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第二船籍登记制度”及其配套政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船籍外移的现象十分严重,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已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船舶登记制度也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义在分析“第二船籍”制度的基础上,从税收机制、船舶融资、法律环境等方面研究了相关配套政策,并就我国设立“第二船籍登记制度”的相关问题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舟 《中国水运》2007,5(3):12-13
交通部水运司负责人年初表示,正在积极研究在我国实行第二船籍制度。日前,上海市港口管理局组织了《我国在上海设立第二船籍制度的可行性研究》课题评审会。与会专家们表示,实行第二船籍登记制度,营造中资方便旗船舶“游子回归”氛围,对推动我国从航运大国走向航运强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第二船籍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船籍外移的现象十分严重,我国船舶选择悬挂“方便旗”,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为吸引船舶“回归”,我国交通部门采取相应措施,在上海等地进行试点,于2007年7月1日起实行为期两年、一次性的船舶“特案免税”政策以吸引中国控制的船舶入籍五星红旗,并似乎要将此政策常态化,推行“第二船籍制度”的“国际船舶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船籍外移的现象十分严重,我国船舶选择悬挂“方便旗”,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为吸引船舶“回归”,我国交通部门采取相应措施,在上海等地进行试点,于2007年7月1日起实行为期两年、一次性的船舶“特案免税”政策以吸引中国控制的船舶入籍五星红旗,并似乎要将此政策常态化,推行“第二船籍制度”的“国际船舶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船籍外移的主要原因及警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海运的国际性特点,船舶可以自由选择到其他实施开放登记制度的国家登记,俗称“方便旗”登记。中国船籍外移的现象亦十分严重,如何解决中国船籍大量外移问题已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我国交通主管机关也在采取措施,以吸引中国控制的船舶人籍五星红旗。本文针对中国船籍外移的情况,分析其中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初步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以来,世界上在实行开放登记国家登记的船舶数量有增无减,这一现象对国际航运业及世界商船队的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世界各国航运政策调整带来了变革。据ISL统计,截至1998年7月底,开放登记国家300总吨以上的船舶共有17891艘,达到 31160. 3万总吨,占世界船舶总量的68.1%。 一、船舶开放登记制度的现状 船舶开放登记主要包括方便旗船籍制度和第.7船籍制度。方便旗船是指在实施开放登记的外国登记,悬挂该国国旗,享受登记国所提供的各种优惠,在航运市场上进行营运的船舶。方便旗船是船东为…  相似文献   

7.
中国实施“第二船籍”制度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太山 《世界海运》2010,33(7):56-59
目前中国船舶选择悬挂"方便旗"现象比较严重并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为吸引船舶"回归",学者们对于"第二船籍"制度的讨论也有很多,就其是否可以解决"方便旗"问题、中国现阶段是否具备"第二船籍"条件、中国所采取的船籍制度等问题进行研究性探讨,探索中国实施"第二船籍"相关问题的明确性。  相似文献   

8.
海事管理中的船籍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耀 《中国水运》2007,7(7):30-31
交通部海事局今年在船舶安全检查中提出了船籍局船舶安全状况指标、船舶安全检查公允度指标等。这些新指标目的在于加强对各港登记船舶的检查,将滞留率控制在一定水平。同时,为了保证检查的公正、公平,船籍局必须加强对本港登记船舶的监督管理和检查,避免在其他港口检查中被滞留。  相似文献   

9.
马继列 《水运管理》2008,30(10):1-3
海峡两岸海上直航涉及诸多方面,船舶挂旗方式是其中的一个敏感问题。船舶挂什么旗表明船舶登记什么船籍,船籍则影响到航线定位和进出对方港口的挂旗方式。如何妥善解决这个难题,寻求海峡两岸都能接受的挂旗方式,福建沿海地区与台湾3大离岛海上直航船舶挂公司旗的成功实践,为今后海峡两岸海上全面直接“三通”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洋山港的优势 在不改变国内现行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我国第二船籍制度只能另辟蹊径,延用我国“境内关外”的保税港区优惠政策。而从航运市场发育成熟度来看,综合考虑港口知名度、港口位置、航运情况、金融体系和法律健全程度,上海洋山保税港是我国作为第二船籍制度最理想的船籍港。具体优势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