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利用仿真软件AnyLogic,建立集装箱港区生产作业仿真模型,模拟码头前沿装卸作业、港内集卡水平运输作业、堆场装卸作业以及港外集卡提送箱作业。以某集装箱港区为例,研究大型集装箱船舶同时靠泊装卸情况,选取船舶在港时间、集卡单次装卸作业等待时间等指标,为提高集装箱港区整体装卸作业效率,就内卡调度方式、配置数量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陈钟运 《集装箱化》2012,23(7):18-20
目前,国内对集装箱码头集卡作业的研究集中于港内集卡,主要针对船舶装卸作业和堆场移箱过程中集卡作业任务分配和车辆调度,而对港外集卡进码头提还箱作业的研究少有涉及。在外集卡作业方面,一些集装箱码头主要依赖港外场站的支持,采用集港和提前预约的作业模式来完成外集卡的  相似文献   

3.
以钦州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工程为依托,针对目前主流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方案无法很好地适应钦州港陆域及集装箱运营特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U形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方案,并对其装卸工艺系统进行了详细阐述。该方案对陆域纵深大、集装箱陆路集疏运比例高、港外集卡集中到港特点显著的集装箱码头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为后续的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广州港南沙四期工程为依托,针对其集装箱水转水比例高、港内集装箱主要转运流向多为平行码头岸线的特点,提出了一套自动化集装箱堆场平行布置、港内水平运输采用无人驾驶集卡的新型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方案,有效地解决了常规自动化装卸系统无法很好地适应该类型自动化码头工程的难题,可为类似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目前无人驾驶技术和道路交通法规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港内自动化水平运输设备与港外集卡交通组织的有效隔离,是实现集装箱码头全自动化的关键。鉴于目前全自动化码头的技术现状,创新性地提出港内外水平运输设备集装箱直接交互转接的作业系统,并基于此提出一种全新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布局模式。与目前国内主流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对比,结果表明,新的装卸系统对码头装卸效率、作业能耗和堆场利用率等可产生积极的作用,为后续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设计和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是目前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自动化综合程度最高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码头的设计吞吐量初期阶段为400万TEU,最终阶段为630万TEU。洋山四期码头水-水中转比例高达50%,为了满足堆场海侧的装卸船作业效率,同时保障陆侧的集卡运输,在初期布局设计上采用了无悬臂、单悬臂和双悬臂式轨道吊的混合装卸方式。AGV不仅在海侧交互区与轨道吊进行交互作业,还可以深入到箱区边侧与单悬臂式轨道吊进行交互作业,大大提高了堆场海侧的装卸船作业效率。基于这种作业工况,开展相关的设计方案研究。结合悬臂箱区的布局设计、AGV路径规则以及运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点,对该方案进行系统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堆场高速轨道吊水平运输能耗居高不下、交互点集中且数量受限等突出矛盾,通过大量的深入调研和专题研究,提出一种创新的U形垂直布置的港口模式,在钦州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成功应用。该模式突破传统自动化集装箱堆场端部装卸的桎梏,体现了交通分离、交互简洁、直进直出的核心设计理念,充分适应新形势下钦州港自动化集装箱堆场的要求和运营特点。  相似文献   

8.
张永健 《集装箱化》2011,22(3):25-25
存在问题广州港某集装箱码头目前保有港口集装箱卡车(以下简称集卡)137辆,其中:30辆集卡设计载质量为40t,107辆集卡设计载质量为50t。因该集装箱码头目前以内贸箱装卸业务为主,集卡存在超负荷运载的情况,加上行驶路面崎岖不平,经常导致  相似文献   

9.
传统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堆场垂直布置,采用高速轨道吊对称接力进行堆场集装箱水平运输,存在能耗高、端部装卸交互点集中且有限等突出问题。充分研究国内外自动集装箱码头布局现状和适应性,结合钦州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生产运营特点和需求,探索适合钦州港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布局,提出堆场“U形垂直布置”的总体设计,并通过仿真技术提供数据支撑,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布局的确定提供一种全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郑津霖 《集装箱化》2018,29(7):11-14
正提高码头生产作业效率是集装箱码头生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在考虑泊位分配、集卡运输、堆场箱区选择等三大作业环节之间耦合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集装箱码头泊位-集卡-堆场多目标集成优化模型,并通过算例对比联合装卸作业模式与单独装卸作业模式下的集卡行驶距离和集卡运行时间,以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为集装箱  相似文献   

