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梅  潘放  汪颖异  杜亮 《船舶》2022,33(1):1-18
回顾了2021年世界经济、航运和造船市场,并对2022年船舶市场进行展望。2021年,伴随着疫情的发展,主要经济体推出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助推了经济复苏,全球经济整体呈现反弹,国际海运贸易量也出现增长。航运各细分市场因供需情况不同而表现各异,散货市场强劲复苏,集运市场需求旺盛,海工市场表现良好,油运市场低迷。2021年国际新造船市场活跃,新船订单相比2020年增加超过80%,集装箱船和液化天然气船新订单量表现优异。展望2022年,高涨的基础建设需求和有限的船队运力将继续支撑散货船市场,全球石油供应的增加和需求提升使油运市场前景向好,集装箱船的订单量和交付量将继续保持高位,液化气运输船海运市场将继续保持高位周期性波动上涨,不同区域表现分化,海上油气生产持续复苏,绿色智能依旧是航运市场的两大热点。  相似文献   

2.
秦琦  祁斌  沈苏雯  刘方琦  姜慧 《船舶》2018,29(1):1-18
回顾了2017年世界经济、航运、造船市场,并对2018年进行了展望.2017年世界经济复苏超出预期,航运市场整体呈现复苏态势,新船订单吨位量增速超过100%;2018年世界经济延续回暖,航运市场差异性复苏将继续,世界新造船市场呈现弱复苏态势,环保船型和智能船舶将是未来大趋势.  相似文献   

3.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或内生动力不足直接对政治、军事、民生、金融等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并对本已十分低迷的航运市场形成新的压力与冲击,直接把2012年国际航运业拖入了历史罕见的冰点.受此影响,2012年国际船舶市场新船成交量和价格仍旧延续上年跌势,但需求结构变化仍为行情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气象.从发展态势来看,2012年航运市场运力供求恶化势头有望得到遏制,新造船市场也会出现阶段性反弹,但是,"滞后性"特点将令船舶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变得更为糟糕.  相似文献   

4.
中国造船业的火爆,源于全球造船市场的兴旺。2003年起,航运币场开始复苏,出现运力供不应求、运价大幅上涨的情况,全球各大船公司也开始大量订造船只。受此行情影响,世界造船市场在2002年底走出低谷,并迅速复苏,2003年至2005年出现了多年难得一遇的火爆行情,其造船产量、新船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创历史新高。在行业全面复苏背景下。我国造船工业也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5.
对2014年世界经济、航运、造船市场进行回顾,并对2015年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2014年,世界经济总体属于不均衡复苏;航运市场总体表现低于预期,油运市场相对较好,商船队保有量增速持续放缓;新造船市场订单量过亿吨,液货船订单增多,新造船价格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走势。预计2015年世界经济将继续呈现不均衡复苏态势,2014年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将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航运市场方面,预计集装箱运输市场和油运市场贸易运输需求增速超过运力增速,干散货运输市场继续供大于求;预测2015年油船订单将继续复苏,集装箱船和散货船市场维持2014年的景气度,海工市场看淡。  相似文献   

6.
2022年,受新冠疫情、地缘政治等影响,世界经济遭受冲击复苏乏力,航运造船市场受到波及,世界造船业三大指标总体呈现“一升两降”态势。在排放标准日趋严格、传统动力船舶燃料替代的大背景下,大型船舶企业需要更为合理的经营策略来应对新形势下的激烈竞争。从短期发展看,造船业正在迎来上行周期,随着全球疫情态势的好转和航运市场的逐步复苏,船舶运输的需求越来越大,清洁能源替代和船舶智能化发展依然是值得关注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2021年上半年,全球集装箱船航运市场持续繁荣,新造船市场十分活跃,主要集装箱船船东盈利大幅增长,中国船企新船接单占比超过五成,塞斯班、长荣海运等船东积极投放新船订单。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全球集装箱船造船市场火爆行情仍将延续,但长期风险也在悄然集聚。  相似文献   

8.
预计2015-2016年期间全球航运市场运力新增供给和新增需求基本相当,当前过剩运力局面不会得到有效改善。国际船舶市场经历2013年成交量高位反弹和新造船价格企稳回升之后,2014年行情再度出现下滑。当前,国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航运市场持续低迷,预计2015年造船市场仍将延续上一年下行态势,成交量可能进一步萎缩,新船价格下降压力也将进一步增大,总体形势难言乐观。2014年国际船舶市场发展总体情况  相似文献   

