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0 毫秒
1.
封闭舱室环境空气中低浓度挥发性脂肪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舰艇舱室封闭环境中的挥发性脂肪酸进行检测,建立低浓度挥发性脂肪酸采样、预处理和分析方法。采用硅胶吸附剂对航行中某潜艇封闭舱室的挥发性脂肪酸进行浓缩富集,超纯水超声解吸后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检测。定量检测了6种挥发性脂肪酸,舱室中挥发性脂肪酸的总浓度在3.8~97.5 ppb之间,舱室中检出频次最多的为乙酸,其次为丙酸,异丁酸、异戊酸和正戊酸在部分舱室中偶有检出,其中正丁酸均未检出。由于这些组分的嗅阈值普遍较低,这些组分的存在对舱室环境气味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该方法可以定量测定舰艇舱室封闭环境中的低嗅阈值、低浓度的挥发性脂肪酸化合物,检出限低,灵敏度高,是目前比较可靠的舰艇舱室大气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舰船科学技术》2013,(6):90-95
采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对舰艇舱室封闭环境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行检测,建立低浓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采样、预处理和分析方法。采用有液氮低温条件下预浓缩联合气相色谱分离,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GC-FID/PFPD)检测大部分碳氢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用2,4-二硝基苯肼衍生管富集(DNPH)联合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离,用DAD检测器检测羰基类化合物。定量检测了27种组分,大部分物质浓度较低,在这些物质中一些低嗅阈值、高毒性组分如二甲基二硫醚首次检出,这些组分对舱室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低温冷阱浓缩和衍生富集浓缩的方法可以定量测定舰艇舱室封闭环境中的低嗅阈值、低浓度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检出限低,灵敏度高,是目前比较先进的舰艇舱室大气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潜艇舱室空气中污染物主要检测方法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结合环境化学的技术发展,探讨了潜艇舱室有害气体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为今后开展潜艇舱室空气中污染物的检测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潜艇舱室空气组分分析及卫生学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潜艇舱室空气中有害气体的组成及主要成分的浓度,为研究潜艇空气控制系统和修订“潜艇舱室空气组分溶许浓度”提供依据。方法:在潜艇取样,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C)作为定性分析的主要手段,用GC及多种专用分析在现场作定量分析,结果:定性鉴别出潜艇舱室空气中376种组分,包括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含氧有机物,无机成分等几类;定量测定了舱室中71种组分的浓度,以定量测定结果为主依据,结合各组  相似文献   

5.
潜艇大气成分监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气成分监测系统是维护潜艇舱室环境适宜居留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潜艇中设置舱室气体分析系统已经有将近40年的历史,随着对气体污染物认识的深入以及对大气成分系统控制要求的提升,需要对大气成分监测系统的测量点、气体分析种类和气体浓度监测范围进行提升。本文介绍潜艇舱室环境大气成分监测系统的要求,并分析几种有前途的大气成分监测技术,最后论述可能的大气成分监测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6.
膜技术在潜艇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潜艇生命维持系统和动力系统的应用和前景,如利用膜技术为潜艇供应淡水(海水淡化)、制氧(水电解制氧、从海水中提取溶解氧)、除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扩散到海水中)、潜艇环境传感器、燃料电池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改善潜艇舱室空气质量,延长潜航时间和距离.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采用低温冷冻法清除潜艇舱室有害气体的系统思路;并介绍了该方法在AIP潜艇和核潜艇上的系统流程。与目前采用的潜艇空气净化方法相比,低温冷冻法具有能够清除的有害气体种类多,系统本身不产生有害气体,能够杀菌消毒和辅助艇舱降温等一系列优点,对于全面改善舱室生存环境,降低潜艇动力消耗,提高潜艇续航能力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艇用非金属材料释放气体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潜艇舱室密闭环境内使用了多种非金属材料,这些材料具有各自的功能。由于蒸发,扩散和氧化又释放出有害气体组分,危害艇员健康和潜艇的安全运行。本文论述了非金属材料释放气体的特性及试验方法,利用自动热脱附/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艇用非金属材料释放气体进行了检测,为非金属材料上艇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潜艇密闭舱室二氧化碳清除措施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氧化碳是潜艇舱室的主要有害气体,主要由人员呼吸产生。介绍了潜艇密闭舱室二氧化碳的几种清除措施的原理和优缺点,分析了国外潜艇二氧化碳清除技术的发展过程、最新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由于潜艇舱室存在空间狭小、设备繁多等特点,因此,当潜艇潜航时,其设备运行、材料释放,以及人的活动和新陈代谢均会使舱室内空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种类增多、浓度增大,从而危害艇员身体健康。以微型飞行时间质谱为核心检测手段,建立了基于自主设计的微缓冲区膜进样接口,使得二甲苯、甲苯和苯的信号强度比使用毛细管得到的信号强度分别高500,300和160倍。同时,提出了膜进样飞行时间质谱,使得对苯、甲苯和二甲苯的响应时间分别达到了6,10和15 s。此外,基于VUV灯研发了SPI、SPI-CI和SPI-PEI新型电离源。结果显示:利用单光子电离,对苯、甲苯和二甲苯的检出限分别达到了3×10-9,4×10-9和6×10-9,该技术为潜艇舱室内的污染物气体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赵磊  范凯 《船舶》2015,(3):80-86
船舶冷库温度的波动及库内送风方式对冷库内果蔬的保存期影响较大。文章通过对孔板送风方式的数值模拟计算、实体库试验以及保鲜试验来验证孔板送风对延长库内果蔬保鲜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气源是形成气垫的动力源,新沙港散粮气垫输送机通过气源改造,使气垫输送机的输送能力由原来的250t/h提高到1000t/h。  相似文献   

