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化造船生产设计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字化造船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在船舶设计、制造规范应用,针对基于数字化的生产设计体系的不断完善,文章分析了船舶设计管理体制基本方式和内容,结合数字化造船生产设计的特点和现代管理理论,提出数字化生产设计过程管理的要点和方法,建立了基本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孙长江 《船舶工程》2012,(Z2):171-173
集成化及模块化技术是现代船舶设计及制造的先进技术,其在船舶污水处理装置设计上的应用也日趋成熟。其不仅有效解决船舶系统分配问题,而且在小型化的同时,完成全船污水的处理。集成化及模块化技术使船舶污水处理装置性能优化、维修简便、分区合理,且系统可靠,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3.
面向船舶制造的MBD数据构建与数据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向船舶的MBD建模技术是船舶制造业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是未来船舶制造业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MBD建模技术与船舶制造过程相结合,将MBD三维模型建模方法作为产品模型设计与制造中的唯一产品数据来源,构建面向船舶制造的MBD数据结构及数据管理方法,提高船舶设计建造效率。  相似文献   

4.
为缩短船舶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周期,解决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图纸、文档等技术资料的统一管理问题,实现对设计、制造和管理过程的跟踪和信息的反馈,故需建立船舶产品数据管理集成开发与应用平台。平台以产品数据管理(PDM)技术为手段,通过研究开发船舶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实现船舶设计过程控制与设计数据的管理,并通过系统集成,实现设计数据向制造数据的转换,为制造管理系统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海上航运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船舶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船舶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必须要降低船舶设计与制造成本,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由于船舶是一个复杂的大型工业产品,其零部件数量众多,因此,船舶的供应链也较为复杂。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船舶设计与制造过程中供应链的信息管理系统,结合当前船舶制造企业存在的问题,基于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开发了一种信息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造船效率、降低造船成本、提高造船质量,造船行业需要引入先进的智能制造理念。船舶制造作为典型的离散型制造行业,其传统的船舶设计、制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智能制造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应用,从船体零部件标准化设计角度,研究如何利用标准化设计手段来扩大船厂智能制造应用范围和场景。形成船体零部件标准化、批量化设计原则和标准,达到降低船舶智能制造技术难度,最终实现船舶制造向连续型生产模式转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船舶设计与制造的效率,降低船舶运行与故障修理的成本,模块化船舶舾装被船舶工业越来越重视。模块化造船不同于传统的造船方式,模块化船舶舾装集合了计算机辅助系统和成组技术,具有较高的装备精度,且通过三维建模可以在实际装配之前发现舾装过程的问题,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成组技术与模块化设计理念,然后介绍了计算机辅助模块化设计系统的组成,最后基于CREO软件进行了船舶的模块化舾装设计。  相似文献   

8.
在船舶制造领域,船舶设计软件TRIBON系统和船舶生产管理软件SPAR系统使船舶的设计与管理都实现了信息化,但设计信息与管理信息的分离,造成了诸多信息孤岛必须进行数据交换接口的研究。为了研究船舶设计系统(TRIBON)与生产管理系统(SPAR)之间的数据接口技术,采用基于统一BOM的集成方法,主研发出TRIBON与SPAR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接口程序,实现了生产与管理的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9.
封波 《船舶工程》2020,42(S1):97-100
根据国家两部门《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行动计划(2019-2021年)》关于实现船舶设计、建造、管理和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目标,本文通过智能船舶与传统船舶的比较,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及其对智能船舶设计原则和方法的影响。应用现代设计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提出了智能船舶设计原则和方法体系,供智能船舶设计人员在设计智能船舶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张涤非 《中国造船》2004,45(B12):63-66
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是建立企业动态联盟和协同设计的关键环节。本文就现有的船舶设计制造异构环境下应用系统的集成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提出在船舶协同设计中利用XML技术实现应用系统的集成与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11.
船级社是海上安全链的重要一环,一方面来自于其传统属性,研究和颁布规范,在船舶设计、船舶制造和船舶营运的全生命周期期间开展持续性的检验,为政府主管机关、造船业、制造配套业、航运业、保险业和融资机构等相关方提供专业、独立、公正的技术和信息服务。另一方面,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船舶检验也从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模式,转型到基于风险分析与管理。  相似文献   

