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静  徐昶 《水运管理》2021,(1):6-9,24
为支撑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在分析四川省经济、运输、水运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采用分货类产销平衡法研究得到四川省过三峡船闸货物量远期可达1.3亿t。三峡水运新通道的建设对长江上游川渝滇黔融入长江经济带以及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从中国海事局获悉,现在通过三峡船闸的货运量,已提前19年达到设计通过能力,三峡船闸已经处于饱和运行状态。目前,国务院三峡办已经开始牵头组织开展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建设,和葛洲坝枢纽船闸扩能前期研究工作。据预计,2014年三峡船闸的货运量将达到1.1亿t左右。这个数据说明,长江航运发  相似文献   

3.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能否通过综合运输解决三峡船闸"肠梗阻"的问题,在梳理长江上游综合运输格局和过闸各货类运输需求、流量流向基础上,聚焦通过综合运输通道解决三峡船闸运输需求的可行性,进一步论证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正"长江黄金水道"曾因运量大、能耗少、污染轻、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对促进重庆及长江上游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也成为长江水运的"肠梗阻"。为推动重庆加快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应尽早决策建设三峡水运新通道,以缓解长江航运瓶颈。2011年,三峡船闸提前19年达到设计通过能力后,船闸拥堵日益严重。船闸拥堵已造成重庆市船舶运营成本大幅上升,周转效率下降。尽快解决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瓶颈提升长江航运有效供给能力,是保障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三峡大坝过闸货运能力已达极限,随着长江上游腹地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过闸需求持续提升,三峡枢纽通过能力饱和,挖潜幅度不大使得新通道的建设研究提上了议事日程。近年来,各科研单位主要以三峡和葛洲坝分别进行扩能的线路方案为主,本文将初步探讨直接跨越三峡、葛洲坝两坝枢纽的新通道线路方案,分析解决存在问题的可行性。通过对直跨方案与现有设施扩能方案综合比较,在不考虑经济因素下,将直跨方案作为新通道建设方案选项进行深入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6.
分析船闸运行工作原理及船闸通过能力的主要指标,测算单级船闸在不同运行模式和船舶过闸组织方式下的通过能力,结合运行实际,探讨单级船闸与连续多级船闸在单向运行时通过能力最大的实现方法,为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和葛洲坝枢纽航运扩能工程建设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三峡水运新通道建成后两坝间航道与枢纽通过能力能否匹配,首先,文章通过航道通航条件和现状分析确定两坝间航道通过能力瓶颈为石牌弯道,据此提出两坝间航道与枢纽通过能力匹配的等价问题。然后基于时空消耗法,考虑新通道建成后两坝间船舶交通流特征、交通组织和船闸调度运行方式等因素影响,构建石牌弯道通过能力计算模型,并对模型中船舶领域、船舶航速等关键参数进行标定。最后运用构建的模型,结合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议书,分析两坝间航道与枢纽通过能力匹配性。结果表明,在正常“2上2下”的船闸运行方式下,两坝间石牌弯道最小通过能力为296艘次/日,大于或约等于两坝枢纽通过能力263.4艘次/日和296.8艘次/日,两坝间航道与枢纽通过能力能匹配;但当船舶交通流不均衡,两坝枢纽采取“3上1下”方式运行时,汛期两坝间最小航道通过能力仅为260艘次/日,将可能出现无法满足两坝枢纽运行需求的情况,建议通过加强两坝间智能调度和增加通航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任静 《中国水运》2014,(9):102-103
三峡过闸运输货物中90%以上来自于川渝地区,川渝地区对外综合运输通道的建设、沿江产业布局的优化将直接影响到三峡船闸运输需求规模和货物结构变化。今后,新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川渝地区水运需求的持续增长,对三峡船闸的适应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文中从腹地产业结构升级、对外综合运输通道的发展入手,研究其对三峡过闸运输需求变化趋势的影响,为三峡新通道建设提供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朱旺峰 《水运工程》2022,(3):101-105
针对枯水期葛洲坝三江吃水受限问题,提出了兼顾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建设的葛洲坝三江下引航道扩挖思路及建设方案。综合考虑新通道设计代表船型及三江引航道交通流,分析计算三江引航道尺度需求,研究三江下引航道挖深后对葛洲坝枢纽通过能力的提升程度以及对航运效益影响。工程实施后,葛洲坝枢纽年通过量大约可提高669.8万t,实现直接经济效益3.35亿元/a。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三峡枢纽航运扩能后续待闸锚地建设问题,基于通过能力分析、运量预测、过闸规划船型等前期成果,通过经验公式和排队论方法分别对枢纽上下游待闸锚地所需泊位数进行分析测算,同时研究分析两坝间待闸锚地容量需求。三峡坝上、葛洲坝坝下锚地需满足96艘船舶待闸,两坝间上下行待闸锚地均需满足28艘船舶待闸。结合三峡枢纽河段锚地设置现状、未来通航交通组织需求,研究提出了待闸锚地规划建设方案,旨在为三峡枢纽航运扩能后续待闸锚地规划建设提供方案参考,更好满足船舶待闸需求,发挥枢纽航运效益。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湖北江河纵横、河湖密布,具有难得的水运资源禀赋。在交通强国建设框架下,发挥好水运作用,对服务保障湖北建成经济强省、产业强省十分重要。立足交通强国建设,我们将奋力推动湖北水运高质量发展,实现湖北水运新作为。一、准确把握水运发展方向,推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落地水运要立足湖北交通发展战略定位。结合湖北"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开创九州通衢新优势"的新战略定位,在加快构建"三枢纽两走廊三区域九通道"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交通运输布局下,水运要发展好江海联运,重点畅通经长江—外高桥—洋山—宁波舟山的东向入海通道、经汉江—运河—松西河—湘江—湘桂运河—西江—粤港澳的南向入海通道。  相似文献   

