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地下道路工作环境及交通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分析表明,城市地下道路特殊的工作环境及交通特点对地下道路路面材料及路面结构会产生一定影响,进而提出城市地下道路路面材料使用性能要求以及地下道路路面结构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城区地下空间管线交杂,既有管线下进行隧道建设时,既要考虑施工对地表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又要考虑对地下管线正常营运的影响,文中对地下管线不同直径、材料、埋深度管线与隧道的接近距离、岩土参数5个因素及其4种水平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管线、土体及隧道衬砌结构为一体的三维计算模型,通过模拟计算得到16组参数组合下地下管线的最大等效应力和最大等效竖直位移,通过分析这两个指标,得到城市浅埋暗挖法隧道施工对既有地下管线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3.
考虑城市交通事故与道路网结构的关系,结合交通事故导致的时间延误,提出了基于交通安全的城市路网结构优化方法.首先分析了不同等级道路之间的衔接方式对出行者选择路径行为的影响,总结了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交通安全的路网构造原则,建立了以路网安全度最大为目标的路网结构模型,并通过求解模型确定各路段的道路等级,得到安全度和结构不同的若干个路网.通过考虑交通事故时间延误情况下,进行随机均衡分配,得到路网各路段的交通量,并计算各路网的交通事故次数.最后提出了路网的安全性评价指标,分析交通事故次数和路网结构指标的关系,提出了考虑安全性的路网结构优化措施,并用实例验证了优化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基层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复合式路面结构被广泛用来作为城市地下道路长寿命路面结构使用,而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对温度应力敏感度高。文中通过实时监测研究了城市地下道路温度场空间分布特性和时间分布特性,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研究了地下道路面层、基层的温度应力分布规律。发现城市地下道路结构层厚度对温度应力影响较大,通过合理设计城市地下道路结构层厚度组合,可以有效降低结构内温度应力。  相似文献   

5.
徐旭  付蓉 《中外公路》2013,33(1):72-76
随着道路网络的日趋复杂化,传统的对单条道路进行可靠度分析的方法已经不能客观反映道路及其网络的可靠度特性,必须计入网络中各道路的相互影响.该文将道路网络可靠度与道路结构可靠度相结合,建立了道路网络结构可靠度的计算方法.利用软件Mat-lab对道路结构可靠度进行蒙特卡洛分析,再将各道路的结构可靠度代入到网络中分析整个网络的结构可靠度.  相似文献   

6.
针对道路集热蓄能融雪化冰过程进行分析,建立地能利用热泵循环道路融雪化冰基本过程模型,开展数值计算分析.重点探讨降雪和融雪过程地源热泵运行和地下换热过程的基本性能,以及降雪量、气候环境温度、地下初始温度的影响规律.分析表明,常规降雪量的道路融雪平均热耗率为250 W/m<'2>左右,热泵系统性能指数COP维持在4以上.地下初始温度增加将对地能利用热泵循环效率带来显著的提升空间,表明太阳能路面集热和季节性地下蓄能技术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7.
多点进出城市地下道路结构形式复杂且位于城市人员密集区,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CO、NO<i>x等)不仅将对隧道内驾驶人员的健康产生影响,同时还会给隧道洞口附近民众的居住环境及健康带来影响。为此,以机动车流排放污染物CO浓度分布规律为重点研究对象,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并联风路理论,并结合上海和长沙4条隧道现场实测以及1∶8缩尺模型试验研究方法,开展了关于多点进出城市地下道路交通风以及机动车流排放污染物扩散特性的研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交通风条件下多点进出城市地下道路机动车流排放污染物CO浓度分布特性预测模型构建方法,包括交通风速Vr、对流传质系数hm和扩散特征系数K等关键参数的确定方法;长沙市营盘路湘江隧道实测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交通风以及污染物浓度预测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评估值IA分别为0.992和0.916。当已知隧道结构特征和交通特征时,利用该计算模型即可预测评估多点进出城市地下道路内沿机动车行驶方向各断面的平均交通风速、机动车流排放污染物CO平均浓度;同时可定量评价各分(合)流匝道对主隧道CO浓度分布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可为多点进出城市地下道路科学选址及其通风系统优化设计与节能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济南市顺河高架南延长线玉函路地下道路地处城市核心区,是济南市快速路路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玉函路地下道路的总体设计介绍中,首先阐述了工程复杂的设计条件,然后对项目总体平面线位方案、地下道路断面及施工工艺进行了多方案分析比选,对地下道路南北洞口节点方案及地下道路附属工程解决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结论为:地下道路采用箱涵+双连拱+超小净距隧道组合布设的结构形式,在玉函路下方穿越;设计、施工一体化,采用明挖+暗挖组合施工工艺,有效克服了施工交通组织困难、地质条件复杂、地下管网密集等诸多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9.
修建地下综合管廊是新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趋势,伴随新建道路的开发在不断拓展.当管廊布设线位与大型江河、重要道路、轨道交通相交时,地下穿越形式大幅增加了施工难度及工程造价,对管廊结构自身及穿越目标的安全都形成了一定威胁.现通过实际工程,提供了利用同期建设的桥梁结构实现跨越的管廊设计形式,打破了地下管廊的固有约束,为后期管廊穿越设计提供了比选思路.针对桥上管廊的管线类型、布设方式、承载吊架的计算分析和安装条件提出了技术建议,并对地上地下连接段及安装检修人员通道的设计形式提供了工程样例.  相似文献   

