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航海》2005,(4):F002-F002
今年是郑和七下西洋600周年。郑和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航海壮举,永载世界航海科技发展的史册。郑和七下西洋广泛传播中华文明.推动各国睦邻友好的外交活动。成为航海史上的千古佳话。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实践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阅毕1982年第3期《航海》载文《郑和宝船尺寸记载有误》。(下称《有误》),有些观点不敢苟同,借此与杨槱、施鹤群同志商榷:郑和下西洋的所有档案资料,被弘治年间的兵部郎中刘大辰付之一炬,几乎全部销毁。这就给我们今天研究郑和宝船问题带来重重困难。资料缺乏,但历史事实是不容抹煞的。曾跟随郑和西下的人员以亲身经历目睹事实,写下了纪行著作传世为证。回族人  相似文献   

3.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浩瀚的航海史上,记载着惊喜,也记载着悲怆。从徐福、法显、鉴真、汪大渊,到鼎盛时期的郑和,构成了中国航海史的主线。在“郑和时代”,其船队之浩大、技术之精良,航线之久远世界无出其右者。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开辟了航海新时代,同时也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贸易等领域内的大变革。但在郑和之后,中国航海却戛然而止,让世界无数人扼腕痛惜。从此,中国远离了曾引以自豪的航海时代,也失去了对海洋的控制,接下来中国经历的是一段段耻辱的历史。2005年7月11日,是一个值得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同时也被中国正式确立为“中国航海日”。航海日的确立,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航海的姿态——航海壮志去又回!  相似文献   

4.
今年7月11日,是我国的第二个航海日。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日子,我们欣慰沉睡已久的海洋意识和航海意识终于有了可以大声唤醒的这一天。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摇篮和重要基础。航海活动是世界各国相互沟通、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601年前,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向西洋进发,成就了我国航海事业的伟大创举,为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翻开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我国拥有一片辽阔的海洋国土,尽管郑和象航标灯一样闪耀了600年,但是,中国没有将郑和所开创的辉煌航海时代传承下来,…  相似文献   

5.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航海家。郑和航海活动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文明与进步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因此,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能够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借鉴与启示,而且能够进一步宣传我国"和谐世界"的传统思想,对我们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航海梦寻     
《中国船检》2012,(8):31-34,114-115
航海,是人类走向海洋的第一步。从徐福东渡到郑和七下西洋,在浩瀚的世界航海史上,中国人留下了不朽的辉煌。然而,在郑和之后,中国航海却戛然而止。从此,中国远离了曾引以为豪的航海时代,也失去了对海洋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政治、外交、经济、外贸、文化、宗教、军事、航海、天文、地理、民俗、建筑等方面阐述了中国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的业绩,同时作者从郑和是地理大发现的先导;是印度洋的首批探险者;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最后实现,拥有郑和的一份功劳;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航海活动;郑和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五个方面,首次系统地论证了郑和在世界航海史上拥有的杰出地位.  相似文献   

8.
《航海》2005,(5)
以“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与航运发展”为主题的,2005年三省一市航海学会学术研讨会将于10月间在福建举行。我会正在组织作者,征集论文,共襄盛举。研讨会还设立了分课题:一、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研究1、郑和文化、郑和精神及其传承和发扬2、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中外交通史上的地位与影响3、郑和航海对当今区域经济合作,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云南是我们航海祖先郑和的祖籍,仰慕已久,这次我怀揣着对郑和七下西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崇敬,踏上茶马古道,领略高原风情。  相似文献   

10.
本文较全面地评述了郑和时代东西方两位杰出的航海家、中国郑和与葡萄牙亨利王子的远洋航海活动及其历史贡献,并对郑和时代后葡萄牙和中国航海活动兴和衰的结局进行历史反思,试图从中引出一定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1.
信息     
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于2005年7月8日~14日在上海展览中心正式展出。今年海博会釆取“1+4”形式,除了主馆“郑和馆”外、还有航海、海洋、船舶、港口展览会四个分馆。走进大厅,迎面一座高4.9米的郑和全身白色塑像,穿过时光隧道,一座高9米的大帆和船首组成总高度达16米的“克隆宝船”,带领人们进入600年前郑和远航的历史。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扩大了中外友好关系,为世界航海事业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既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也是全人类…  相似文献   

