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冰载荷下的船舶运动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极地航道的开辟以及极地海洋能源开发的需要,海冰与船体的相互作用以及极地船舶航行与作业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针对破冰过程的几个典型阶段,对冰载荷对船舶的作用力进行了分析与计算,并考察了破冰船在不同的海冰密集度、冰厚以及船舶不同航速情况下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曹晶  王刚 《船舶》2023,(1):61-71
通过梳理极地船舶国际公约、规范技术现状,分析中国船级社建立的极地航行船舶规范特点,并结合我国极地战略及发展需求,总结未来极地船舶规范的技术发展趋势。针对极地船舶破冰技术、防寒技术和航行及保障技术等重要关键技术问题,从船舶结构冰载荷技术、冰载荷作用下的结构强度计算、冰载荷激励下螺旋桨和轴系强度、极地船舶防寒设计与低温试验验证、极地操作能力评估和冰区操作船体监测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发展建议,为未来我国极地船舶规范体系的自主构建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两极冰融现象日益加剧.北极冰层的大面积融化促进了北极航线的开发,南极的冰雪美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乘船观光.本文针对极地航行的特殊性和挑战性,从极地安全航行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现行的极地水域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国际公约、IMO和IACS等国际性组织出台的一系列规则和要求,并分析了IMO强制性《极地水域船舶作业国际规则》对船舶及海上人命安全和极地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极地这方净土,可能再多的考虑都无法表达出航运业对其环保的珍视与船舶安全的关切。而之所以此次《极地规则》实施颇受关注,也许正弥补了业界对于极地"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初心。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未来越来越多的船舶将在极地水域航行。为了保护极地海洋环境以及在极地航行船舶及船上船员和旅客安全,在北冰洋和南极洲水域航行船舶须遵守的强制性规则——《极地规则》已于2017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这一极地水域航行安全和环境保护"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钟晨康 《中国船检》2014,(12):39-40
《极地规则》将2017年月1日生效,其适用于所有极地水域操作的客船和500总吨及以上的极地船,现有极地船实施极地规则留有一年宽限期。船舶只有持有极地规则要求的极地船舶证书才能进入极地水域操作。  相似文献   

6.
正极地区域发展的未来,从极地船舶发展现状及发展研判中可见一二。极地是世界各国未来发展必争的战略空间。当前,国际极地事务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北极地区进入了开发利用的准备期,南极地区围绕资源开发的竞争暗流涌动,冰区航行的极地船舶技术发展问题也成为了极地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本文通过对极地船舶发展现  相似文献   

7.
极地冰区船舶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极地冰区船舶发展的背景,对极地航道、资源开发等因素等进行论述,认为发展极地冰区船舶是未来船舶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研究了与极地航行船舶相关的规范、规则的发展情况,认为规范和规则对极地冰区船舶的运行安全和减少排放等要求日趋严格,各船级社对极地船舶的设计要求和验证方法逐渐统一。介绍了当今世界主要的破冰船船型及动力系统,并对极地冰区船舶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对目前世界上极地航行船舶的现状及需求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当前极地船舶技术发展的特点,指出我国发展极地船舶需关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在当前极地战略大背景下发展极地船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邵军  刘震  马维良 《船舶工程》2023,(4):113-116+123
极地环境会对船舶机电设备的外加载荷、材料属性、工作方式和维护保养等产生影响,从而对其设计、可靠性、使用和维护等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从建立极地特殊环境条件下船舶机电设备标准需求出发,对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进行现状分析和梳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极地船舶机电设备标准化发展建议,为我国极地船舶机电设备标准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0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对未知区域探索的需求,在极地水域活动的船舶越来越多,特别是极地夏季期间。船舶冰区操纵技术一直是业内探讨的主要问题,极地航行的主要风险、操纵方法和注意事项~([1-4])、破冰技术和方法~([5])等是南北极航行实践人员探讨的主要话题。随着通导技术和装备的发展,船舶极地航行风险大幅降低。如:气象预报手段增多和准确性的提高,使航行于极地水域的船舶能够有效规避大风浪航行的风险;卫星遥感技术能快速、实时、动态地获得  相似文献   

11.
介绍主要发达国家的北极政策和5类极地船舶技术发展现状,并对极地船舶国际公约、船级社规范、国际标准以及主要国家法规等进行分析,对我国极地船舶标准化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动态     
《中国海事》2015,(1):76
<正>上海海事局:与中国船级社共商极地航行船舶操作限制导则2014年12月25日,上海海事局船舶检验管理处会同中国船级社共商极地航行船舶操作限制导则的制定事宜。该导则是为MSC94届海安会通过的《极地规则》提供配套的指导性文件,旨在为极地航行船舶在保障船舶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提供临界状况时的船舶操作限制;同时也可以为拟航行于极地水域的船舶提供航线规划的参考。天津海事局:助力天津港复式航道正式启用2014年12月26日,天津港30万吨级航道和复式航道正式启用。该航道不仅可以满足30万吨级船舶和1.9  相似文献   