9.
沈苏雯  祁斌 《船舶》2019,30(1):1-16
回顾了2018年世界经济、航运、造船市场,并对2019年进行展望。2018年世界经济平稳复苏,航运市场整体趋势向好,新船订单吨位量小幅上升;2019年世界经济风险偏于下行,航运市场将在压力中前行,各细分市场"几家欢喜几家愁",世界新造船市场呈现弱复苏态势,绿色和智能是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0.
李升江 《中国船检》2011,(1):54-55,99
新造船市场在经过了2010年放量成交后,2009年低迷之中积累下的有效需求得到了进一步释放。那么,随着未来几年航运市场面临更大的供给压力,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和融资形势仍未得到明显改观等情况,2011年的新造船市场是否还能延续上一年的出色表现?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新造船市场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上半年世界造船市场,在延续2003年和2004年呈现的空前兴旺态势,新船订造十分活跃,下半年则随着航运市场出现疲软迹象,船东对订购新船表现出观望态度,放缓了订购新船的速度,造船市场从高峰回落。从2005年7月份起新船成交量大幅下降,比2004年同期下降了30%。与此同时,新船成交价也出现下跌,平均跌幅近1O%,克拉克森船价指数从6月初的169点历史最高水平逐渐下跌至160点上下。因此,许多专业研究机构纷纷预测:2006年造船市场面对航运景气度下降、美元走强、利率升高、油价居高不下等诸多市场不利因素,2006年的造船市场会继续调整。然而事实上,今年以来国际造船.市场的实际表现却令人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新造船市场延续了2006年船市行情,表现活跃,船价显示出向上的趋势。从一季度来看,新造船市场散货船表现突出,替代油船成为明星船型。  相似文献   

13.
国际船舶市场经历2013年成交量高位反弹和新造船价格企稳回升之后,2014年行情再度出现下滑.当前,国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航运市场持续低迷,预计2015年造船市场仍将延续上一年下行态势,成交量可能进一步萎缩,新船价格下降压力也将进一步增大,总体形势难言乐观.  相似文献   

14.
国交量高位反弹和新造船价格企稳回升之后,2014年行情再度出现下滑。当前,国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航运市场持续低迷,预计2015年造船市场仍将延续上一年下行态势,成交量可能进一步萎缩,新船价格下降压力也将进一步增大,总体形势难言乐观。2014年船舶市场总体情况从新船订单成交走势看,2014年国际船舶市场高开低走,下滑态势十分明显。据统计,2014年全球共成交新船1688艘、10620.6万载  相似文献   

15.
201甚6年国际船舶市场危机程度进一步加深,至演变成几十年不遇的极端行情,成交量创20年来最低水平。尽管目前航运市场呈现出一定触底迹象,但市场复苏并传导至新造船市场尚需时日,预计2017年国际船舶市场环境仍将十分恶劣,“保生存”已经成为全球主要造船企业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6.
航运市场现象与本质的偏离所带来的错觉往往也会影响到人们对新造船市场走势的正确判断。我们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就轻率得出某些结论,一定要透过现象把握行情本质。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于全球航运市场而言,2023年仍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而各板块表现也并不一致。2022年新冠疫情、俄乌冲突、能源危机、通货膨胀等多重因素扰动,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经济活动普遍放缓,航运市场“高需求、高运价”阶段终结,行情震荡走弱。2023年,高通胀、地缘政治等风险持续,全球经济衰退预期进一步加大,而随着中国疫情管控全面优化,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  相似文献   

18.
引言2005年上半年世界造船市场,在延续2003年和2004年呈现的空前兴旺态势,新船订造十分活跃,下半年则随着航运市场出现疲软迹象,船东对订购新船表现出观望态度,放缓了订购新船的速度,造船市场从高峰回落。从2005年7月份起新船成交量大幅下降,比2004年同期下降了30%。与此同时,新船成交价也出现下跌,平均跌幅近10%,克拉克森船价指数从6月初的169点历史最高水平逐渐下跌至160点上下。因此,许多专业研究机构纷纷预测:2006年造船市场面对航运景气度下降、美元走强、利率升高、油价居高不下等诸多市场不利因素,2006年的造船市场会继续调整。然而…  相似文献   

19.
《船艇》2007,(8B):6-8
2007年,新造船市场延续了2006年船市行情,表现活跃,船价显示出向上的趋势。从一季度来看,新造船市场散货船表现突出,替代油船成为明星船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世界海运》2018,(4):9-16
2017年全球造船市场企稳回升。年内主力船型新船价格开始回升,新船订单量大幅增长。船东订单主要集中在希腊、中国和韩国等主要航运大国,船型以大型散货船和大型油船为主。全球造船市场延续中日韩三国错位竞争格局,韩国市场份额提升明显。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2018年全球造船市场整体需求或将延续回升态势,中日韩三国接单竞争将更加激烈,智能船舶、智能制造等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步伐加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