12.
近日,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提高西南水运出海中线通道(红水河)通过能力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峡谷段枢纽船闸平面布置和下游通航水位备降技术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专家评审。专家委员会认为,西南水运出海中线通道(红水河)跨越我国三省一区,在我国内河主通道网占据了"一横"的重要地位。目前,红水河干流水电枢纽梯级开发建设中存在着通航建筑物建设规模不统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三峡枢纽过坝运输需求的深入分析,在不考虑三峡枢纽断面通过能力影响的理想状态下,运用数学模型法、弹性系数法和组合预测法对三峡枢纽区域过坝货运量进行了定量的预测,进而结合对三峡枢纽区域和长江流域未来经济及交通发展趋势的分析,以及三峡枢纽通过能力的影响分析,对定量预测结果进行了进一步修订,最终得出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长江三峡枢纽通过能力提升的过坝运输需求预测问题,研究长江上游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三峡枢纽过坝货运量的发展变化关系,构建基于长江上游区域产业结构测度的三峡枢纽过坝货运量预测模型,预计2020、2030、2040和2050年长江三峡枢纽货运量分别约为1. 61、2. 54、3. 10和3. 17亿t。研究表明:采用基于区域产业结构测度的方法预测三峡枢纽过坝货运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发现长江三峡枢纽过坝货运量约在2040年左右将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该结论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三峡新通道和葛洲坝航运扩能工程是解决三峡—葛洲坝枢纽船舶拥堵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从实施货物翻坝转运、优化船闸设施和水库调度等方面模拟计算施工期葛洲坝船闸货运通过量,探讨缓解施工期船舶过闸压力的可行性通航保障方案。实测结果表明:通过实施翻坝转运能降低约5.2%的船舶过闸需求;通过优化设置葛洲坝一号闸上游靠船设施和优化枯水期及洪水期三峡库区下泄流量,能够增加三峡—葛洲坝枢纽约5%的货运通过能力。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三峡船闸现行每天运行闸次数达不到设计水平的问题,提出采用机械牵引方式协助船舶成组快速进出闸,将此技术应用于三峡工程水运新通道建设,论证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近几年三峡枢纽航运通过能力现状及变化特征,以及近年来已采取的三峡枢纽挖潜措施,从三峡枢纽挖潜扩能的可行性出发,提出了船舶积压常态化下的通航建筑物挖潜扩能主要方向,以提升三峡枢纽航运通过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珠江水系完成内河货运量9.5亿吨,快步向10亿吨大关迈进;长洲枢纽船闸全年完成货物通过量1.32亿吨,直追长江三峡船闸,再创历史新高。珠江水运发展顶层设计日臻完善,高层协调机制持续发挥作用,珠江黄金水道建设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正>本刊从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获悉,三峡通航管理局承担组建的"内河枢纽通航技术研发基地"已被交通运输部专家评审认定。此前,内河枢纽通航科技研发首次纳入交通运输部科技发展规划。据介绍,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将立足三峡、葛洲坝枢纽通航管理,面向中国内河枢纽通航行业,建设国家第一个内河枢纽通航技术科技研发基地。研发基地将围绕提升内河通航枢纽运行维护水平,开展枢纽通航安全和通航建筑物健康  相似文献   

20.
<正>都柳江10级航电一体化开发中已有4级航电枢纽已开工,为早日打通贵州南下珠江入海最便捷水运通道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11月4日,都柳江郎洞、温寨航电枢纽工程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开工建设。至此,都柳江10级航电一体化开发中已有4级航电枢纽已开工,为早日打通贵州南下珠江入海最便捷水运通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