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档案前端控制是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和提炼,是档案界不懈努力的结晶。本文结合项目档案的特点,分析了项目档案实行前端控制的必要性,探讨了实施项目档案前端控制措施的五个方面:建立符合项目建设实际情况的档案责任保证体系和管理网络、举办培训班或专题讲座、建立健全归档制度、制定组卷要求并实行预立卷制度、运用法律手段实施档案前端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前,档案管理工作大多沿用20世纪80年代的文件连续体理论。该理论认为:从文件创建到作为档案保管和利用是一个一致的连续管理过程.并主要以纸质文件和后端控制为特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电子文件指南》应运而生,并把电子文件的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电子文件设计阶段、创建阶段、管理阶段和利用阶段。该指南与纸制文件所不同的是必须前端控制。自此,如何实施电子文件的有效管理引起了档案界的广泛讨论。  相似文献   

3.
档案保护工作不仅专指档案破损后的修复工作,应当包括从文件形成起着手干预、以预防为主以及在整个文件生命周期的保护工作。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大文件观,并引入前端控制的思想,不能把档案保护工作局限于成为需要保存的档案之后,而是要贯穿于文件生命运动的整个周期过程甚至文件生命继续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电子文件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电子文件的特点 所谓电子文件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计算机盘片、磁盘和光盘等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文字材料。它主要包括电子文书、电子信件、电子报表、电子图纸等等。它的特点是:电子文件不再是直观的纸质文件,它需要借助现代办公设备才能阅读利用;电子文件的利用是可共享的,也不再受时间和距离的影响;电子文件可以直接由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迅速地处理和传递;电子文件的保存条件和环境要求与纸质档案不同,它对保存场地的面积要求不高,而对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等条件的要求很高。  相似文献   

5.
一、电子公文归档的必要性 目前对电子文件的定义是: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按一定格式存储在磁盘、磁带或光盘等介质上,并可在网络上传递的数字代码序列(引自国家档案局《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概论》)。电子公文是一种记录人们在办理公务、处理事务或交流信息过程中产生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是将应当归档的电子文件经过整理,确定其属性后,从计算机的存储器或其网络存储器中,拷贝或刻录到可脱机的存储载体上,以便长期保存和利用的过程,它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推行的一种全新的归档管理模式。适时做好电子公文的归档管理工作,不仅是实现办公自动化的需要,更是加强并完善不同载体形式的公文处理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浅谈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特点 所谓电子文件是指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它主要包括电子文书、电子信件、电子报表、电子文档和图纸等等。与纸质文件相比较,电子文件的特点在于:电子文件不再是直观的纸质文件,它需要借助现代办公设备才能阅读利用;电子文件可以直接由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迅速地处理和传递;电子文件的利用是可共享的,也不再受时间和距离的影响;电子文件的保存条件和环境要求与纸质档案不同,它对保存场地的面积要求不高,而对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等条件的要求很高。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科学研究、生产建设等业务工作中的普遍运用,及其在计划决策、职能管理工作中的迅速发展,文件的载体结构正逐步发生变化,产生了大量的以数字化形式保存的电子文件,并将成为未来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纸质文件相比,电子文件的归档是一项更为艰苦细致、难度更大的工作,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电子文件形成者还囿于传统观念,认为电子文件不是文件而忽视其归档;或由于电子文件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对于不熟悉操作技术的立卷人来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如何做好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提高进馆档案的数字化率,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可识别性,是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电子文件是文件的一种存在形式,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在1997年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中指明:“电子文件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操作、传递和处理的文件。”因此虽然电子文件的状态是由计算机生成的数字代码,但本质上是“文件”,是人们办理事务的记录信息,有别于其他数字信息。电子文件具有文件的属性和用途,其种类有文本文件、图形文件、图像文件、声音文件和多媒体文件等。国际档案界对电子档案的概念尚未形成共识,在上述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中把档案馆接收和保存的电子文件称之为“具有档案性质的电子文件”而不  相似文献   

