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水路运输   8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我国内河水运发展形势与趋势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内河航道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缺乏成效机理、成效评估指标等基础问题,首先明确了内河数字航道的概念及发展定位,指出了本阶段的成效目标,从技术进步、机制完善、体制发展、模式变革等方面剖析了内河数字航道的成效机理,概述了交通运输信息化成效评估的一般方法,从航道条件动态监控能力、航道数据资源组织能力、航道业务数字化应用能力、航道信息服务能力等4个方面构建了内河数字航道成效的评估指标,并以长江干线数字航道的建设与运行为例构建了成效评估实例,为内河航道信息化的深化和优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推动构建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内河水运体系。  相似文献   
2.
智能航道是内河航道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内河水运发展对长江航道的业务需求,提出长江智能航道关键技术体系,包括3个层次20项关键技术,建立关键技术体系与内河水运发展目标之间的支撑关系图,明确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研发任务,为长江智能航道技术整体同步突破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利用长江在航营运船舶终端数据的测深技术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航道水深是表征航道条件、开展航道维护决策、指导船舶航行最重要的航道尺度指标。针对日益增长的航道条件动态监测、航道信息服务需求,在现有航道水深测量、航道水位改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长江电子航道图船舶终端系统的功能,探讨在航营运船舶采集的水深数据的接入、传输、存储、处理、可视化与运用等技术问题。基于长江电子航道图船舶终端,提出了利用在航营运船舶终端数据的测深技术方案,并就技术方案的实施给出了建议。该方案的实施有助于提升航道水深的监测能力、拓展航道水深信息来源、降低航道水深信息采集成本、提高航道水深信息服务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4.
在国内外相关行业元数据标准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长江航道监测与测量数据采集的实际情况、航道维护管理业务决策和航道综合信息服务的需要,将长江航道要素数据资源划分为7大类、38小类。针对长江航道要素数据的查询、检索、定位、服务的需求,确立了长江航道要素数据资源元数据的内容框架,包括标识信息、限制信息、数据质量信息、数据维护信息、空间表示信息、参照系信息、内容信息、覆盖范围信息、分发信息等9个方面,并运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了表达,给出了核心元数据,为推进长江航道要素数据资源的标准化和高效共享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长江航道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系统性工程。随着长江航道信息化建设系列工程的启动,长江航道信息化经历了较快的发展阶段,取得了明显的成绩,需要对其进行系统总结和科学评判,以指导后续航道信息化规划与建设。针对航道信息化的需求,在综合分析国内外信息化评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长江航道信息化项目建设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探索了评估方法,使之达到可操作的层面。  相似文献   
6.
详细介绍我国内河航道及其航运发展概况,重点梳理长江干线航道、西江航道、京杭运河等我国主要内河航道信息化发展现状,系统阐述当前内河航道信息化发展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航道信息化发展趋势。现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内河航道信息化建设现阶段整体仍处于向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7.
针对长江航运对长江航道要素信息服务内容、时效性、可靠性需求,结合长江航道要素种类多及演变复杂的特点,为克服基于专业移动测量的数字化采集方法在测绘频率上的不足、基于物联网的固定点数字化感知方法在空间感知上的不足,提出基于航船舶动态信息的长江航道要素感知方法,并从多传感器集成、多源信息质量评估、多源数据融合3个方面剖析新方法涉及的关键技术。重建航道外场终端设备感知、航道测量、在航船舶感知三结合的航道要素综合感知体系,对拓展航道信息生产来源、增进在航船舶船岸交互、提升对受自然演变及人类活动双重影响的非渠化内河航道的感知能力、全面改善航道综合信息服务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阐述了内河数字航道基本术语制定的由来及必要性,在系统分析和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综述了我国内河数字航道发展的总体情况,提出了内河数字航道基本术语制定的基本原则和框架结构,给出了推荐的基本术语,为《航道工程基本术语标准》(JTJ/T 204—1996)修订中数字航道基本术语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