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船舶辅机电气设备节能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节能技术是缓解当前能源紧张形势的重要途径,也是造船及航运业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船舶辅机耗电量大影响续航力的问题,从应用永磁电机以提高船舶辅机电动机效率,电机运行时实施变频调速以及辅机能量需求管理3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船舶辅机电气设备节能技术,并对其所能带来的节能效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推广船舶辅机电气设备节能技术的应用能带来明显的节能降耗效果.文章的最后对船舶辅机节能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船舶行业对国际乃至国内宏观形势反应的滞后性要求关注宏观环境发生的改变。近几年中国船舶市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船舶市场的影响,需要对宏观形势进行探讨研究。从经济指标、上游产业成本波动、下游航运市场波动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船舶市场面临的风险,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风险要素进行了权重的确定,为各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船舶节能措施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从船舶的船、机、电设计和管理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现代船舶主要节能技术,及影响船舶节能的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阚荣华 《中国水运》2014,(2):21-22,4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国内钢材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加大,钢材的进IZl量也在不断增加。水上运输以其价格低廉、运量较大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但由于钢材水上运输受多方面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装运钢材的船舶频繁发生事故,不仅影响了钢材运输量,也对水上运输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在本文中,我们在分析当前我国装运钢材船舶存在问题和水运监督部门的管理漏洞的基础上,对如何进行水上运输监督管理进行策略分析,为装运钢材船舶的内河运输监督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阳世荣 《中国造船》2012,53(Z1):226-232
由于世界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船舶节能技术已成为船舶设计、船舶建造及航运行业的研究热点。辅机是船舶的重要耗能负载,因此辅机节能是船舶节能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介绍了一种基于柔性控制及信息自动化技术的船舶辅机节能技术途径,阐述了船舶辅机节能原理,提出了船舶辅机柔性控制节能技术方案。在提升辅机电动机能效、实现自适应变频调速控制节能的基础上,进而提出根据全船平台信息进行辅机节能综合管理的技术方案,从而减少全船辅机能耗,达到船舶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吴志良  郭晨 《中国造船》2007,48(2):105-110
船舶节能技术是目前研究的最重要船舶技术之一。基于船舶电力系统降频降压节能技术可行性研究,设计出船舶电力系统浮动频压节能控制器,实现了全船用电设备的总体节能。经实船节能效果试验,平均节电9.85%、节油9.53%。鉴于此,建议修改完善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以利于此项新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能源紧张,油价飙升,成本升高,这是用油部门共同的话题。对于我们船舶运输业,燃油费用一般占到总成本的45%~50%。因此,节能降耗,降低运输成本,对目前从事各种运输的船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理论上介绍了一项节能技术,阐明了节能的理论根据,测算了节能效果,并分析了推广这项技术的可行性以及难点。  相似文献   

8.
为响应目前全球节能减排的形势,各国在绿色船舶节能技术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技术探讨和开发,因良好节能效果促使轴带发电机在大型低速船舶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针对PWM轴带发电机在某船舶上的应用和测试技术开展研究,对主要测试和验证内容予以阐述,对测试验证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经过测试和验证后,该船PWM轴带发电机运行正常,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对船舶行业余热资源的回收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总结。首先简要分析介绍了船舶主机余热回收技术,其次对船舶制造企业余热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船厂空压站为例,提出一套空压机余热综合利用方案,并进行了经济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船舶企业空压站具有较大的余热回收潜力,这部分余热如能得到充分利用,将会取得较好的节能效果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吕国录  张军  刘志萌 《船舶工程》2017,39(S1):270-274
本文对船舶行业余热资源的回收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总结。首先简要分析介绍了船舶主机余热回收技术,其次对船舶制造企业余热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船厂空压站为例,提出一套空压机余热综合利用方案,并进行了经济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船舶企业空压站具有较大的余热回收潜力,这部分余热如能得到充分利用,将会取得较好的节能效果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前几年的油价攀升以及日趋严格的温室气体排放限制使船舶节能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投入。文章从船体减阻、附体节能装置、设备节能以及运营节能等方面介绍船舶节能的途径与效果,并指出节能方法的适用性问题;同时介绍船舶节能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最新的实例也证明对节能技术的投入获得了良好收益。  相似文献   

