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对天津港特定的泥沙回淤强度、维护挖泥时间及与疏浚航道、港池相适应的挖泥设备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天津港历年维护疏浚工程实践,提出在建的天津港15~20万吨级航道备淤深度宜取1.0m,港池与泊位宜取1.4m。  相似文献   

2.
天津港适航水深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刘富强  孙建澎 《水道港口》2002,23(Z1):161-169
适航水深资源的开发 ,即利用淤泥质港口与航道的现行水深图图载水深 (高频测深 )以下浮泥层进行通航 ,这样既可增加航深 ,又可减少港口与航道的泥沙维护疏浚量 ,降低航深的维护费用 ,改善船舶的航行条件 ,它对延长天津港深水航道及泊位的维护疏浚周期、降低天津港泥沙的维护疏浚费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首次提出了 :“适航备淤深度”的新概念 ,为全面开发天津港适航水深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首次揭示了天津港回淤浮泥重度从 10 .5kN/m3 密实到 13.0kN/m3 (适航水深下界面浮泥重度值 )大约需 4~ 5个月时间 ,提出了天津港适航、适泊水深下界面浮泥重度可取值 13.0kN/m3 ,为制定维护疏浚方案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大大节省天津港的泥沙维护疏浚费用。  相似文献   

3.
殷缶  梅深 《水道港口》2010,31(2):107-107
<正>本刊从天津港获悉,"天津港深水航道、港池、泊位适航水深应用与水深动态维护技术的开发"项目不久前荣获了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颁发的"金桥奖"。这项新技术的成功应用破解了由于频繁挖泥施工影响该水域  相似文献   

4.
天津港泥沙淤积规律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大量的现场实测资料和有关研究成果,对天津港各阶段港池及航道淤积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并结合深水码头改造工程,阐明了泥沙淤积规律、发展趋势及减淤效果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5.
根据册子岛油库及30万吨级原油码头投产5年多的自然条件、水深测图资料和历次疏浚资料,分析运营以来册子岛码头前沿港池和航道的淤积变化趋势,并就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册子岛原油码头前沿港湾及航道的维护疏浚建议。研究成果对于册子岛30万吨级原油码头的船舶安全进出港口和其它大型码头深水航道的建设及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天津港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港,近年来在港口深水化战略的实施下,航道等级已经提升到30万t级,通过实测资料和室内试验结果,对天津港海域的水文泥沙环境以及泥沙的水力特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实测水深图和数学模型计算,综合分析天津港30万t级航道建成后港区淤积强度以及分布规律,以期为天津港年度维护疏浚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水运工程》2020,(4):149-149
3月25日,广州航道局参建的肯尼亚蒙巴萨港新建KOT工程港池疏浚项目提前完工。KOT油码头工程项目是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港的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新建4个泊位,其中2个11万t油码头泊位、1个8万t油码头泊位、1个5万t油码头泊位。广航局主要负责码头港池及泊位区域开挖,港池疏浚面积约175万m^3,疏浚设计水深约15 m。港池疏浚项目的顺利完工,为码头结构施工进度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依据天津港实测及有关淤泥特性试验等资料的分析计算.确定天津港维护疏浚工程计方的合理容重、疏浚工程量等参数,并根据各港池的实测淤强、含沙量和泥沙沉降速度等得出天津港现状下港池淤积强度计算式.  相似文献   

9.
曹妃甸挖入式五港池建成后,浅滩区被围填或开挖成深水港池,因此港池航道主要是细颗粒泥沙淤积问题,为此通过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对五港池防波堤及航道工程进行研究。试验表明,五港池港区及防波堤建设没有改变深槽水流特性,对曹妃甸海域宏观流场基本没有影响;防波堤方案2和方案3水流条件较好,其中方案3稍优于方案2。泥沙试验表明,港池年平均淤强为0.15m/a左右,年最大回淤厚度为0.5—0.6m/a,各方案差别不大;折线航道年平均淤积强度为0.43m/a,最大为0.69m/a;直线航道年平均淤积强度为0.39m/a,最大为0.55m/a,直线航道要明显优于折线航道。从水流和泥沙试验结果分析,方案3较优,其次为方案2。试验成果为设计方案的选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对天津港海域水文泥沙特征和冲淤演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二维波浪潮流和泥沙数学模型对天津浮式LNG码头建设的水动力和泥沙问题进行研究,对取排水实施前后流场变化、防波堤建设对码头前流场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同时预报了港池、航道正常年淤强以及一场大风期间淤积厚度,并通过资料分析得到泄洪排涝对工程区泥沙淤积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黄骅港整治工程前,航道内大风回淤后有大段的强淤难挖段。首先分析了黄骅港整治工程前航道内回淤土难挖段的特点,又以大量实测为依据,分析了黄骅港整治工程后航道内回淤土的各项特性、指标的变化,阐述了黄骅港整治工程对航道回淤土可挖性的影响,分析原因认为:黄骅港整治工程掩护了原有强淤难挖段,改善了被掩护段的颗粒组成,提高了回淤土可挖性,航道淤积重心外移,使疏浚力量重分配,提高了疏浚效率,增加了航道水深。  相似文献   

