h设计雨型工况下的内涝淹没范围形成风险分布图,并分析内涝成因,提出规划方案指导排水防涝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在遭遇台汛威胁时最大程度减轻灾害。  相似文献   

20.
咸水沽镇属于较早开发的建成区,大部分区域的排水系统按合流制建设,雨污混接导致污水入河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原设计标准低,雨水管道不能满足当前雨水排放的需求,目前部分低凹地区雨季积水严重。天津市津南区新头沟雨水系统改造工程将咸水沽镇月牙河东侧的原体北路系统、原南华路系统和原头道沟系统这3个小系统合并成新头道沟系统,结合地形和现状管线,沿津歧路设置雨水系统总管,并在系统末端设置截流式雨水泵站,解决了该区域雨季道路积水、区域淹水的问题,又提高了排水安全性,还减小了旱季污水直排入河的可能性,大大削减了排河的污染物量,从而改善了河道水质。该工程通过对新头道沟雨水系统改造工程为老城区的雨污分流改造提供了一种借鉴方法,为大口径雨水管顶管施工积累了一定的工程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