12.
船舶推进中的节能技术研究是航运界和造船业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文中研究了如何从设置船体附加物和改进动力装置两方面来实现推进节能;分析了通过半导流罩和舵附推力鳍设置来提高推进效率的原理及实船节能效果;并通过主机选型、降速航行、废热回收、轴带发电机配置等技术的实船应用,论证了各项技术的节能效果,对开拓船舶节能设计思路具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船舶节能是永远的主题。文中介绍了在“粤油801”轮上采用国内先进的节能补偿导管和对蚴旋浆进行削边的技术,及改造后带来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空调系统是船舶与海洋平台的主要设备之一,变风量空调系统在节能与噪声控制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对于改善船舶舒适性与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船用变风量空调系统技术研究现状与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从系统仿真与试验技术、系统控制方法以及系统噪声进行了重点介绍,提出船用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发展方向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船舶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应用与推广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整流导管(Flow Straightening Duct,FSD)对船舶水动力性能的影响,分析其节能机理,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对某散货船加装整流导管前后的水动力性能变化进行数值分析。在计算时考虑螺旋桨的真实几何形状,采用滑移网格方法对船、桨、舵和节能附体相互干扰问题进行数值求解,评估整流导管的节能效果,将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相对比进行对标验证,研究整流导管对船舶阻力、流场和自航因数的影响,结合微观流场分析导管的节能原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的整流导管能效分析方法能有效预测导管的节能效果,基于流场分析总结整流导管的节能原理,对船舶节能附体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应用于整流导管能效评估和优化设计中。  相似文献   

16.
大型船舶内空调制冷设备是船舶内部温度调节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制冷设备的能耗关乎着船舶电力系统供电输出控制,同时也关乎着船舶的能源开销。不断优化船舶内部制冷设备的节能技术刻不容缓。因此大型船舶内部制冷设备节能技术研究。在对现有的技能技术进行分析基础上,对制冷设备供电单元的控制反馈算法进行优化,实现动态变频供电控制;同时,对制冷设备的温控算法进行优化,通过多温区分离PID算法,对这冷输出环境温度数据进行精准控制,完成对制冷设备节能技术的整体优化;最后,通过实验的方式对优化后的节能技术进行测试验证,证明其有效性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性能 《水上消防》1995,(9):25-28
简要介绍了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近年来开发研究的节能新船型和实用有效的节能技术,这些新船型和节能技术已和到推广应用,并取得十分明显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李大屹  陈永念  王刚  陈实 《船舶工程》2012,(Z2):225-228
以32万吨级超大型原油船为例,进行了耗能分布分析计算,总结了该船的耗能分布规律,指出了船舶节能潜在空间。并针对多种新型节能技术建立了应用模型,计算了相应的节能效果。该文的研究内容为掌握船舶耗能分布提供基础,为开展船舶节能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介绍国内外船舶气泡减阻技术的研究情况,包括微气泡减阻技术、气幕减阻技术及气膜减阻技术的试验研究和理论计算结果,特别是俄罗斯倾斜板气泡减阻技术、日本微气泡减阻技术和我国薄层气膜减阻技术的特点。同时,介绍国内外微气泡减阻理论方面的力学模型、数值计算方法和重要结论。回顾20世纪60年代以来气泡减阻技术在船舶上的应用情况,特别是俄罗斯、日本及丹麦等国设计的气泡减阻船舶的性能和节能效果。针对我国目前气泡减阻节能技术在实船上的应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我国船舶气泡减阻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如何从我国沿海港口海量的船舶自动识别数据中找出海上交通知识,是我国交通海事部门和港口管理部门亟需解决的重要同题.针对海量数据处理的瓶颈及海上交通数据的特点,运用地理网格技术划分港口水域,从而降低船舶航迹数据复杂度,建立船舶行为模型,对每个地理单元格上的船舶行为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揭示整个海域船舶行为规律.所挖掘的知识可以运用到船舶航行位置预测、船舶异常行为检测及海上交通流模拟等研究领域.该研究方法开拓了海上交通安全的研究思路,为海事部门和港口管理部门的通航环境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