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李勇军 《中国水运》2009,(3):168-169
运用修正的指数模型和修正的双曲线模型,结合现场实测的沉降资料,对公路的沉降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修正的双曲线模型更适合于CFG桩复合地基的软土地基处理,而修正的指数模型则更适合于砂井地基的软基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2.
《水道港口》2015,(6):574-577
针对软土地基大变形沉降预测,引入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技术,通过增加权值调整时的动量修正量对传统BP模型的算法进行改进,使其更加适应对于软土地基沉降的预测。以天津滨海地区围海造陆工程为例,选择吹填过程中吹填土的原始标高、含水量、塑性指数以及吹填土地基加固后的土体含水量和强度为输入量对吹填土地基的沉降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在15%以内。  相似文献   

3.
王超  罗航  邱敏  胡睿杰  骆钊 《水运工程》2020,(11):170-175
巴拿马Amador邮轮码头项目场地存在深厚软黏土地层。为了评估地基剩余沉降,基于恒载期间观测数据,采用双曲线法、三点法、Asaoka法预测沉降。针对三点法中3个等间距沉降点难以确定的问题,以最小曲率半径入手,合理定义了3个沉降点。选取5个典型的时间-沉降曲线,对观测点的地基沉降开展了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双曲线法预测的沉降通常会偏大,随着沉降观测时间的增加,沉降预测的准确度会随之提高。2)Asaoka法预测沉降值与稳定值相近,但小于最终稳定值,显然会使地基沉降偏不安全。3)三点法沉降预测结果大于Asaoka法且低于双曲线法,更接近于稳定值。4)3种沉降预测方法均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预测的剩余沉降均小于150 mm,满足项目沉降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利用杭瑞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实测沉降数据直接建模,进行了软土地基最终沉降量的预测,将预测结果与曲线拟合法中的双曲线法、指数曲线法、三点法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证明神经网络法能避免传统方法计算过程中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计算精度高,泛化性强,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某机场扩建项目填海及软基处理工程的原位监测情况,利用双曲线法、指数三点法和Asaoka法3种不同方法预测地基最终沉降,并计算平均固结度,分析软基处理效果.同时,基于实测沉降和曾国熙分级加荷法建立简化计算模型,计算地基固结度,并将该固结度计算值与地基平均固结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在利用灰色GM(1,l)和Verhulst模型预测真空预压加固吹填土地基的最终沉降量时,建模序列直接影响预测结果的精度。结合某吹填土地基加固工程的沉降监测数据,探讨监测序列长度、建模序列长度对上述2种模型最终沉降量预测值及预测精度的影响,总结出不同模型预测地基最终沉降量时建模序列的选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上述2种模型预测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误差均小于1.0%,灰色GM(1,l)模型的适应性更好。  相似文献   

7.
在对已有的数学模型预测方法进行分析并将指数曲线模型按照一定的修正方法进行优化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新的修正指数曲线模型。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单桩静载荷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相关系数均高于0.996,拟合效果好于双曲线模型和完整指数曲线模型。修正指数曲线模型对单桩P-s曲线能进行很好的描述,可以利用该模型获得的拟合结果对单桩承载力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Gompertz曲线模型在海堤软土地基沉降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宇亭  孙浩  王金祥 《水道港口》2009,30(4):257-260,276
利用Gompertz曲线模型,采用三段法求解模型参数,结合工程实例对海堤地基沉降进行预测,并将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进行对比,通过曲线良好的拟合,证实了这种方法在海堤地基沉降预测中的可行。  相似文献   

9.
大面积深厚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如何预测塑料排水板未打穿部分的沉降量是工程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难题。依托鱼山围垦工程地基处理过程,结合施工开始至交工后一段时间内的沉降观测资料,对典型区域的沉降及沉降历程进行详细分析,将实测沉降数据推算出的最终沉降量与理论计算出的最终沉降量进行对比,并对深层塑料排水板的加固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定深度以下的塑料排水板的排水效率迅速衰减,导致固结速率落后于理论计算的速率;用双曲线法结合实测资料反算最终沉降量时,应对板下区的沉降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0.
以盐城港射阳港区某码头后方堆场为例,提出灰色模型GM(1,1)的震荡残差修正方法,对比分析双曲线法和原始灰色模型GM(1,1)二种方法。结果表明,经震荡残差修正后的原始灰色模型能够更精确地描述堆场的初期沉降现象,利用此模型可以获得更为可靠的最终沉降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