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长江沿江可利用岸线资源的日益减少,一些复杂条件下的长江岸线急需要开发出来,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需要以支汊可通航作为基础。现今倡导绿色水运、和谐水运,对长江干线支汊航道进行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不仅是为沿江经济服务,更是保护航道资源的需要。针对有强烈开发需求的江口水道,通过河床演变分析、航道条件核查、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等手段进行了航道等级与维护尺度研究,并进一步预测了支汊开通后带来的社会经济价值,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随着长江经济带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推动皖江五港快速发展。长江安徽段先后开通乌江等6个支汊水道为公用航道,基本构建干支相通网络,本文通过对该长江安徽段支汊航道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提高维护水深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仲伟斌 《水道港口》2014,(2):159-164
在对长江下游湖口至浏河口河段各支汊航道自然条件核查及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下游支汊航道可资利用的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价值与可行性,结合需求分析,兼顾已有外部条件,以《内河通航标准》为依据,参照相关航道定级标准及规范,提出了确定支汊航道尺度与技术等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了长江下游各支汊航道的技术等级和维护尺度。  相似文献   

4.
刘卡  陈琳  高辰龙  郭琦 《水运工程》2018,(10):155-160
太平口水道是三峡下游第一个沙质微弯分汊河段,该河段滩槽格局调整剧烈,航道条件极不稳定,已成为长江干线航运的"卡口"。以太平口水道为研究对象,针对三峡蓄水后,该河段主要碍航浅滩的不利变化,建立二维数值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杨林矶将进一步淤积挤压北汊航道,航道条件继续恶化,而南汊水域条件明显优于北汊,同时有进一步冲深发展的趋势,尤其是较大的来流过程将进一步促进南汊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合理、顺应自然变化的角度出发,提出以"南槽—南汊"为目标的航道整治思及相关管理手段,为后期该河段的具体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年来长江航道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长江干线数字航道建设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保证数字航道建设工程质量,本文着重介绍了数字航道建设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现状,建设过程中信息化工程项目和相关配套设施的质量控制方式,以更好地做好数字航道建设工作,科学开发航道通航潜力,合理提高长江航道生态文明效益,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最终实现长江黄金水道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0 引言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打造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等重大举措,提升长江干线通航能力,发展壮大长江经济带,国家分2期启动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工程建设项目。该项目是"十二五"以来全国内河水运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国家重点水运工程,全长283 km;工程于2015年6月开工建设,2018年5月开始试运行,于2019年竣工,目前自南京新生圩往下游已经全线贯通。长江福姜沙水道是长江下游唯一的两级连续分汊、三汊并存且都通  相似文献   

7.
<正>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被确定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长江航道要主动适应流域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发挥长江航道的纽带作用;要主动适应综合立体交通建设需要,发挥航道建设的先导作用;要主动适应长江水运发展需要,发挥长江航道的基础作用;要主动适应干支联动建设需要,积极发挥干线航道的辐射作用;要主动适应生态建设的长远需要,积极发挥长江航道的促进作用。1把提高航道通过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加快建设高等级航道  相似文献   

8.
对长江顺直放宽和弯曲分汊连接河段宽、直、弯、汊的形态特点进行了初步剖析,分析说明了连接河段航道影响因素,并以典型河段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分析提出连接河段航道治理思路以守护分汊河段洲头低滩、限制河床横向变形、稳定分汊段进口洲滩形态为主,将过渡段塑造成枯水期曲率合理平顺优良形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家和区域发展政策对长江干线航道养护计划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对长江干线航道养护计划管理与新形势的适应性分析,剖析长江干线航道养护计划管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航道养护计划管理对策,为长江干线航道养护计划修订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航道绿色施工评价问题,对长江干线航道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基于长江干线航道整治特点及整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流程,结合航道整治生态环境影响分析,采用系统分析方法,提出长江干线航道绿色施工评价目标及评价原则,得到长江干线航道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资源节约利用、生境保护、生物防护、水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声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等7个方面共40个评价指标,可为指导内河航道绿色施工行为、提升航道绿色施工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沿江经济的发展,长江航运物流快速增长;两型社会的推进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促进物流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节能环保、信息化成为沿江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在分析长江干线的通航条件、现代物流对长江航运的需求以及长江航道适应性的基础上,提出加快长江航道现代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交通运输部围绕发挥好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有如下考虑:第一,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结合"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贯彻落实好指导意见和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网规划。第二,加快推进长江黄金水道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加快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和设施、设备建设。加快主要支  相似文献   

