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17篇
综合类   3篇
水路运输   2篇
铁路运输   1篇
  202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根据发动机的万有特性曲线和变矩器的无因次特性及泵轮转矩曲线。得出了联合装置的输入和输出特性,对输出特性中的燃油消耗率进行二元曲面拟合,就可计算出整车的百公里燃油消耗量,提供了一种计算液力变矩器工作时燃油消耗量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车架有限元分析技术发展综述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通过对车架的静态、动态和结构优化三方面的分析,详细阐述了有限元分析技术在汽车车架上的运用及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3.
关于在用车的工况法尾气排放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勇  胡于进  李成刚 《北京汽车》2004,(1):14-17,44
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对在用车实行严格的I/M制度以正确找出其中的高排放车辆并采取相关措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此先介绍了目前率先在北京市采用的稳态加载工况式尾气检测设备,它是代替被淘汰的怠速法尾气测试仪来作为在用车的尾气检测设备的。然后详细介绍了新一代的基于排放污染物质量测量的瞬态工况检测设备及其关键组成部分VMAS。  相似文献   
14.
制动系动态特性研究及仿真计算模型的辨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台架试验为基础,讨论了气液混合型制动系的动态特性,分析了其执行机构制动液压力建立随制动初始状态变化这一重要特征。根据系统辨识理论和制动系工作原理,建立了车辆制动系的仿真计算模型。试验数据与模型计算结果的分析对比表明,系统辨识是分析制动系动态特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船舶能否正确安装和使用信号设备直接关系到船舶在航行、停泊或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本文分析了内河船舶信号设备的安装、使用的要求,并结合工作实际对该类设备检查提出技术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多轴转向载货车转向系基于最小半径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五轴汽车(10×8)二自由度模型,研究了多轴转向系统中各轮偏转角之间的关系对转向半径和稳态响应的影响,得出了五轴汽车转向半径的一般表达式,并对某型多轴车进行了基于最小转向半径的转角比例关系的优化.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CRH2型动车组国产化制动控制单元(BCU)与车辆信息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网关,提出了网关硬件系统的实现方案,并给出其主程序以及各个子程序的设计思路,实现了BCU与车辆信息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并通过将国产化BCU在CRH2型动车组BCU试验台试验,对设计网关功能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8.
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年最热月、最冷月极端气温均较为明显,公路产生温缩、干缩开裂病害难以避免,造成路面结构强度下降。基于此,提出沙漠公路倒装式沥青路面结构试验段方案,利用粒料类柔性基层防止或延缓沥青路面反射裂缝。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中路面结构验算方法,采用HPDS计算软件,分析研究倒装式沥青路面级配碎石层厚度、模量对路面结构力学性能影响以及路面结构的疲劳衰减性能。结果显示:级配碎石层过厚,容易造成沥青层的弯拉疲劳开裂,且路表弯沉值小幅减小,而厚度过小,不宜压实,容易产生离析,应以15~18 cm为宜;级配碎石层回弹模量越大,半刚性层疲劳开裂和沥青混合料层疲劳开裂对应的累计当量轴次以及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均增大,半刚性层层底拉应力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9.
基于柔性模型的多轴汽车平顺性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弹性梁弯曲振动理论和模态分析法建立了多轴汽车平顺性分析的柔性模型。按照汽车行驶平顺性评价方法,运用建立的柔性模型,分析了车速、路面等级、悬挂质量的分布、车架刚度以及悬架系统的刚度和阻尼对多轴汽车平顺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悬挂质量的弯曲振动是影响多轴汽车行驶平顺性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常用的刚体模型不能准确地描述多轴汽车的平顺性,不适合用于多轴汽车平顺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An object model-based software architecture for service robot system is presented,which addresses both software engineering issues such as reuse,extensibility,and management of complexity as well as system engineering issues like scalability,reactivity,and robustness.A novel approach to the service robot system architecture is discussed.Cognitive psychology is considered in designing the software system,i.e.,a human‘s way of vision and planning is applied.The planner can incorporate the user‘s request into its task selection mechanism and generate plans biased toward picking the most reliable task execution in a given situation,and the planner can alter task selection based on changes that occur in dynamic and uncertain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