12.
浅谈天津港的纳泥区与泥土利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延祥 《港工技术》2010,47(5):33-35
天津港作为需要常年进行航道、泊位清淤维护的港口,在新建、改建项目实施的同时,应尽快考虑解决能较长期保证清淤维护需要的纳泥区问题。本研究结合天津港南疆港区和北疆港区泊位的清淤纳泥区现状,探讨解决港口纳泥区的必要性,并提出清淤泥土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天津港现场实测资料及多年来港池航道疏浚实践经验为基础,论证了天津港实施定吸清淤工程的可行性,并对该工程的减淤效果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王承刚  胡宁  丁乃庆 《水道港口》2005,26(3):189-193
结合天津港深水航道建设和使用情况,在应用适航水深的基础上,论述了采用水深动态维护(适航增深、水深浅点处理)等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关于天津港泥沙回淤程度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于港口泥沙回淤程度的评价指标与标准,国内、外目前尚无专著文献.依据天津港多年的有关资料,采用“挖泥吞吐比”、“淤强水深比”两个指标,提出了港口泥沙回淤程度的分类标准,并对天津港总体和分区的回淤程度进行了评定.  相似文献   

16.
根据洋山深水港区近期(2009年~2013年)的现场观测资料,通过对多年实测资料的对比分析和数值模拟,深入研究了洋山港海域冲淤变化和四期港区泥沙淤积情况。其结论显示:大小洋山主通道海域海床总体稳定,西北部局部的冲刷环境为四期港区港池航道的增深创造了有利条件,预测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港池和航道的年回淤强度为1.0~2.0 m,接近二期港区的实际淤强,计算回淤量为457~881万m3,二期工程港池和外航道的成功开挖,表明港区的增深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基于TK-2D软件建立了连云港港和田湾核电站海域的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在对模型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对连云港港口扩建(旗台港区3.5 km规划)方案对田湾核电站已建取排水工程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计算了取排水明渠口门附近岸滩的冲淤变化及取水口设计水深等深线的位移。针对连云港港扩建造成的影响,对田湾核电站取水工程2种措施方案(即取水明渠向东延长方案和取水明渠及拦沙防波堤同时向东延长方案)的泥沙冲淤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常用的经验公式进行了校核。研究结果表明:(1)连云港港口扩建后,己建的田湾核电站取水明渠口门附近水域形成了泥沙淤积环境,滩面将会淤高,设计的取水口门水深等深线将会外移1402 m,核电站正常取水将会受到影响,必须采取工程措施;(2)取水明渠向外延长方案延伸段会发生明显淤积,取水明渠及拦沙防波堤同时向东延长1500 m可保证取水明渠口门设计水深,取水明渠内的泥沙淤积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8.
对黄骅港海区的水动力泥沙环境等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基于黄骅港航道十多年的现场观测资料和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对外航道泥沙运移形态、回淤机理和回淤泥沙来源等问题进行论述和探讨。提出了黄骅港航道回淤的3种泥沙来源,即近岸浅滩中转泥沙、航道两侧滩面泥沙、疏浚废弃泥沙,并分析了在回淤中所占的比例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9.
天津港国际邮轮码头工程泥沙数模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婷  孙连成  李铁良 《水道港口》2008,29(2):100-105
根据天津港整体发展规划,拟在东疆港区南端建设一个邮轮码头。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分析,利用MIKE21 Flow Model模块建立了天津港海域大模型和邮轮码头海域小模型,其中大模型为小模型提供水动力模型所需要的开边界条件。其模拟结果为泥沙数学模型提供了潮流动力条件。在对模型进行充分验证的基础上,计算了现状单航道和复式航道开通2种情况下邮轮码头港池内的流场和泥沙淤积情况。计算结果表明,该工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天津港深水港池泥沙淤积的分析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推天津港大量的实测资料和现港口条件下淤积规律,通过类比方法,首次提出深水港池、泊地和转头地淤积计算公式,并在计算方法和深水港区合理布局等方面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