12.
杨社建 《船舶工程》2013,35(2):80-83
根据引航员梯国际相关规范的最新要求,对中小型、大型和超大型散货船、集装箱船等各类船舶其引航员梯的结构类型,从使用工况、使用要求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归纳研究,对船舶设计方或船主在设计的初期选择合理化的引航员梯登离船装置以及设备设计方或制造方更好设计与制造将提供较好参考依据,以满足最新规范,达到船舶引航员梯最佳设计布置与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船舶制造业的激烈竞争,为了缩短船舶设计与建造的周期,提高船品质量,基于知识工程的船舶设计建造技术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力.首先综述了目前知识工程在船舶行业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船舶建造流程,提出目前船舶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上述分析,提出了知识工程在船舶制造业的应用框架,对船舶设计建造流程进行改善,以帮助船厂缩短决策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竞争力,进而提升船厂长久的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14.
船舶虚拟仿真技术在船舶建造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谢荣 《船舶工程》2011,33(5):65-68
文章分析了当前船舶虚拟仿真评估技术的产业现状,介绍了船舶虚拟仿真技术在船舶建造评估中的应用发展趋势,对实现船舶虚拟仿真技术在船舶设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进行了探讨,指出了我国先进船舶制造模式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船舶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新型船舶设计与制造过程的测试系统开发成为了一项热点研究,船舶航海测试系统需要对船舶下水试验过程的各类航行数据、位置信息等进行采集与分析,从而改善船舶的设计。本文研究的是一种基于GPS串口通信的船舶航海测试系统开发,包括航海测试系统的整体组成、通信模块设计和软件程序设计等。  相似文献   

16.
依据基于模型定义(Model Based Definition,MBD)的船舶虚拟建造技术是对船舶设计技术的创新。通过选取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船船体分段建造的重要工艺环节,基于统一的三维模型,根据船舶建造工艺流程,在实船建造前开展基于三维模型的虚拟仿真验证,动态分析船舶中间产品的可制造性以优化工艺设计,打通船舶产品设计(Ship Product Design,SPD)三维模型在三维完整性建模设计、虚拟仿真、生产中的数据链路,形成基于三维模型的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建造仿真技术方案,可有效降低现场返工率、提升船舶建造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针对船舶设计结构影响二氧化碳流通性能的问题,以增加船舶二氧化碳流通量为目的,提出三维图像技术在船舶结构设计的应用。通过计算船舶支柱的灵敏度,寻找到船舶支柱布局优化的最优解,优化船体支柱布局,完成船舶结构布局优化的数学模型建立;采用两栖三体的船结构,设计错杂的剖面车架构件,实现船舶结构设计。实验结果证明,基于三维图像技术的船舶结构设计方法与基于知识工程的船舶结构设计方法相比,船舶二氧化碳的流通量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船舶工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愈加普及,实现了船舶设计的三维建模与虚拟仿真设计,为造船工业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船舶设计与船舶建造的数字化逐渐发展成数字化造船工作重点,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合理利用,能够全面优化船舶设计的数字化水平,促进计算机软件的进一步创新。其中,工业上的CAE系统可以充分发挥数字化设计的优势,使得船舶的设计更加高效合理。基于此,文章将船舶舾装管理系统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阐述以CAE模拟平台为基础的系统设计,以提高整个船舶产业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9.
冯明初 《机电设备》2006,23(4):32-34
船舶设计制造是一个众多单位利用不同工具来同时实现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不同结构不同介质的数据.为了解决数据交换问题,该文利用XML技术,提出了一个基于STEP标准的船舶产品模型的标准化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20.
船舶整个制造过程涉及多个部门,如规划部门、设计部门、生产部门、测试部门及使用部门。如何对船舶制造过程进行统一管理及信息集成是提高船舶制造效率的关键。PDM系统是一种基于软件共享平台,可实现不同网络、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互,构建起船舶设计、制造、生产等不同部门之间信息平台的统一管理平台。本文分析了船舶制造管理流程,构建了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工艺设计及辅助制造的集成管理平台,最后进行了仿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