11.
集装箱码头堆场翻箱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振宝 《集装箱化》2010,21(2):21-23
针对集装箱码头堆场翻箱效率低下和成本较高的问题,对国内外翻箱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与实际相结合;改进算法;实现操作系统的可视化。  相似文献   

12.
冷藏箱堆场作业的特殊性在于装卸过程中需要有人员进入箱区进行电源插拔的辅助操作,而自动化集装箱堆场为无人化作业。因此如何合理地布置冷藏箱箱区是自动化码头堆场布置的关键。在分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冷藏箱箱区常用的几种布置形式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特点和装卸工艺方案对自动化堆场内冷藏箱箱区的布置形式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3.
游勇 《集装箱化》2010,21(2):9-12
1内河难觅集装箱船身影 每天,各种各样的船舶穿梭于我国广袤的内河航道上,有客船、驳船、散货船等,唯独没有集装箱船,京杭大运河、苏申外港线、杭申线、湖嘉申线、江西赣江、湖南湘江、湖北汉江和安徽南淝河等长江支线航道上集装箱船几乎为零。我国内河不适合开展集装箱运输吗?我们对内河集装箱运输的规律和本质是否具有充分的认识?本文在此作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小型集装箱码头一般使用简单、灵活的装卸设备,国内常使用集装箱正面吊,极少使用国外常用的集装箱跨运车。分析2种装卸设备对于码头作业模式、平面经济指标、整体造价的影响,讨论跨运车对于中小型集装箱码头的适用性,列举设计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对类似项目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IMDG Code)中的相关规定,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危险品堆场布置中所涉及的重点方面进行探讨,包括危险品集装箱应分散布置的原则、如何应对可能产生液体泄漏的危险品集装箱和需要温控的危险品集装箱等。通过一个典型的设计案例,对相关设计原则进行全面的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6.
1 53英尺内陆保温箱在北美内陆地区的冷链运输装备中,占主导地位的是53英尺内陆保温箱(以下简称内陆保温箱)及53英尺冷藏车和加热车。内陆保温箱主要用于公铁联运,在铁路运输时可实现双层堆码运输模式,在堆场堆放时可实现3层堆码仓储模式;53英  相似文献   

17.
张清 《集装箱化》2010,21(9):19-19
<正>集装化组合房以其结构简单、组装迅速、运输成本低、扩展性良好等特点深受广大客户青睐,广泛应用于矿山开采、油田开采、临时办公、临时居住、工程现场会议室及抗震救灾等场所。集装化组合房按使用功能分为组合办公房、组合厨房、组合仓库、组合多层楼等,并可提供配套附属设施,如楼梯、阳台、玻璃推拉门或平移门、人字顶等。  相似文献   

18.
集卡已成为集装箱港区内的主要碳排放源,尤其两艘大型集装箱船舶同时作业时,港区内集卡碳排放问题严重。针对该情况下集卡调度模式的特征,基于智能体仿真技术构建集装箱码头生产作业微观仿真模型,定量分析传统先卸后装、双船一装一卸、同贝同步装卸工艺下集卡调度方式与集卡配置数量对船舶在港时间、集卡碳排放量的影响。实例表明,采用同贝同步装卸作业方案可保证装卸效率,并有效减少集卡碳排放,而集卡配置数量只对集卡怠速行驶产生的碳排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The container terminal commun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ver the past 30 year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have not only affected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the port function, but also the organiz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port community. Two inter-organizational interaction models are presented, drawing on the findings of over 200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senior managers representing terminal operators, shipping lines, feeder operators, ship agents, road hauliers, freight forwarders and shippers serving the UK?Far East trade. The first model represents a breakbulk berth of the 1960s and the second a modern container terminal community. In comparing the models, it is shown that containerization has transformed the fragmented breakbulk operation of the 1960s into the cohesive container terminal community that today facilitates port operations. The paper concludes by examining trends in key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 community and the emergence of eBusiness.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is an initial exploration of inter-industry relationships and linkages in the context of automobile im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our contention that the nature and structure of the engagement between automobile importers and shipping lines is central to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car carrier trade. Building on the literature on transactions costs, and supply and value chains, we show that the regimes currently governing car carriage services range from markets to vertical integration via network forms of engagement. We illustrate this through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Japanese inter-firm networks and an examination of automobile import data to the US from 1980 to 2000. The findings raise important qu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inter-industry relationships in various strategic decisions of steamship lines, shippers and port authorities including port entry, port choice and routeing, technological and investment choices, and trajectories of supply chai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