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改善河段航道和船舶航行条件,分析口岸直水道三益桥段河床演变及历年来航道航标维护情况,提出现有航标布设存在设标间距过大、部分航标被打频繁、航道与锚地距离过近、锚地右侧水域未充分利用等问题,根据河道航行条件和船舶航行习惯,提出航标布设优化方案。该方案与现行航道维护尺度相适应,对保障航道安全畅通、提高船舶航行效率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
航标是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的重要标志,为了适应沿海运输迅猛发展的需要,需推广应用航标新技术,提高航标可靠性和效能。以我国某沿海水域航道设计项目为例,初步探讨航标同步闪、加密、等距离设标技术在沿海船舶航行安全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在优良的港口、水域、航道配布合理、完善、科学的航标系统,才能为进出港口船舶提供优质的航行服务。在航标配布中,应当考虑五个方面:一是航标配布设计,不仅要“纸上谈兵”,更应注重实地考察;二是浮标的回旋半径不宜太大;三是航标位置与航道底边线距离合适;四是障碍物标示,采用“就地”或“就近”原则;五是转向点和航道交汇处标志有区别。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善、合理、科学的助航系统,减少船舶安全航行事故,降低航标被撞的几率和航标管理成本。  相似文献   

4.
航标是助行标志的简称,指标示航道方向、界限与碍航物的标志,是帮助引导船舶航行、定位和标示碍航物与表示警告的人工标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航标条例》、《沿海航标管理办法》、《海区航标设置管理办法》及其它有关规定和标准航标配布应根据海区通航水域的水文气象条件、设标水(陆)域地形条件和航道情况等自然条件,航行于该水域的船舶和设施、货物、事故信息和航行规则等交通状况,以及航标配布现状,确定这些水域的航行风险程度和航标需求。本文以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太子湾片区综合开发项目邮轮母港工程为例,探讨航道调整对航标配布的影响,从而进行的航标设置调整。  相似文献   

5.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桥区航道布置及航标设计方案,采用水上引导标志和桥梁助航标志、视觉航标和无线电航标相结合的方式,建设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在港珠澳大桥水域建立综合立体的助航网络系统,提供全天候导助航服务,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和大桥安全.  相似文献   

6.
随着长江上游水运业的迅速发展,航道维护及管理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为改善河段航道和船舶航行条件,分析母猪碛控制河段船舶河床演变及航道航标维护情况,结合船舶航行特点,提出航标布设优化方案。该方案与现行航道维护尺度相适应,对保障航道安全畅通、提高船舶航行效率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7.
桥梁布设在通航水域的桥墩以及通航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船舶的航行,划定桥区水域对指导船舶安全航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当前桥区水域法规中船舶航行限制,分析划定桥区水域的影响因素;以桥梁涉水桥墩对航道内在航船舶的影响为依据,基于船舶领域理论设计了桥区水域宽度和纵向长度计算方法,可依据桥梁特点及航道水域特征对桥区水域进行划定,实现桥区水域划定的一桥一策;利用该方法对长江某大桥的桥区水域进行划定。结果表明,与传统桥区水域划定方法相比,该划定方法能够在保障船舶桥区航行安全的基础上,减少对航道内正常航行船舶的约束,同时可避免岸线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8.
为各类船舶标示安全、经济、便捷航行的航道而进行的航标配布,对船舶的安全航行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位于开敞海域,属人工开挖航道,本文介绍了该航道航标配布的要点,并根据该水域船舶助航的实际需求,提出航标配布的优化建议,供航标建设和管理部门作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给我国未来跨海通道建设后的航标管理提供借鉴,考察美国、欧洲的跨海大桥水域航标布设情况,考察发现:国外对桥区水域的船舶定线制设置比较谨慎,但设置的船舶定线制水域基本覆盖整个桥区水域;航标配置总量较少,多布设在航道转向水域或暗礁水域,航路间距也较大,未出现在桥梁轴线两侧密集布设航标的情形。加强航标布设,协助船舶尽快适应改变后的通航规则,提高桥区水域通航安全管理水平,是跨海大桥建设后的通常做法。  相似文献   

