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彭戈  张平 《舰船工程研究》1998,(3):34-35,24
分析了国内使用指数法评估作战能力的各种方法,并结合舰艇总体设计应用效用函数指数法对国内外10艘舰艇进行了作战能力评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舰艇编队雷达网的作战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编队的作战效能.利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影响舰艇编队雷达网作战能力的因素,建立了基于雷达网作战能力的编队综合作战能力指数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指数模型能反映编队装备体系效能与编队雷达网之间的关系,通过仿真计算几种舰艇编队编成模式下的综合作战能力指数,选择最优的编成模式.该模型对于辅助指挥员进行科学预测,合理编成编队,选择较好的配置方案,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评估作战能力的几种常用指数方法,并结合舰艇总体设计对国内外10艘舰艇进行了作战能力评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评估舰艇编队综合作战能力强弱的最大树法涉及编队对海作战能力、编队反潜作战能力、编队防空作战能力、编队电子战能力、编队指挥控制能力和编队战场适应能力等因素。以若干舰艇编队为研究对象,对因素指标进行标准量化。据标准化数据用指数相似系数法计算样本间的相似关系,最后根据各样本与基准样本相聚类或分离进行量化分析,判断各舰艇编队综合作战能力的强弱次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影响水面舰艇反导作战通道性能的因素进行分析,构建了水面舰艇反导作战通道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水面舰艇反导作战通道性能云模型,为水面舰艇反导作战通道性能评估提供了定量算法.水面舰艇反导作战效能的定量评估,对提高水面舰艇反导作战能力,充分发挥兵力的潜在能力和整体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武器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水面舰艇作战系统各类子系统之间信息交互频繁,交互流程直接影响水面舰艇作战效能。以水面舰艇典型作战任务为牵引,分析水面舰艇作战系统子系统内部信息交互流程,设计了一套水面舰艇作战信息交换仿真模拟系统,能够对水面舰艇主要作战系统的信息交互过程进行模拟和展示,对于优化舰艇作战系统信息交互流程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水面舰艇编队电磁兼容管理控制措施,并根据不同的管控措施提出相应的评估模型.依据编队防空作战的使命任务,考虑编队电磁兼容问题的特殊性和防空作战效能评估的普适性,初步提出了基于电磁兼容管理控制的编队防空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建立结合AHP的指数合成模型评估基于电磁兼容管控的编队防空作战效能,给出了仿真算例,并得出了结论.对电磁兼容管控对舰艇编队作战效能的影响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舰艇作战系统综合保障要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舰艇作战系统的作战使用特点,对舰艇作战系统的综合保障要求进行了初步研究,以规范舰艇作战系统设计和研制工作,从而保证舰艇作战系统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和安全性水平。  相似文献   

9.
在舰艇的论证过程中,评价论证方案的好与坏或评比不同舰艇作战能力的强与弱,就要研究舰艇的作战能力评估。登陆舰艇与驱逐舰、护卫舰等作战舰艇的使命任务有本质的不同,所以不能完全采用作战舰艇的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对登陆舰艇进行评估。首先根据登陆舰艇的使命任务和特点,建立了登陆舰艇作战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作战模拟方法和层次分析方法对指标体系中的各级指标进行了计算,其次对作战模拟方法中的仿真模型和仿真平台设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舰艇作战系统应用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分析当前舰艇作战系统软件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舰艇作战领域的构件模型和构件组装框架,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基于构件技术的舰艇作战原型系统.  相似文献   

11.
舰艇作战系统信息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安全机制是舰艇作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舰艇作战系统信息模型是构建舰艇作战系统安全机制的基础。在分析舰艇作战系统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对系统的功能组成进行研究,利用UML建模工具,从数据模型和动态模型2个方面完成系统信息模型的描述。舰艇作战系统信息模型的建立,为实现系统安全机制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郑明 《中国造船》1994,(1):1-12
“两力六性”是80年代海军对舰船特性和研制要求提出了一种有机的概括。作者根据近年来海军舰船设计、建造和使用的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海军进一步论述了“两两力六性”的宣言和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两力六性”量化、评估和考核的原则及其在舰船设计研制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刘相春 《中国造船》2007,48(4):112-118
从回顾民船和军船的发展简史开始,介绍民船入级的意义,传统的军船设计内部标准,现今国际社会军船入级的现状;通过分析军船入级的意义,军船入级过程中须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我国军船入级的展望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宋杰  孙兴 《舰船电子工程》2010,30(6):149-151
介绍了一种在动态环境下对特定目标进行跟踪来反推舰船航向真值的测量方法-目标真值测量法。该方法采用了动态条件下高精度连续测量技术、数据融合处理技术和动态测量精度分配技术,实现了动态条件下舰船航向真值的高精度连续测量。  相似文献   

15.
王宝林  刘宇  盛沛 《船舶工程》2011,33(Z2):215-217
首先概述了PMA在测试领域中的国内外应用情况,分析了现代海军舰船设备现场级维修保障所面临的问题,指出PMA的特点和使用模式能够满足舰船设备的现场级保障需求.以某型舰载导航雷达为保障对象,提出了该型装备PMA的设计思路及总体方案.最后,阐述了舰船PMA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简要分析了国内水面舰艇舱内主要污染物类型,介绍了国内外空气净化技术的主要优缺点及其在水面舰艇上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并提出了改善我国水面舰艇舱室空气品质的相关可行性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7.
大型舰船坐坞强度衡准与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墩木的合理布置对保证大型水面舰船在船坞建造和进出坞过程中的安全至关重要,而国内现有舰船规范不适用于船长大于160m的舰船的坐坞强度校核。为此首先分析了现有的坐坞强度计算规范和校核衡准,然后提出了新的适用于大型水面舰船的坐坞强度衡准与基于船体梁有限元模型的计算方法,最后对一船长接近200m的舰船在坐坞状态下的船体结构强度与墩木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强度衡准与计算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Current naval shipowners are being forced to extend the service lives of their aging vessels from budgetary and political constraints. This is causing them to incur significant costs due to maintaining the structure of these older ships to keep the ships in operation. These increasing costs make it desirable to design new naval structures with their minimization in mind, as well as ensuring that such vessels are robust to changes in expected service life with respect to their total lifetime cost. However, such structures will necessarily have higher production costs, therefore, an optimization framework is presented to estimate both production and maintenance costs for a naval vessel's internal structure and develop trade-spaces between these two competing objectives in order to find designs that represent a balance of both.  相似文献   

19.
水面舰船总强度标准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现有国内水面舰船设计规范仅适用于船长160m以下的舰船,有必要提出适用于船长160m以上的水面舰船结构设计标准,本文着重讨论了水面舰船总强度标准,综合分析和比较了现行规范对总强度的相关规定,并在整船三维有限元强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当船长超过160m并接近200m时船体的总强度标准的建议,最后给出了设计目标船的结构设计校核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0.
水面舰艇空调通风系统技术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国内外水面舰艇空调通风系统设计技术现状的分析比较,提出了国内水面舰艇空调通风系统设计优化解决途径、优化设计目标和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