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辑 《珠江水运》2008,(9):61-61
安全是船舶航行的第一要求。为此,世界上许多国家专门有执行船舶技术监督,制订船舶规范和规章,保障船舶具备安全航行技术条件的机构。世界上的验船机构根据其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的验船机构,另一类是民间组织的验船机构。根据国家的性质不同,有些国家只有政府的验船机构,有些国家既有政府的验船机构又有民间组织的验船机构。政府验船机构直接对船舶执行技术监督,签发有关国际公约规定的船舶证书。  相似文献   

2.
为避免两船在狭水道会遇时发生碰撞事故,结合航运界对船间效应、船舶领域的研究成果发现,狭水道船间效应明显,船舶航速、作用时间、船舶大小及船型等是影响船间效应的因素。结合船舶操纵理论及人为因素,从保持合理船间间距、主管机关加强交通管制、船舶驾驶员应运用良好船艺、谨慎驾驶等角度提出相关安全通航对策。  相似文献   

3.
AIS是运用了先进的船舶导航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用于水上交通联络和指挥的岸—船、船一岸,以及船一船之间的通讯、导航,是在船舶之间和船岸之间自动进行航行通信、建立船舶信息交换和船舶识别的系统。它能够自动发射、接收和处理装有AIS的船舶的自身静态数据和动态航行信息,使船舶相距对遇船或岸台很远时,即能自动、连续向它船或岸基VTS(船舶交通管理中心)提供该船的实时船位、速度、航向等与船舶航行或与交通管理相关的信息,并接收它船及VTS提供的助航服务信息,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船舶的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4.
商品船也称"非订单造船",是企业出资主动或被动建造的一类船舶。船舶市场的形势决定着商品船舶的发展,同时商品船的建造还受到融资能力、船型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船企应把握好时机,深入分析船舶市场的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商品船的特点,再行决策。  相似文献   

5.
王明世  张仁颐 《中国港口》2007,(6):50-51,53
<正>一、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介绍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是以自控时分多址为核心技术的,可以用于水上交通联络和指挥的岸-船、船-岸,以及船-船之间的通讯、导航系统。AIS是用船舶的MMSI码识别的(MMSI码又叫船舶识别号,每一艘船舶从开始建造到使用结束解体,给予一个全球唯一的MMSI码)。  相似文献   

6.
《广东造船》2011,(3):40
随着中国船舶产业的转型和对船舶建造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国内船舶制造业界已密切关注特种船型建造领域,不少企业已重点锁定特种船舶,主攻特种船舶市场,不断开发海洋工程船、疏浚船、重吊运输船、加油船、沥青船、破冰船等"非主流"船型的特种船转型。  相似文献   

7.
由于升船机承船厢断面系数较小,船舶进出船厢是一个复杂的三维水流与船舶运行耦合的问题,水力学问题十分复杂。需要根据船舶航行下沉量制定合理的船舶吃水控制标准和船舶航行方式,防止船舶发生触底以保障船舶航行及船厢对接安全。首先介绍了船舶进出船厢过程中船舶航行特性,分析船舶下沉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概述前人进行的理论分析和公式推导,总结相关经验公式。其次,针对船舶进出船厢这一过程,对比分析了各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最后提出未来船舶进出升船机船厢下沉量研究工作的方向与内容。  相似文献   

8.
第五章 光船租赁登记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出租人、承租人应当办理光船租赁登记: (一)中国籍船舶以光船条件出租给本国企业的; (二)中国企业以光船条件租进外国籍船舶的; (三)中国籍船舶以光船条件出租境外的。 第二十六条 船舶在境内出租时,出租人和承租人应当在船舶起租前,持船舶所有权登记证书、船舶国籍证书和光船租赁合同正本、副本,到船籍港船舶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光船租赁登记。 对经审查符合本条例规定的,船籍港  相似文献   

9.
《中国船检》2006,(8):86-86
一、总则船舶是海事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船舶检验机构遵守共同的道德准则是忠实履行国家船舶法定检验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和保障。各船舶检验机构的最高管理者应签署声明,以自己及其验船师时刻遵守本道德准则,维护船舶检验机构的声誉。船舶检验机构应使其验船师牢记:验船师的  相似文献   

10.
论无船承运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谁是无船承运人 1、“无船承运人”,望文生义或顾名思义,或者就国际海运业务实践或一般国际海运业务常识来说,是指不经营船舶而从事国际海运的承运人或公共承运人。在现代国际海运中,海上承运人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有船承运人,二是无船承运人,所谓“有船、无船”可以指是否拥有(owning)船舶,或是范围更大一些,可以指是否经营(operating)船舶,后者可以包括前者,所以“无船承运人”是指不经营船舶的“国际海上公共承运人”,英文名称为Non Ves-  相似文献   