10.
桥区助航标志设置影响船舶航行安全和桥梁安全。介绍内河桥区水域航标设置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航标配置影响航行安全的因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包括法律、管理、信息化手段、新材料的使用及航标规范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参照雾计算的基本原理,通过对传统航标进行技术改造,应用物联网、雾计算技术,能够使其成为提供新型服务的海上通信基础设施之一。基于雾计算的航道流场实时态势感知,通过雾计算接入网(Fog Radio Access Networks,F-RAN),整合新型航标、物联网设备、附近水域的航行船舶等集群节点的可用计算资源,对分布式传感器的大量数据进行实时计算,生成航道附近水域流场的通用态势图,特别是可能出现流切变、横流较大等重要航段的流场数据,实时发布给附近水域航行的船舶,以提前做好预判并采取适当的操纵应对措施,保障航道内的航行安全,提高船舶航行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12.
为避免城市光污染对航标发挥夜间指示航道和引导船舶航行作用的影响,通过分析光污染水域航标的实际需求,采用嵌入式控制和无线通信技术,设计并实现一种面向光污染的智能航标增强系统。智能航标增强系统分为系统终端和云管理平台2部分,可根据航标所在水域的光污染情况,分级调节和控制系统的增强照明灯光强度,以增强通航水域航标的显色显形能力。结果表明:智能航标增强系统的应用,能有效提高船舶驾驶员对航标的视觉识别能力和船舶在光污染影响水域的航行安全;航标管理部门亦能通过智能航标增强系统提高航标监管能力。  相似文献   

13.
惠州港水域设置有大量的导助航设施用于保障海上安全。通过梳理惠州港水域现有导助航设施现状,分析该水域导助航设施存在的问题,包括国际集装箱码头连接水域助航标志缺失、东马港区东联作业区助航标志影响船舶操纵、双蓬舵灯浮辨识效果较差、东联航道导标效果不佳、大亚湾湾口导助航设施较少和部分灯浮标链长不合适等,从船舶引航和船舶操纵安全角度提出改进建议,旨在为管理部门完善导助航设施、提高航标效能提供参考,确保该水域船舶安全航行。  相似文献   

14.
正4月13至14日,长江南京航道处成功为南京长江五桥施工期工程建设布设新航道,将施工水域附近航道调整为上下行双向航道和小型船舶上行单向航道,增加、调整航道标志设置共计15座次,为南京长江五桥工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安全保障。此次航道布设的工作量大、工作环境复杂、工作要求精度高。4月13至14日,该处领导班子及技术人员分赴工作船舶全程靠前指挥,三艘航标船舶分别连续工作近20小时,新设Φ3050浮  相似文献   

15.
中型航标作业船舶航行水域不同于一般船舶,它往往需要在通航环境复杂的航道、礁石区、浅水区、码头附近和渔业作业区中执行航标巡检和吊换作业,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安全事故。如何认识潜在的危险,做到心中有数,保证航行和作业安全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6.
航标是保障水上交通安全的最基本设施,航标的效能直接影响着船舶航行的安全,对航标效能进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航标效能涉及水文气象条件、航道情况、船舶交通情况等众多因素,并且,随着港口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航道的不断拓展及船舶流量的不断增大等动态的因素,使得航标效能的评价显得更加困难。采用物元分析评价模型,构建已设航标和拟设航标效能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整个水域的航标效能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蒋玮  楼启明 《港工技术》2021,58(1):35-38
岛礁海域地形复杂,常有山体遮挡,且狭口较多,航道转弯角通常较大,多条航道存在交汇,对船舶的航行非常不利。因此需要在岛礁海域设置符合当地水文和地质条件的助航标志,确保船舶航行安全。本文通过多个航标工程案例分析,提出岛礁海域航标工程的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为类似航标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峰  曾乐  刘斌  蔡昊  施勤  林治家  郝江凌 《水运工程》2023,(11):173-179
为了进一步改善长江下游重点航段的航标布设方案和航路航法,完善通航环境,探索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辅助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虚拟航标布设优化的方法,并以密集港区临港侧航道、深水复合航道和主航道到港口“最后一公里”航道为例进行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电子航道图,针对船舶交通流的船舶轨迹回放、碰撞危险度分析、船舶轨迹线分析、航道门线分析和船舶航标间距分析等方法能够以可视化的手段有效地找到航标布设方案的薄弱位置,为AIS虚拟航标的增设优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提高吃水检测设施(双浮)的工作效率,明确航路,保障船舶通航安全,开展吃水检测设施航道航标配布方案研究。从吃水检测设施(双浮)水域航道特点及试运行期航标配布情况出发,考虑设标间距、航标视距等参数的设计标准,结合过闸安检流程,开创性提出参照桥区航标配布,研究得到三峡通航船舶吃水检测设施(双浮)航标配布方案,布设侧面浮标2座和左右通航标1座,为通过吃水检测设施的船舶起助航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介绍三峡库区航道的情况,对川江及三峡库区航行船舶的类型及航道条件进行了分析,得出:三峡库区实施定线制是可行的。对航道维护尺度进行了计算校核,目前航道维护尺度标准基本满足现有在川江航行船舶尺度要求。同时介绍了在三峡库区实施定线制航路改革后,由于部分航段未实施炸礁整治,目前汛期不能实现左右分边航行的原因,探讨了航标实行双侧连续配布后,航标等其他航道维护设施布设应注意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