13.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两极冰融现象日益加剧。北极冰层的大面积融化促进了北极航线的开发:南极的冰雪美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乘船观光。然而,极地的恶劣气候和脆弱环境给极地水域近乎空白的船舶航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航海教育研究》2014,(4):77-77
正2014年11月21日,在伦敦总部举行的国际海事组织海事安全委员会第94届会议上,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具有强制性的《极地水域船舶航行国际准则》,即极地航行规则。评论称,这标志着国际社会在保护船舶以及船员在极地水域航行安全方面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据悉,来往极地水域的船舶安全和极地自然环境保护一直是国际海事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两极环境下航行的船舶也会面对很多特殊的危险和挑战。近年来,国际  相似文献   

15.
正[背景]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每10年极地的冰层就会减少3%。按照这样的速度,未来不久,这些冰层就将完全消失,通往极地的航路也将自然打通,雪藏资料显露,极地海域也将逐渐告别静寂。然而,极地气候的恶劣和环境的脆弱,对该地区近乎空白的船舶航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极地水域船舶航  相似文献   

16.
张俊杰 《中国船检》2013,(7):18-21,132
极地船舶建造市场正成为世界造船业的竞争新"高地"。北极航线破冰而出,极地船舶建造也随之升温。然而,在北极地区航行的船舶面临着许多极地地区特有的风险。由于低温,从甲板机械、应急设备到海水吸入口的许多船舶组件的效能降低。一旦结冰,船体、推进系统和附属设施都将被迫承载额外的负荷。因此,穿越北极航线的船舶与普通远洋船舶有着不小差异。那么,目前极地船舶的设计、建造领域呈现出怎样的格局?未来哪些船型将更适合在北极航  相似文献   

17.
根据《极地水域船舶航行安全规则》第4章分舱与稳性,对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2万t级极地多用途船进行极地破舱稳性的计算,探讨IMO RES.A.1024(26)决议及该极地规则对极地航行船破舱稳性计算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该极地规则将影响船舶的总体布置和装载工况。  相似文献   

18.
《世界海运》2017,(10):41-46
随着全球变暖和北极海冰快速减少,国际航运界正在积极开发北极航线。但同时,极地航行的环境、航道条件非常恶劣,船舶轮机管理者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挑战。通过分析极地航行的特点以及因此导致的极地船舶动力装置的特殊设计,归纳总结极地航行船舶动力装置的管理要点,以期为极地航行船舶的轮机管理提供参考,并最终实现船舶在极地水域的安全航行。  相似文献   

19.
殷汉军  刘城  王其峰 《船舶》2023,(1):161-174
极地船舶的开发是我国极地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部分,而船舶的动力心脏——推进系统的强度设计因极地冰区的多工况航行变得更为复杂。为保证船舶在极地航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该文介绍了DNV船级社关于极地船轴系强度的基本设计理念和相应的规范要求。关于冰载激励对推进系统设备的影响,DNV基于其经验推荐了1种考虑柴油机气缸激励和冰载激励相位角的数字解决方案。文中应用DNV开发的Nauticus Machinery软件对某PC4级别的冰区船舶轴系分别进行了时域和频域扭振计算,然后采用Palmgren-Miner线性累积疲劳方法进行了该轴系尺寸的合规性分析,并对时域分析结果和频域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针对极区船推进轴系的强度设计,文章提出了1种迭代方案来进行轴系的尺寸设计及优化。  相似文献   

20.
破冰性能是极地船舶总体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极地船舶破冰性能理论研究对极地船舶的船型开发具有重大意义。论文选用带有塑性应变失效准则的弹性断裂失效材料模型模拟平整冰层,采用LS-Dyna流固耦合方法模拟极地船舶在极地无限冰区中连续破冰航行的场景,分析3种不同船型船舶的破冰性能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平整冰区连续破冰航行过程中,极地船舶所受冰载荷具有高度非线性震荡特征,船首与冰层直接作用区域的应力呈环状分布。直立型首和球鼻型首极地船型主要使冰层发生挤压破坏,而破冰型首极地船型能够有效引导冰层发生下压弯曲破坏,并最大程度地限制冰层的挤压破坏,其破冰性能优于其余两船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