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已有实际资料对工后沉降进行合理的预测是控制工后沉降量的关键。实践表明,预测时不同的工后首次沉降速率对预测模型的选择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到预测的精度。文中针对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和工后首次沉降速率,对现有工后沉降的预测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不同的沉降速率区间,采用不同的沉降预测方法,以指导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2.
沈树茂  周林根 《水运工程》2017,(S1):109-112
基于抛石斜坡堤提出一种工后沉降量预测方法,通过e-p曲线和钻孔探摸方法预测工后沉降量,结合实际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工后沉降预测。以洋山深水港区某抛石围堤航标灯建设为例,运用该方法进行预测,在实际工程中得到较好的印证。  相似文献   

3.
改进的BP神经网络在路基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BP神经网络存在的缺点,提出基于遗传优化的变梯度反向传播的BP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采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重,建立路基沉降预测模型。该模型可克服BP神经网络模型存在的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小点等缺点。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将该优化模型与指数曲线模型、双曲线模型、灰色预测模型和传统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比,结果表明改进的BP神经网络在路基沉降预测中精度最高,适宜于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刘东军 《中国水运》2014,(6):103-104
工后沉降量大小是反应加固地基效果的直接技术指标,其计算必须以估计度的分析与计算为依据。为判定某软基施工工程的施工效果和确定停泵时间,文中以真空预压过程中土体的实测沉降量为依据,建立了土体沉降量双曲线预测模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精度评定。结果表明:双曲线预测模型精度等级为一级,可用于对土体沉降量预测;同时,抽真空开始后的第120d,软基土体固结度能达到预期目标,该真空预压工程施工方法是合理的,预测结果可为后续工程施工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基础沉降的组合预测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基础沉降的发生过程、特点及灰色Verhulst模型特点的分析,提出可以根据施工过程中的观测资料,运用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组合预测模型对不同时刻的基础沉降进行预测;首先分别利用灰色Verhulst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基础沉降进行估算,然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中的BP神经网络对采用前2种模型所得的结果进行组合预测。计算实例表明,使用该组合预测方法所得到的预测结果比单独使用灰色Verhulst模型或BP神经网络模型所得到的预测结果的总体误差要小,因而该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可以运用到实际工程中。  相似文献   

6.
考虑因软黏土的流变而产生的次固结沉降问题,结合Singh-Mitchell蠕变模型和双曲线型应力-应变模型得到上海淤泥质黏土的Mesri蠕变模型型式.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上海地区软土在任意剪应力水平下的流变特性.基于现场的工后沉降测试和分层沉降数据,可知用该模型所得的计算值和实测值基本吻合.并进一步运用观测资料的回归分析法对现场工后沉降实测结果进行了拟合,得出了场地工后沉降的经验公式,该经验公式可用于类似地质条件下工程的沉降预测;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唐洁  邱敏 《水运工程》2023,(8):184-189
沉降变形监测与预测是施工的重要环节,然而因为成本及监测点破坏等客观情况,沉降数据往往出现不完整或时间间隔不固定的问题,导致预测精度的下降。本文针对普通灰色预测模型的局限性进行了改进,并结合某码头项目深厚软黏土层的沉降监测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改进与普通灰色预测模型的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平均误差率都小于15%。2)相较于普通灰色预测模型,改进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曲线的中后段更贴近沉降监测数据,模型整体精度较高,证明了新模型的优越性。3)S17预测精度最差,可能由于沉降数据过少,且初始时间间隔较大。建议沉降监测应在成本范围内尽量频繁和完整。  相似文献   