13.
刘广利 《世界海运》2012,35(1):17-19
从一起SPERREHV2/200空压机空气冷却器漏泄故障引发副机淡水高温报警出发,分析空压机空冷器漏泄故障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和管理对策,并提供一种较为实用的冷却器芯子查漏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金鹏  沈顺成 《中国水运》2007,7(2):177-178
本文介绍了现代航材管理的理念和当前我军航材管理的传统理念,同时也阐述了应在空军航材管理部门建立新型航材管理系统的必要性,以促进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结合,以提高航材管理水平,更好的保障飞行训练任务.  相似文献   

15.
《机电设备》2003,20(5)
中国科技大学和合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力攻关,成功研制出了纳米催化解毒净化装置,利用纳米技术创造出绿色、健康、安全的新鲜空气。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紫外线杀毒技术、生物技术以及离子发生技术虽然也广泛应用于空气净化,但对空气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的侵害却束手无策。纳米光催化空气净化解毒技术可以高效降解甲醛、苯、甲苯、二甲苯等多种有机污染空气体,一次性灭杀室内“建筑物综合症”和“空调病”背后的顽凶,并兼备消毒、灭菌、防毒、清新空气等功能,代表了当今室内空气净化器产品的发展方向。 利用这一技术制成的产品样机已…  相似文献   

16.
传统送风控制系统在控制大容量客船内部空调风量时效果很差。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一种新的送风控制系统,对硬件和软件进行设计,给出硬件结构图,主要设计了硬件的采集器、控制器和传输器,采集器选取的芯片为TSA-22采集芯片,控制器选用UMS134芯片,整体电路连接方式为串联。软件分为控制有效值确定、增益系数求解、起控和释放处理三步。与传统控制系统进行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所设置的控制系统具有很好的控制能力,能够为游客提供更为舒适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印刷车间存在着对人体有害的污染。本文从这些污染的来源及常用的控制手段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重点介绍了当印刷车间同时需要空气调节时采用节能空调同时满足上述要求的方法,并通过一个实例说明,节能空调既在全新风状态下运行,又可以节约电能达33%左右,是一个值得采用的系统。  相似文献   

18.
船舶气体排放再掀波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船舶造成大气污染的讨论由来已久,在IMO召开散装液体和气体分委会(BLG)第11次会议后,对该问题的讨论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关于船用燃料硫含量控制的提案更是吸引了全球的眼光。INTERTANKO、BIMCO等国际航运组织纷纷采用提案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引发了航运界各方的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19.
杨轶 《船舶》2006,(3):38-40
文章描述了空气溢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其常规设计,并对GL所提出的闭式燃油溢流系统及其相关的阻力计算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徐华 《中国船检》2008,(4):82-86
由于船舶排放气体中NOx、SOx等空气污染物和CO:温室气体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带来影响,伴随着各种利益冲突,对船舶气体减排的讨论一直在激烈进行中。目前,讨论最为激烈的,并对航运、制造业将产生重要影响的有NOx、SOX、C02以及排放交易的部分。其中,NOx是针对柴油机的,SOx是针对燃油的,而CO2则是针对所有消耗能源的动力设备的,市场机制/排放交易是针对温室气体(GHG)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