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25篇
综合类   22篇
水路运输   17篇
铁路运输   12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按照公路路基填筑要求,对低液限粉土进行试验设计,通过分别控制压实度和初始含水量,对低液限粉土进行室内竖管毛细水上升高度试验,定性地分析了毛细水上升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低液限粉性土毛细水上升高度随初始含水量及其压实度变化的特性,提出毛细水上升随时间分为3个阶段。当初始含水量大于9%时毛细水上升高度随初始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在最佳含水量状态下随压实度的增加毛细水上升高度呈二次抛物线分布,强调了低液限粉性土作为路基填料时压实度应控制在90%以上,尽可能增加压实含水量,一般宜大于最佳含水量。  相似文献   
12.
根据T形梁桥新增体外预应力工程施工特点,阐述了体外预应力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平台设计、施工组织管理、施工工艺和主要质量控制点等内容,并针对工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根据T形梁桥新增体外预应力工程施工特点,阐述了体外预应力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平台设计、施工组织管理、施工工艺和主要质量控制点等内容,并针对工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高模量沥青研究与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高模量沥青研究过程和原材料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3种高模量沥青性能试验,同时进行高模量沥青混合料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高模量沥青的针入度为20~50(0.1 mm),软化点≥60℃,脆点≤-10℃,135℃动力粘度<3 Pa.s,PG等级为PG76-22;高模量沥青混合料高温抗车辙性能、动态模量、抗水损害性能、经济性能均强于SBS改性沥青和辽河AH-90#基质沥青混合料,证明了在路面中面层应用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是解决高温状态下路面产生车辙病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热分析技术,对4种配比的复合垃圾衍生燃料(C-RDF)的燃烧特性进行研究,考察了其着火特性及燃尽特性,并以前人提出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对C-RDF进行评价.结果表明:C-RDF的着火温度与燃尽温度与所采用的煤种有关;C-RDF着火温度随着垃圾含量的增加而降低;C-RDF中垃圾比例的变化对其燃尽温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针对整车制动性能完成对车载制动检测系统的集成,实时检测、采集、分析各传感器输入的制动踏板力、制动减速度、管路压力等制动性能参数,分别完成常规制动试验、制动失效试验、静态及动态制动踏板感觉试验,并完成对4类工况的制动性能分析对比;对受损车辆制动性能的司法鉴定进行考核评价,并完成制动性能测试在受损车辆司法鉴定中的适应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了预防车辙病害的出现,本辽辽高速公路中面层使用了高模量沥青混凝土技术.介绍了掺加路宝牌高模量外掺剂的中面层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配比复合垃圾衍生燃料做实验试烧,并对燃烧产生的NOx、SO2等燃烧排放污染物进行了监测.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X)结合联用技术观察了生物质垃圾与煤混合压制燃料的燃烧颗粒的微观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生物质比例的加大,发现飞灰颗粒有细化的现象.CI元素的排放主要出现在燃烧初期.钾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氯化钾.飞灰颗粒的所有能谱分析中并没有检测到重金属元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实际出行中存在一些不宜量化的因素(如换乘站在线网中的位置等)。这些因素难以量化折算为城市轨道交通多路径概率选择模型中的出行路径阻抗,需要研究这些因素对乘客路径选择的影响。[方法]根据换乘站在城市轨道交通路径中的位置将换乘站划分为居路径前段、居路径中间、居路径后段三类。基于手机信令获取得到的上海轨道交通线网乘客出行数据,选取其中的典型OD(起讫点)对及符合研究要求的换乘站,将多路径概率选择模型计算得到的选择比例与路径实际选择比例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不同换乘站类型对乘客换乘路径选择的影响规律。[结果及结论]与居路径中间换乘站相比,乘客更趋于选择在居路径前段、居路径后段的换乘站进行换乘,其路径实际选择比例较模型计算选择比例约高10%。构建多路径概率选择模型时,不能简单地将换乘因素量化折算为阻抗,应对各换乘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0.
高明 《北方交通》2014,(4):74-78
为了研究SMA-13改性沥青混合料承受动态荷载后的内部损伤规律,对SMA-13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动态蠕变试验,并在试样完好时、达到蠕变点时、进入快速破坏阶段时进行了CT扫描,最后将达到破坏阶段的试件用锯石机切割,对切割面进行光学扫描,通过对两种扫描图像的分析,发现SMA-13改性沥青混合料在动态蠕变试验过程中,内部损伤多发生在较大骨料与胶砂的界面处,胶砂本身没有损伤产生,内部损伤出现的位置、分布区域和演化均具有局部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