11.
陈轶锋  翟高进  郭林 《船舶》2010,21(5):51-54
浮箱载船下水是船舶下水方式之一,浮箱载船下水过程中,浮箱的安全是保证船舶安全下水的关键因素,因此,对浮箱安全的评估显得特别重要。对76000 DWT散货船浮箱载船下水和支墩刚度的计算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计算结果显示下水过程中的浮箱的总纵强度和稳性满足许可要求,此船浮箱载船下水工艺可以指导其他船舶浮箱载船下水。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船舶领域,利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数据,提出一种船舶领域建模方法。根据样本选取目标船,通过提取目标船的周围船舶,对周围船舶相对目标船的运动轨迹进行拟合,从而求取船-船最近距离,以该最近距离确定目标船周围最近船舶的相对位置分布,构建出船舶领域统计模型。以最近船舶的相对位置分布为样本,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样本估计,进而确定船舶领域的形状和大小。利用荆州渡船区域的AIS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比分析横穿航道的横驶船与航道内直航船以及不同尺度的上行船舶和下行船舶的船舶领域特征,得到不同类型船舶的领域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所确定的船舶领域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3.
船舶的船级     
凡是商船特别是航行世界各国间的船帕必须具有船级。船舶的入级是代表着船舶具备安全航行可靠的技术条件,世界各保险机构是根据船舶取得入级后才进行保险。我国的船级和船级符号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三峡升船机是三峡枢纽两大通航建筑物之一,主要为客货轮和特种船舶提供快速过坝通道。船舶进出三峡升船机船厢过程中,船厢侧水体质量变化和水面波动产生的纵向倾斜力矩均由船厢对接锁定机构承担,如果船厢侧的荷载变化超过对接锁定装置的允许值,将影响船厢对接安全。建立了比尺为1∶12的三峡升船机船厢及下游引航道局部物理模型,针对3 500 t散货船开展船舶进出船厢的水力学模型试验,分析船舶吃水、船舶进出船厢的速度、水面波动与锁定机构受力间的关系。从保障三峡升船机船厢对接锁定机构安全角度,建议通过三峡升船机的3 500 t散货船进出船厢航速0.5 m/s时,船舶吃水不大于2.70 m。  相似文献   

15.
通过1:16的物理模型研究了船舶进出升船机承船厢时的最大下沉量与船厢水深、船舶航速及船厢断面系数间的变化规律。提出船舶出厢过程是船厢设计水深的控制条件,建立了船舶下沉量的无量纲计算公式。通过综合比较不同船厢水深船舶下沉量及船底安全富余水深,提出了向家坝升船机合理的船厢设计水深标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快艇在下游引航道快速航行主动制造船行波,研究船行波对景洪水力式升船机运行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下游引航道船行波对船厢池水面波动无明显影响;船厢与下游引航道对接待机时,船行波对船厢内水面波动有不利影响,并威胁到试验船舶在船厢内的停泊安全。景洪升船机船厢与下游引航道对接且厢内有系缆船舶时,为确保船厢内船舶停泊安全,须严格控制下游引航道船舶的航行速度。  相似文献   

17.
大型双桨集装箱运输船是一种具有双桨和双舵操控系统的船舶,这种船舶的运输效率高,运量大,是国际领先的一种大宗商品运输船。由于双桨船舶航行过程中受风、浪的干扰作用更加明显,因此,提高双桨船舶的航行自抗扰控制技术对提高双桨船舶航行稳定性有重要作用。本文建立了双桨船舶的运动模型,提出一种双桨船自抗扰运动控制器,并对双桨船在一定干扰作用下的运动控制进行了仿真,对于提高双桨船的航行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船舶在建造和营运中的监督、海事的处理及入级检验等是验船工作中的主要任务。指出在我国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对验船的章程制度执行和态度和工作方法。最后叙述验船部门与港务监督,船舶业主,船舶修造厂之间的关系。强调验船工作必须与政治相结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何谓“边缘化”船舶,主要是指一些非运输的乡镇船舶,如运泥船、农用船、施工船、运鱼船、收垃圾船、电焊船等,涉及交通、农业、渔政和当地政府多个部门,游离于管理边缘,这些船舶吨位小、船质差,证照不齐,安全性能差,船员法律意识淡薄,存在超载航行、非法载客现象,安全隐患较大。  相似文献   

20.
海事事故主要是人的决策失误造成的。因此,简述了人-船一体系统模型研究的重要作用和普遍意义,建立了人-船一体系统模型的结构形式,给出了相关参考数据,还研究了人-船一体系统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船舶操纵过程中,应用人-船一体系统模型可以获得优良的船舶操纵品质。系统仿真结果还表明,得到人-船一体系统最优控制特性的船舶,最大限度地发挥船舶操纵的技术性能,对保证船舶航行安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