8.
《水道港口》2022,(1):109-113
文章基于某新建集装箱重力式沉箱码头工程,在对码头各施工阶段的沉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减少工后沉降的措施:在沉箱安装前对基床整平预留沉降、对沉箱安装后进行堆载预压、上部结构分层浇筑、面层预留沉降量和采用可调轨道柔性固定系统等;并结合沉降理论计算值和监测值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测数据拟合对码头运营使用期沉降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明  杨永生 《水运工程》2012,(4):162-165
堆载预压和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处理吹填淤泥软基沉降变化规律与3种"S"型成长曲线变化规律相似。影响软基沉降发展规律的因素很多,3种成长曲线沉降预测模型仅反映了沉降发展规律中一种或几种信息特征,将各种单项预测模型进行组合,引入了变权"S"型成长曲线组合模型,结合围海造陆工程实例,对吹填淤泥软基沉降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变权组合沉降预测模型预测未来沉降与实测值十分吻合,预测精度较单项模型高,采用该模型进行吹填淤泥软基沉降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长江口软土地区围堤工程工后沉降量预留往往不准的问题,对该区域淤泥质黏土进行了一系列一维固结试验,研究该地区软土的固结、次固结特性,探究该区域软土的压缩指数、次固结系数及次固结系数与荷载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长江口地区软土压缩指数小于典型上海软土的压缩指数;该地区软土具有明显的次固结特征,淤泥质黏土的次固结系数在0. 01~0. 025;次固结系数随着荷载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提出了该地区考虑次固结沉降的围堤工后沉降预测方法。试验所得结果及工后沉降预测方法对长江口软土地区的围堤工程工后沉降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龙海飚  刘丽芬 《水运工程》2018,(11):214-218
超大使用荷载条件下保证码头稳定并严格控制工后沉降位移是设计施工难题。厦门港招银港区10号泊位码头区域承受最大300 kN/m~2垂直均布荷载,配置起重能力达26 MN的移动式高空吊。针对该超大使用荷载条件,设计施工了单重5 800 t带剪力键的大沉箱、16 000 m~3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大平台、顶宽达41 m的超宽棱体,针对严格控制码头工后沉降位移要求,对码头主体实施了堆载预压。码头工后效果达到预期。  相似文献   

12.
在利用灰色GM(1,l)和Verhulst模型预测真空预压加固吹填土地基的最终沉降量时,建模序列直接影响预测结果的精度。结合某吹填土地基加固工程的沉降监测数据,探讨监测序列长度、建模序列长度对上述2种模型最终沉降量预测值及预测精度的影响,总结出不同模型预测地基最终沉降量时建模序列的选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上述2种模型预测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误差均小于1.0%,灰色GM(1,l)模型的适应性更好。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温州半岛北堤建设中,采用排水预压加固技术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解决了深厚软粘土地基上加载困难、建设周期长、路堤建设完成后沉降过大的难题;施工过程中采用的关键技术、原位控制技术、施工控制指标,大幅度降低了路堤的工后沉降,保证了施工期的地基稳定和工程的按期完成。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4.
运用灰色理论建立地基沉降的非等时距的等维新息预测模型。采用胶州湾底海岸吹填区的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检验,并与普通GM(1,1)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该模型的预测精度和计算精度均高于普通GM(1,1)模型,预测数据与实测数据的误差较小。本研究成果对类似的吹填区软土地基沉降监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合理解决超载状态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卸载时机问题,通过对超载状态下沉降速率法、工后沉降值法和应力固结度法的计算分析,结合深圳某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实验区的现场实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方法在超载状态下卸载时机判定的可行性及存在问题,通过综合分析,能够合理准确地判定卸载时机。  相似文献   

16.
郑峰  王绪锋 《港工技术》2011,48(2):49-51
原位监测是信息化施工的组成部分,在施工组织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对某填海软基处理工程的原位监测,利用3种方法预测工后沉降,并计算地基平均固结度.基于实测沉降数据和"曾国熙等速加荷法"反向分析地基的固结度,并根据孔隙水压力监测数据,综合评定软基处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重力式码头是一种常用的码头结构形式,如何有效控制重力式码头的工后沉降,对于保证码头建设质量至关重要。介绍了中、英标准在重力式码头沉降控制上的差异。以沙特海尔港四期项目为例,提出了结合中、英标准的重力式码头沉降控制方法,并进行了基于有限元的理论计算和现场观测试验验证,基于有限元技术的沉降计算和现场观测数据吻合较好。使用中、英标准结合控制重力式码头工后沉降既可保证施工质量,又能缩短工期,具有良好的实施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吹填土地基竖向变形压缩率难以准确预估的问题,依托大量天津地区大面积围海造陆地基处理工程,计算吹填及真空预压地基处理沉降监测数据,求得相应的吹填土压缩率。将此数据与原位土的体积加权平均分级及物理力学参数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了根据原位土疏浚土级及4个主要关联物理力学参数预测吹填土压缩率的数学模型公式,有效预测了天津地区吹填土真空预压的体积压缩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