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盾构平衡始发与到达环节是盾构施工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其所面临的风险较大,需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基于此,本文结合某地铁盾构施工项目,从密闭始发与到达及水土中始发与到达两个方面探讨地铁隧道施工存在的风险,并提出具体解决措施,旨在为类似工程盾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双线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市政隧道施工为研究对象,在有效模拟盾构施工顶推力和脱环瞬间应力释放的基础上,考虑土体、既有结构、盾构机体、新建结构多体的相互作用,研究了单线和双线贯通对地层变形、既有隧道内力和变形、围护桩变位以及盾构隧道自身内力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盾构下穿时,既有矩形市政隧道水平向附加拉应力主要出现在隧道底板,竖向最大附加拉压应力出现在两管盾构隧道中心上方隧道边墙底部位置;在盾构隧道正常施工条件下既有隧道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盾构掘进对既有桩基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盾构施工对桥梁桩基的影响,基于ANSYS软件,建立了盾构近距离穿越既有桥梁桩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盾构施工会引起地层产生较为明显的位移,根据与隧道相对深度的不同,竖向位移可分为沉降与回弹;隧道周围土体有向隧道变形的趋势,使得桩体产生垂直于隧道的水平位移;开挖面支护压力对桩体平行于隧道方向的位移产生主导影响,施工中取稍大于静止土压力的支护压力是比较适合的。  相似文献   

4.
结合广州地铁14号线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实例,提出富水砂层土压平衡盾构隧道下穿密集建筑群加固方案,综合考虑方案实施可行性、技术难易程度、工期及造价等因素,优选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MJS桩隔离加固方案。实践表明,采用MJS桩隔离加固密集建筑群,有效降低了双线盾构隧道掘进过程中产生的地基沉降。  相似文献   

5.
通过某一具体工程实例,分析了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出洞阶段对临近房屋保护的控制措施,实践证明效果明显,对今后类似的施工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铁将是人们出行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市区进行盾构隧道掘进施工,不可避免的要穿越既有建筑物,如何在不影响现有建筑物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顺利的进行施工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控制地面变形沉降也将是控制建筑物变形的关键技术。文中结合北京地铁6号线二期工程盾构下穿某小区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重点研究地铁盾构隧道穿越某小区可能导致的各类风险源和可能引起的地面沉降,对盾构隧道穿越建筑物的风险和地面沉降变形控制技术进行分析,将地面变形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以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同时总结本次施工经验,希望对相同施工方法的盾构隧道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波 《中国水运》2014,(3):275-277
为保证在地铁施工过程中邻近既有桥梁的安全,在地铁施工前,应对桥梁桩基进行主动防护,在隧道与桩基间布设隔离桩。以南京城轨线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京沪高速铁路桥梁桩基的实际工程为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隧道盾构施工与隔离桩施工时对既有桥梁桩基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隔离桩主动防护技术,极大减少了盾构对桥梁桩基的扰动作用,保障了在地铁施工过程中桥梁结构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王昱蘅 《中国水运》2006,3(2):94-95
某隧道盾构井基坑深21.3m,该场地地下水位较高,周围有高层建筑及保护建筑,基坑开挖降水过程中对相邻建筑物的保护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基坑开挖过程中降水设计及施工方法,提出了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9.
盾构工作井的尺寸应满足盾构机设备和安装的空间要求,对于需满足多台盾构下井拼装的情况,工作井的尺寸需考虑不同盾构机的尺寸及其交叉施工的影响。文中结合实际工程,分析多台盾构始发的结构尺寸要求,在满足结构尺寸要求的条件下对结构设计进行研究,通过工程验证,所提出的设计方法完全能满足结构功能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以某城际轨道交通盾构隧道工程为背景,建立了盾构隧道近邻建筑物桩基的二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盾构近邻穿越建筑物桩基时桩基与盾构隧道结构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建筑物桩基的存在对盾构隧道的受力有不利影响,而桩体的存在对盾构引起的变形有隔离作用。通过隔离桩的设置可以达到降低建筑物沉降与倾斜的作用,并对隔离桩桩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井点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法在某码头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工程地质特点,从处理效果、工期、价格等因素出发,选择合理的加固方法是软基处理取得成功的关键。某码头工程的场区软土具有厚度不大、埋深不深且夹薄砂层等特点,采用井点降承联合低能量强夯法进行加固处理,并结合相关监测进行分析。工程实际的成功运用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体物理力学性能、提高地基承载力,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且施工工期合理。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软基处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强夯法加固复杂地基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锦雄 《水运工程》2005,(9):106-109
结合蛇口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强夯试验区现场试验成果,分析在夯击过程中周围土体的变形特征、以及超孔隙水压力随距离、深度、时间的变化关系,并对试验区加固效果进行分析,修正设计施工参数,指导大面积的强夯施工。  相似文献   