10.
低等级道路通行能力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通行能力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从道路路段通行能力的组成和各参数的取值分析计算低等级道路设计通行能力,然后根据设计通行能力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相互关系,计算道路在一定服务水平下能适应的最大交通量,最后,根据计算的低等级道路最大适应交通量与现有或预测交通量进行对比分析,论证规划道路的适应性,期望能为低等级道路通行能力计算分析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建设工程的持续增加,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市政设施建设产生的交叉也越来越多,许多基坑工程会在周边市政道路已经建成的条件下进行施工,基坑施工对既有市政道路产生一定的沉降影响,市政道路产生附加变形和附加应力降低了沥青路面的疲劳寿命。针对宁波市某基坑工程施工对近接市政道路的影响为工程背景,基于Plaxis数值模拟平台采用考虑小刚度的土体硬化本构模型,分析基坑的施工和简化的交通荷载对市政道路的受力变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蒙特卡洛法和数值模拟结果对道路结构层厚度进行随机选取,以沉降量为控制指标计算出疲劳寿命对该市政道路结构层给出了优化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地下道路是地下空间的重要形式之一,其特点在于狭长布置,且在土中埋深随道路纵坡不断变化。这一特点决定如采用明挖方式建设地下道路时,基坑形态也具有类似特征。对于狭长型基坑,可根据基坑的深度变化、基坑两侧环境等情况来综合确定围护结构形式。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基坑局部形态发生突变的区域,围护结构设计需加倍关注。该文就上海地区明挖地下道路中特殊区域处的围护结构设计实例进行研究,旨在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明挖地下道路结构,从刚域、削峰、腋角、轴力、结构空腔等方面进行结构配筋设计探讨,建立多个模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下道路结构设计时,宜考虑腋角对结构内力及配筋的有利作用,大幅减小钢筋用量及造价。当地道覆土较厚时,应结构周边市政基础设施增设结构空腔,节约地下空间资源,大幅减小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14.
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需考虑结构-地基的动力相互作用,其中场地土层的自由场反应分析是确定地震输入的关键问题。以往地下工程实例表明,在结构动力时程计算中,能否有效模拟无限地基边界对结构抗震分析有很大的影响。基于某地下综合体项目进行抗震评估,采用黏弹性人工边界模拟自由场震动响应,克服工程中传统分析里不能模拟场地无限域的缺点。为地下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提供可靠数值依据。  相似文献   

15.
葛伟  李懿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2):137-139,M0015,M0016
随着各地治理“马路拉链”工程及明挖施工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以暗挖等非开挖方式穿越道路的工程越来越多,随之对道路安全运营也带来了潜在风险。提出施工前应对道路承载变形的能力进行分析预判,总结了地下穿越工程对道路影响分析的重点、难点和分析的主要内容、流程及方法。期望对类似项目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市道路下方带状地下空间是轨道交通、地下道路、综合管廊及地下物流等市政设施的主要敷设载体。为了提高此类带状地下空间的高效、集约化利用,以国内某新区的开发建设为例,将地下道路、综合管廊、地下物流等设施进行集约化共建方案研究,并通过对共构体的横断面、平面接口、纵断面及关键节点进行详细设计,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城市地下市政设施的共建技术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邹涛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1,(12):198-198-202
以上海市某过河隧道为例,综合考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发挥道路交通功能、保护周边环境等因素,对隧道过河的明挖、暗挖方案进行深入对比,确定了明挖叠层结构方案,结合围堰分幅施工;同时根据周边环境条件,采用合理的基坑支护体系,对基坑开挖施工进行了全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8.
顾志超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1,(12):203-203-205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明挖地下道路结构,从刚域、削峰、腋角、轴力、结构空腔等方面进行结构配筋设计探讨,建立多个模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下道路结构设计时,宜考虑腋角对结构内力及配筋的有利作用,大幅减小钢筋用量及造价。当地道覆土较厚时,应对结构周边市政基础设施增设结构空腔,节约地下空间资源,大幅减小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19.
以某深厚软土地区填土路基段的地下综合管廊为背景,运用midas GTS 有限元软件,采用修正剑桥模型作为本构模型,考虑渗流-应力耦合效应,分别模拟了综合管廊标准段和附属构筑物处路基的差异沉降情况。结果表明:在预压完成后,道路路基仍有一定的工后沉降,而在综合管廊处沉降要小于其他位置,从而造成差异沉降;在标准段结构差异沉降较小且在道路上方未发生沉降突变,而在附属构筑物边缘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沉降突变;针对不同的差异沉降情况提出了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20.
厦门机场路城市地下通道是大型浅埋式框架结构通道,地处城市交通要道,设计为双层地下通道,以满足较大的车流通行。选取该通道中一段较为复杂的双层结构进行分析计算,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