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加红 《水运工程》2001,(11):26-27
东宗线航道在地理位置上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航线,它是沟通京杭运河、杭申线、长湖申线3大主干线航道的中心连接线和最短连接线;该航道在战略上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阐述该航道地位和作用及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龙口港扩建工程航道规划潮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中建立了龙口湾正交坐标系下变网格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成果分析了龙口湾潮流分布与变化规律。根据潮流分布特点,提出利用屺坶岛对波浪的掩护作用在岛头西部深槽布置新航道走向时,潮流方向与航道交角以及航道横向流速小,有利于航道稳定和船舶航行安全。研究了港口平面规划方案与航道扩建方案共同作用下的港区和航道的潮流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在屺坶岛掩护区内侧沿等深线向布置码头前缘线和航道,通过适当规划可使码头泊位区和航道区水流平顺,潮流流向基本平行于航道走向和码头前沿线。  相似文献   

3.
利用长江在航营运船舶终端数据的测深技术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航道水深是表征航道条件、开展航道维护决策、指导船舶航行最重要的航道尺度指标。针对日益增长的航道条件动态监测、航道信息服务需求,在现有航道水深测量、航道水位改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长江电子航道图船舶终端系统的功能,探讨在航营运船舶采集的水深数据的接入、传输、存储、处理、可视化与运用等技术问题。基于长江电子航道图船舶终端,提出了利用在航营运船舶终端数据的测深技术方案,并就技术方案的实施给出了建议。该方案的实施有助于提升航道水深的监测能力、拓展航道水深信息来源、降低航道水深信息采集成本、提高航道水深信息服务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修复苏申内港线西段航道两侧破损的护岸,恢复航道的航运功能,保障船舶航行安全,需要对苏申内港线西段航道护岸进行改建。根据现状老护岸的实际情况、航道规划和生态要求,提出"以岸造景,以景建岸"的护岸改造理念,并针对航道的不同水域,设计4种护岸结构型式,用于改建老护岸。护岸经改建后,护岸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得到提高,航道的通过能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5.
林强  徐峰 《水运工程》2011,(3):126-130
"南浏段"数字航道系统主要由电子航道图系统、综合监控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系统支撑平台等组成。综合监控系统是数字航道应用系统的核心,主要由航标遥测遥控平台、船舶监控平台、水位监控平台3部分组成。该系统正式运行后,在航标技术信息动态监控、工作船舶动态监控、水位动态监测、标志被打及船舶交通事故调查取证等航道维护日常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航道维护工作效率。未来随着航道科技的不断进步,综合监控系统将拥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梁文革 《水运工程》2000,(8):102-103
针对合裕线航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加快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提出航道整治方案和措施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袁纪岳 《中国水运》2007,7(8):48-49
浙江省河网密布,水运发展历史悠久,海岸线6646公里,水深大于10米的深水岸线达471公里。全省内河航道10539公里,初步形成了以京杭运河、长湖申线、杭申线为骨干的浙北航道网连接上海、江苏。沟通京杭运河和宁波-舟山港的浙江水运历史上投资最大的单体工程,杭甬运河和首条千吨级航道湖嘉申线进入了冲刺阶段,将于今年底建成,浙北和浙东内河骨干航道网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根据合裕线航道整治工程中湖区航道特点,分析了影响湖区航道尺度计算的各种因素,提出在设计代表船型(船队)选定后,湖区航道尺度应重点考虑航行漂角、船舶交会时船吸现象、船舶航行下沉量和风浪变化等因素,可为湖区航道整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航道整体通航效率,借鉴道路交通中的先进经验,提出“潮汐式”可变航道的概念.建立一种新型的双向航道分道通航模式,在高峰时段为重交通方向向左扩展航道,同时满足两侧通航需求.提出可变航道实施的方案,分析了可变航道实施的关键技术,即动态时间和动态空间的确定,并指出了这两个参数的进一步研究方向.以长江口深水航道为例,通过两种不同的设计船型对可变航道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可变航道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初步研究了可变航道的实施和管理方案,为可变航道未来的实施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的设计、施工过程中,全面、科学地实行动态管理,包括优化航道和整治建筑物平面布置、调整施工方案等,保证了工程顺利实施,取得了预期的航道整治效果。结合2个典型案例,全面总结动态管理在工程的应用和取得的成果,对于类似航道整治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小迎浪角时长直航道对波浪传播与变形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道德将新近研制的透浪侧界抛物线模型,结合方向谱计算,应用于航道对波浪影响的研究。其次阐明了小迎浪角时的航道散射机理;提出了航道影响线的概念。最后分析了长、直航道沿程比波高分布的趋势,得到了航道口门横断面的波能偏态盆形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2.
