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魏巍 《中国水运》2005,(9):54-55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人挑战自然的一个伟大创举,这一创举所展示的不仅是中华泱泱大国的气魄,更多的是中国古代那骄人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正是中国古代无数的工匠和航海家的智慧和汗水造就了郑和下西洋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6月17日,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和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主办、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部承办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学术报告会”在京召开。  相似文献   

3.
郑明 《船舶工程》2005,27(3):i005-i008
编者按: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船舶工程>编辑部特邀原海军装备部部长郑明将军撰写了"郑和宝船复原专析"一文.通过查找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郑明将军通过文字展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造船技术.在此对郑明将军及时向本编辑部提供研究成果表示由衷的感谢!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古代,曾有过很多航海家,但唯有郑和被后世所铭记,成为了中国古代航海的标志。而其他的航海家,都没有被历史所记住,这些伟大的名字连同中国的航海文明被传统文化、黄土文化、农耕文化所扼杀、所掩盖。为什么只有郑和永垂青史?大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这一年三保太监郑和整整60岁,距离他上一次带领船队下西洋已经过去了10年,而那个愿意倾全国之力资助他远航的皇帝明成祖朱棣也在7年前驾崩了。这7年间,郑和就一直闲居在南京,忍受着关于"下西洋劳民伤财"的指责。  相似文献   

5.
<正>2005年,国务院批准将郑和下西洋的首航日7月11日确定为我国的航海日,至今已十年整。十年来,中国航海日活动一路经历北京、上海、青岛、太仓、大连、泉州、舟山、南京,南通,日照,宁波等地,将"郑和精神"所凝聚的开放进取、经略海洋、和平友好、平等交流和敢为天下先的品质发扬光大。2005年,北京, 主题:"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2005年7月11日,首届中国航海日活动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活动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来自全国航海界、海洋界、造船界和海军等代表出席庆祝大会。当天上午,中国籍民用船舶和由中国航运公司经营管理的非中国籍船舶鸣笛1分钟。  相似文献   

6.
郑和船队的规模近百倍于哥伦布船队,时间也早近一个世纪,但两次航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迥异.文章探讨了中国封建社会对科学技术与航运造船的束缚,指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对于发展航运与造船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顿贺 《上海造船》2005,(2):47-52
处于中国古代造船技术水平高峰期的郑和下西洋船舶,其尺度、吨位、用途尽不相同,一直受人关注.本文依据文物、文献,就船舶的船型、船体结构、建造工艺等进行探讨,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正>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2005年4月,国务院批准以郑和下西洋首航纪念日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2019年中国航海日论坛将于7月10日至12日在宁波举行。论坛活动由"1个主论坛、4个分论坛、1个平行论坛和12项群众活动"组成。主论坛的主题是推动航运业高质量发展; 4个分论坛分别为中国国际海员论坛、中国国际船舶技术与安全论  相似文献   

9.
和着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节拍,中国第一个"航海日"如期而至.这个体现郑和精神,为社会各界呼唤多年的节日终于正式为国家确立,这是民意所向,是发展所需,是所有包括航海、海洋、造船、渔业等有关行业和其从业人员以及海军官兵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值得庆祝纪念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0.
明初永乐年间,成祖朱棣完成了几个大工程:建紫禁城、修长陵、以及命内官郑和造远洋舰队下西洋。在这些工程中,包含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几个单体木制结构:紫禁城里的太和殿、长陵中的棱恩殿以及郑和宝船。现在太和殿、棱恩殿依旧挺立,而郑和宝船却片板无存。木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也是古代造船的主要材料,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木结构的建造法式和尺度关系,中国传统的封建宗法礼制和建筑规范,明、清时期以皇家宫殿为代表的中国木制结构实体的最大尺寸、以及明初森林资源与官方基建规模的分析比较等方面来探讨明代造船规范及宝船尺寸。  相似文献   

11.
郑和七下西洋,标志着中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最高峰,这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历史常识,然而关于"郑和下东洋"之事却鲜为人知。近些年来,随着学术界对郑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主张,郑和奉使外番不是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本文以历史观点阐述了郑和下西洋对有关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以及当时中国造船与航海的杰出成就,还对中国较之西方海洋国家率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远洋的历史事实及其原因进行剖析,并对中国明清封建王朝放弃海洋的后果进行了反思。重温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的开海传统,以期振兴中国的海洋事业。  相似文献   

13.
《世界海运》2009,32(4):14-16
15世纪初期的中国明朝,拥有着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造船技术和最大的远洋船队。那支庞大的船队由260多艘大型木制帆船组成,在一位名叫郑和的中国官员的带领下,先后7次从中国东部沿海出发,向南再向西航行,在沿途经过的亚洲和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国文化与友谊,展示了中国人高超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本领。这段闻名遐迩的航海史——郑和下西洋,距今已有整整600余年了。  相似文献   

14.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航海家。郑和航海活动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文明与进步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因此,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能够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借鉴与启示,而且能够进一步宣传我国"和谐世界"的传统思想,对我们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我国国家领导人频频到船舶企业视察的报道,相继见诸于报端,足以显示出我国新一代领导人发展船舶工业的决心。2004年7月2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视察时指出“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另一方面我们要立足于不断提高自身的研发、设计、制造水平。不仅要努力成为世界造船大国,还应该要树立雄心壮志,使我们国家成为世界造船强国。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努力。”2005年7月,在庆祝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600周年之际,国防科工委首次就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等情况举行记者招待会。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  相似文献   

16.
郑和下西洋原因的几种说法 <明史>郑和传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是这样说的: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种说法,我们做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7.
2005年是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伟大壮举的600周年.这个百年一遇的伟大日子的到来,在中国和世界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兴趣.近二十几年,有关的省、市,包括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有些国家相继成立了致力于郑和研究的学术团体,发动学者著书立说、创办刊物进行了不少研究郑和、宣传郑和的活动.2002年国家成立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筹备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开展着各种纪念活动.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就是在这种纪念、研究郑和活动热潮推动下成立的.不少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为了更有力地推动纪念郑和、研究郑和的活动,还提出申报成立中国郑和研究会的倡议.  相似文献   

18.
信息     
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于2005年7月8日~14日在上海展览中心正式展出。今年海博会釆取“1+4”形式,除了主馆“郑和馆”外、还有航海、海洋、船舶、港口展览会四个分馆。走进大厅,迎面一座高4.9米的郑和全身白色塑像,穿过时光隧道,一座高9米的大帆和船首组成总高度达16米的“克隆宝船”,带领人们进入600年前郑和远航的历史。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扩大了中外友好关系,为世界航海事业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既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也是全人类…  相似文献   

19.
2005年7月11日,是叛乱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混合船队七下西洋“涉沧溟十余万里”,遍及亚洲三、四十个国家和地区,历时28年之久,极为壮观的远航,不但证明了中国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是世界上其它任何国家都无法企及的,  相似文献   

20.
和着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节拍,中国第一个“航海日”如期而至。这个体现郑和精神,为社会各界呼唤多年的节日终于正式为国家确立,这是民意所向,是发展所需,是所有包括航海、海洋、造船、渔业等有关行业和其从业人员以及海军官兵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值得庆祝纪念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