13.
对目前施工期边坡稳定分析中通常采用的抗剪强度进行分析,施工期的地基土强度除应考虑施工过程的填土对地基的固结作用外,还应考虑施工期间地基土在自重条件下的固结作用,并建议采用分别考虑填土重力和地基土自重力的固结度所计算的强度。另外,采用垂直附加应力计算强度时,不符合稳定性分析的应力状态应是极限应力状态的极限状态设计原则,采用土条重力计算强度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天津港陆域真空预压施工过程中对地表沉降、分层沉降、孔隙水压力等进行监测。采用双曲线法推算固结度,提供卸载依据;分析原海底以下土层沉降量,得到原海底以下土层沉降量占总沉降量的31.9%;由孔隙水压力消散规律了解软基的加固机理;真空预压前后进行钻探取土室内土工试验及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分析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及十字板强度的变化情况,对地基处理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徐大闩 《水运工程》2020,(8):183-188
动力固结法应用于软基加固工程的关键是要确定科学合理的设计与施工参数。开展动力固结法在高地下水位工况下的现场试验研究,进行大量的现场观测与试验检测,根据试验结果深入分析两种动力组合下的软基加固效果。研究表明,动力固结法适用于依托工程,且在该工程地质条件下,4 000 kJ夯击能的有效加固深度可达10 m左右,多一遍点夯更有利于提高地基浅层的土体强度,经处理后码头堆场可满足工后沉降小于300 mm、承载力达到200 k Pa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陈富 《水运工程》2020,(8):172-177
真空预压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软土地基处理工艺。针对增压法真空预压、加热法真空预压两种新工艺,结合现场试验及工程实例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增压法真空预压在地基内充入高压气体不能改变土体的饱和状态,同时高压气体会降低真空预压的真空度并可能阻碍真空度沿塑料排水板向深层传递;增压法真空预压的加固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在实际工程施工前应做好试施工验证其加固效果;加热法真空预压法通过升高土体温度提高渗透系数、缩短固结时间,同时增大固结沉降量,尤其适用于低渗透性的软黏土或淤泥;针对加热法真空预压现场应用难题提出了新型加热型塑料排水板和闷晒式太阳能加热循环水等改进方法,分别较好地解决了加热塑料排水板的制作加工、加热成本高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真空预压法加固地基效果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影响真空预压地基加固效果的几个关键因素的分析,认为改进真空预压射流泵、提高加固区四周的密封性、膜上加载、在一定范围内减少塑料排水板间距是有效提高地基固结度、缩短工期、节约工程成本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王吉明  龚永康 《水运工程》2014,(10):178-183
某原料场工程采用强夯法对饱和粉土进行地基处理。针对该工程设计和施工中遇到的强夯参数和地基处理效果等问题进行试验研究,对该工程区域运用不同的强夯参数,通过加固过程中的夯坑沉降量、地面隆起量和孔隙水压力监测,以及加固后土层的静力触探、地基承载力等现场试验,对不同强夯参数下的加固效果进行比对,得出适用于该工程粉土地基的强夯参数。  相似文献   

19.
舒志明  聂坤超  王航 《水运工程》2020,(S1):159-163
针对孟加拉Mirsarai护岸工程的沿海软土地基,采用排水板软基固结沉降法进行处理,对塑料排水板材料特性、堆载方案、施工质量控制要点、施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基于排水板打设后堆载过程及满荷后沉降量随时间变化的监测数据,利用双曲线、Asaoka、指数函数法等固结沉降模型进行拟合,预测地基沉降趋势,得出最终沉降量。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拟合度均较高,预测出3个里程的最终沉降量分别为161.04、381.68、369.80 mm。  相似文献   

20.
刘涛 《港工技术》2009,46(2):51-52
强夯法具有地基加固效果显著、设备简单、施工方便、适用范围广、经济易行及节省材料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及杂填土等地基的加固处理。结合工程实例,阐述强夯法在码头主体结构完成后的前沿区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