13.
航道面貌有改观,天然状况未扭转 长江源远流长、水量充沛,发展水运条件十分优越.但是,其上游水流湍急,弯窄浅险,碍航滩险多达210处;中游河床演变剧烈,目前有18处浅水道碍航;下游河道虽岸线相对稳定,但主支汊易位现象普遍,有碍航浅水道20处.同时,长江下游河段是干线运输最为繁忙的河段,货运量的75%通过下游河段,通行密度大,同时还是进江海轮航道,对通航条件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14.
2010年,国务院批准《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明确到2020年,国家将投入430亿元用于长江干线航道建设。今年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并把建设畅通的高等级航道、加快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放在了各项任务的首要位置。3月,国家内河高等级航道"十二五"建设工程在长江、西江、京杭运河同时启动,全面拉开我国系统治理长江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运》2004,(7):4
2003年1月,交通部正式批复实施《长江干线航道发展规划》?这是我国内河航道建设史上第一个被交通部批准的规划。《规划》理清了长江航道建设发展思路,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长江航道建设发展的依据和蓝图。  相似文献   

16.
利用原型河道观测资料分析和河工模型试验手段,成功地预测了长江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初期马家咀水道河床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对航道总体治理方案进行试验研究,提出分期实施整治工程方案的原则及内容。工程实施后,南星洲右汊近岸航槽不断冲刷发展,河心槽及左汊淤积,左汊分流比下降,基本达到了将主流与主航槽稳定于南星洲右汊近岸槽的整治目标,航道条件显著改善,满足近期建设规划尺度。本河段航道治理经验可为长江中下游分汊河段的航道整治提供借鉴,并对航道整治可能会给相邻河段带来的影响及其解决措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是加快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重点实施中游荆江河段(宜昌至城陵矶段)航道治理、下游12.5 m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两大工程,力争十二五末基本实现《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二是加快其他高等级航道建设。力争十二五末,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和珠江三角洲高等级  相似文献   

18.
<正>9月30日,长江航道局圆满完成长江干线数字航道联通运行专项工作任务,长江干线数字航道实现全面联通运行。数字航道联通运行,是长江航道局响应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号召,推动长江航道高质量发展,为航道运行、管理与服务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而开展的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游航道在长江干线航道起着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着力推进长江航道现代化,实现长江中游航道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交通强国战略、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服务中部地区崛起、服务长江航运现代化建设,结合国家宏观规划和长江中游航道实际,笔者以长江武汉航道局管辖航道为例,对新时代长江中游航道高质量发展作了一些思考,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致维 《水运工程》2023,(1):143-151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长江中下游分汊河段出现冲淤不平衡,汊道分流关系显著调整,从而导致航道浅滩碍航特性存在差异。在长江中下游分汊河段河床演变、浅滩碍航特性等研究基础上,探讨分汊河段航道治理思路,主要结论为:1)分汊河道浅滩段以冲刷为主,逐渐显现洲滩冲刷萎缩、滩槽形态不利调整等特征;2)分汊段的洪水主流汊道分流比减小,顺直分汊与弯曲分汊的洪水分流比下降幅度小于中枯水时期,而鹅头形分汊河型洪水分流比降幅大于中枯水;3)三峡水库蓄水后通航主汊道对分流的控制力度减弱,进口处出现交错或散乱的不良浅滩形态,航道条件趋于恶化而浅滩出浅碍航;4)分汊河段治理可采取分步控制,实施洲滩控导、边心滩塑造或支汊调控技术等整治措施,达到维持或提高航道尺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