合理地确定海港航道宽度是港口规划、设计和维护中的难题之一。在分析比较不同国家规范给出的确定航道宽度的方法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影响航道宽度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我国南方某港口的工程实例,通过规范法的计算对比,确定各设计船型所需的航道宽度,结果表明:现有规范存在待改进之处。另外,在新规范出台前对外海直线段航道以及两段连接处的航道宽度的确定方法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并运用船舶航行操纵模拟器Dynasim仿真各船进出港的航迹线,验证了该建议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浔江航道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浔江(桂平至梧州)河道水文泥沙、地形特征与现有航道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该河道的设计流量、整治水位、整治线宽度等重要参数的取值范围.最后认为通过航道整治将浔江开发成千吨级航道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张浩  代礼红  吕刚  徐红 《水运工程》2023,(10):158-163
针对龙溪口航电枢纽工程施工期所在河段不断航,且来往船舶多,临时航道通航环境复杂的情况,设计开发了施工期智能航道系统,该系统以电子航道图为显示基础,实现航道水位、流速流量和水深的实时监测、航标遥控遥测、船舶动态管理等功能,并提供共享与服务接口,系统的实施实现了对河道表面流速场的非接触、无人值守的实时测量,以及对航标、船舶的动态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保障了龙溪口枢纽工程施工期工程河段的通航安全。  相似文献   

15.
周家影 《中国水运》2014,(1):142-143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江,流域内航道复杂多变,对其进行航道整治所面临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也纷繁复杂。为了提升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的效率和质量,采用动态管理的模式对长江航道整治工程进行监管显得势在必行。基于上述背景,文中对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动态管理的必要性和运作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并结合实际案例,详细分析了动态管理在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流程和效应。论文的研究成果以期为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管理绩效的提升给出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朱飞  丁鸿林 《水运工程》2012,(12):78-82
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工程导标的设计,需要统筹兼顾现阶段和远期航道建设规模条件下船舶通航需要.外航道外段长41.5 km,轴线延长线方向为旗台山,后方地势较高,受地形因素限制,前后导标间距不宜过大,仅能满足重点航段船舶导航需要,为解决近端盲区的问题,设置第3座导标;徐圩航道长20.1 km,轴线延长线方向地势平坦,建设条件较好,基本可满足全航段导航的需要,但导标塔身高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代内河航道特点,研究了内河航道信息化管理系统及其功能,并以湖嘉申线湖州段航道为例详细介绍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付桂 《水运工程》2016,(11):121-127
对国内外河口航道治理工程进行分析比较,认为:大河河口航道的治理难度大、周期长;拦门沙航道的治理是关键;不同河口水文泥沙特性千差万别,治理方案须因地制宜;在河口航道治理中,整治与疏浚相结合已成为普遍采用的手段,而且多数以整治为主;重视航道建设与河口综合治理相结合。对长江口航道整治的启示如下:长江口航道治理采取整治与疏浚相结合,多手段多方案研究制定合理方案,工程建设期间须加强现场观测和动态管理。实践表明:长江口航道整治难度极大,必须不断深化对河口水沙运动规律的认识,突破创新,才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9.
邓远经 《珠江水运》2023,(17):20-22
随着我国内河航道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数字化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本文研究了基于数字航道技术的内河航道管理应用,介绍了数字航道技术的基本内涵,对内河航道管理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对其体系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初步探讨。探究表明,数字航道将成为我国内河航道管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支持。加强内河航道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可以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有助于促进我国内河航道中各项航运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明忠 《水运工程》2020,(1):107-112
跨海大桥桥区航道是典型的船舶航行受限水域,船桥碰撞安全风险大,桥区航道智能助航技术有助于提高桥区航道安全保障水平。分析了桥区航道通航风险因素以及水文气象分布规律,按通航规则将水域划分为预警、警戒、航道等不同区块,构建了桥区航行的船舶动态领域风险辨识模型。研发了自主检测船舶动态并向其播发防撞预警信息的装置,以及自动管理和运行软硬件设施的桥区航道船舶避碰智能助航系统。该系统已应用在福建省平潭海峡大桥桥区航道,有效改善了桥区水域的航道通航安全形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