9.
CAD电子档案是指由CAD电子文件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已归档的电子文件及相应的支持软件产品和软、硬件说明”。档案形成规律表明,归档文件只有在档案人员对其进行整理、编目、赋予档号等一系列的工作之后,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馆藏结构,以实现有效管理和提供利用。这是所有档案  相似文献   

10.
电子文件归档时的鉴定,主要是鉴别它的价值,确定其保管期限,并据此删除已收集积累但无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鉴定是保证归档的电子文件准确、系统、完整.并且确定其属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一、电子档案及种类 电子文件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网络上传输的文件.将电子文件归档后即形成电子档案.电子档案的全部信息是以数字式代码加以存储的,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都由计算机完成,利用时须借助计算机等设备转换成原有的文字或图像形态,因此人们亦将电子档案称为"数字式档案".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AP1000依托项目文档管理经验,探讨了AP1000项目文件前端控制管理的需求和实施方式等问题,以期为今后AP1000项目文档管理的不断完善提供基本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叶飞帆  邬静川 《船舶工程》1989,(4):33-36,32
本文介绍了内燃机电子控制的主要控制方法,对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优缺点作了比较,指出了极值控制的原理和应用,并介绍了各种自适应控制的工作过程。  相似文献   

14.
依赖经验的船舶设计工作对档案需求较高,其中电子档案兼具参考数据和凭证证据价值。虽然法律界已经认可了电子证据的地位,但囿于思想观念、保存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电子档案难以在船舶设计领域得到真正的认可。针对“前端控制”思想在船舶设计领域备受挚肘的情况,本文提出以“后控制”模式实现船舶设计档案的“单套制”运行,阐述了通过一系列管控手段,保障电子档案的真实有效,使归档行为和设计流程有机结合,互为补益。  相似文献   

15.
档案是国家的历史财富.是一种丰富而广泛的信息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传统的档案一般是由纸介质为载体进行存储管理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正在日益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办公自动化技术的普及应用,无纸化办公、网络文件传输、网上办公等现代化手段的实现,产生了大量的数字形态保存的信息——电子文件。对电子文件进行分类、归档,就形成了电子档案。了解电子档案与传统的纸质档案截然不同的特点和属性,对其实施科学管理,使之为科研生产和社会服务,这对档案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6.
高校档案是“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它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行使职能的真实的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17.
与纸质文件相比,电子文件归档是一项更为艰苦细致且难度较大的工作,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电子文件形成者或囿于传统观念,误认为电子文件不是文件而忽视其归档:或怕增加工作量而不愿承担此项工作;或由于电子文件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使其必须借助计算机编目归档,这对不熟悉操作技术的立卷人来说,不像从事纸质文件立卷工作驾轻就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相似文献   

18.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并行管理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各单位形成了电子和纸质两种文件。其中有些文件只有纸质形式,有些文件只有电子形式,也有些文件同时以两种形式存在。当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同时保留并双双归档时,就形成了两种介质的两套档案。对两种不同介质的档案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这种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同时归档、同时进行管理的模式,我们称之为档案管理的“双轨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工程的逐步开展,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电子文件,其中部分电子文件将转化为电子档案进行保存和提供利用。电子档案与传统的纸质档案在保管要求上有很大区别,如何安全、妥善地保管好电子档案,已成为档案保护技术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机电兵船档案》1999,(1):47-48
1998年4月16日,美国颇有影响的报刊之一——《华盛顿邮报》刊载了一篇题为“法官与档案馆”的文章,报道了几个月来关于“通用文件保管期限表20”诉讼案的法庭大战。正是这一“要求美国国家档案馆废除关于授权所有政府机构自行销毁已转换为纸质载体或缩微品形式的电子文件的政策”引发了这场法庭纷争。问题的焦点正是电子文件这一崭新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美国国内及许多国家“档”内外人士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