12.
杨槱 《上海造船》2005,(2):31-35
今年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以来,在郑和航海和郑和宝船的学术研究方面存有不同的声音.只有认识历史真相,才能古为今用.为了求得真知和丰富学术内涵,作者针对郑和航海和郑和宝船研究发表一些个人见解,以同业界商讨.  相似文献   

13.
为深化郑和学术研究,倡导“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增强人民群众的航海意识和海洋观念,交通部决定成立郑和研究会暨郑和基金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14.
正地球上的水域面积占了三分之二,一个国家的兴盛与航海事业密不可分。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并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时至今日,郑和早已由一个历史人物演变为了中国航海文化中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每年的中国航海日,在对郑和进行集中缅怀的航运盛会下,是中国海洋精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具有悠久航海历史的文明古国。600年前,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郑和船队所到之处,积极促进中外和平友好、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为世界航海史和人类文明史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以“中国因素一一挑战与机遇”为主题,探讨国际海运业的发展,这既是对世界悠久航海历史的秉承,也更反映了国际海运界对中国经济增长对国际海运市场影响的关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即将跨入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相似文献   

16.
7月11日,我们又度过一个航海节。在航海节重温郑和航海精神,更加激励我们“爱我蓝色国土,发展航海事业”的志向。如今,我国不仅是海洋大国,也已成为港口大国。海洋与港口紧密相连,可以说,开拓航海业就为强盛港口打下基础,而强盛港口又将为开拓航海开辟道路。当今,世界经济已日益一体化,我们提出“和谐世界”的口号,为我们继续弘扬郑和精神、树立新的海洋观创造了前提和提供了精神指导。新的海洋观就是,经略海洋必须把和平交流、把全球资源配置与经济开发、谋划海洋获取可再生能源等资源三者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明代大航海家郑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先行者,他于公元1405年开始至1433年先后七次率领船队远航,足迹遍及亚非三十余国,堪称世界远洋航海的千古绝唱。郑和下西洋是人类第一次通过科学航海,大规模远洋航行的成功实践,凸现了当时我国航海技术在世界上的先进性。但郑和航海事业未能像西方航海那样,一代接一代继续下去,而是在郑和逝世之后便突然终止,表现出难以为继之局限性。这些成就与遗憾,均值得后人反思。  相似文献   

18.
《珠江水运》2006,(Z1):1
七月,是值得纪念的一个月。“中国航海日”活动伴随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成为这个月又一个热点和亮点。601年前的7月11日,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向西洋进发,成就了我国航海事业的伟大创举。今天我们弘扬郑和精神,就是要弘扬郑和所体现的敬业献身、忠心为国,敢为人先、科学探索,百折不挠、奋勇拼搏,崇尚和平、敦信修睦的伟大精神,推动我国海洋与航海事业实现新的发展,铸就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9.
中国航海学会航海史研究会年会暨纪念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学术讨论会于今年五月二十日至二十六日在江西九江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各有关单位的代表共一百八十六人。中国航海学会副理事长、航海史研究会主任委员贺崇升同志主持了这次会议,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纪念郑和筹委会主任委员彭德清同志作了《开展航海史研究、编好航  相似文献   

20.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海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航海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大的洲际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航海早了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海早了92年,比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早了114年.郑和下西洋时的中国船舶制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的技术和航海知识,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由208艘帆船和27800人组成的中国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航海,经我国南海,沿印支半岛到南洋诸国,再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沿岸以及非洲东海岸,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扩大了中外友好关系,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辉煌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