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6篇
公路运输   27篇
综合类   30篇
水路运输   30篇
铁路运输   16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应用杂交变分原理及参数平面映射的方法构造了一个杂交奇性三角元的模式。由于应用了杂交模型,因此在单元构造上比协调模型更容易满足裂纹尖端应力场的奇异性质,文中对有对称边裂纹的拉伸平板进行了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结果表明,此方法具有单元剖分灵活,程序实现方便,以及收敛性好的计算精确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22.
梳理现阶段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工作在技术和实践方面的发展现状,从法制、体制机制方面分析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题成因提出合理化建议。针对轨道交通接驳工作在法制、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总结问题成因是当前轨道交通接驳工作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在法制、体制机制方面需健全完善。基于此,从规划、建设、运营3个层面,提出有助于轨道交通接驳工作有序推进的管理建议及实施保障建议,为各城市轨道交通接驳设施的顺利实施提供指导及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3.
研究目的:介绍岩石损伤强度理论及工程应用尚存在的问题.探索研究成果在当前隧道设计施工中应用的可能性.对隧道"承载拱"形成机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索提高围岩承载能力的途径.研究结论:(1) 岩石损伤强度理论的研究成果与方法对隧道设计与施工具有指导意义,可在理念层面加以应用;(2) 改善应力状态有助于提高围岩的承载能力;(3) 围岩的承载能力是时间的函数,可以通过施工措施加以控制;(4) 在地壳浅层,隧道设计荷载取决于应力状态和洞周围岩整体破坏的范围;(5) 应重视施工措施对围岩承载能力的负面影响,施工过程必然在围岩中产生正、反2种作用,施工要做的是将正向作用发挥到极至;(6) 尝试在宏观层面开展能量耗散与释放机制及相应超前探测技术研究,对加快隧道设计施工基础理论的科学化进程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4.
通过对水泥粉煤灰稳定煤矸石、水泥稳定煤矸石、二灰稳定煤矸石的物理-力学性能研究和试验路的铺筑,得出在缺乏硬质石料而煤矸石储量丰富的地区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煤矸石作农村公路的路面基层材料是可行的、经济的,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5.
彭辉  李元海  干昆蓉  杨毅 《隧道建设》2008,28(2):165-169
为实现大瑶山隧道地表及地层的三维可视化,重点研究了工程中常用的AutoCAD格式的原始图形文件到地质建模软件所需的高效格式转换方法;以地表等高线和隧道地质剖面原始AutoCAD格式数据为基础,利用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了武广客运专线大瑶山隧道三维地表、地层和隧道模型。为今后隧道三维地层可视化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26.
作者研究提出了用光栅,判向电路,同步计数器和D/A转换器来构成一种新型光栅电压控制器,由于它没有磨损问题,工作稳定可靠,所以特别适用于精度要求高,需要能长期稳定工作和控制电压需要频繁调节的场合。可用在电气化机车的调速和各种重要的铁路控制和通讯系统中。  相似文献   
27.
28.
29.
30.
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铁路客运站旅客引导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以车票作为基本媒介,将车票的功能纵向深化;以车票的条码作为桥梁,结合信息技术为旅客提供准确、实时的出行信息服务和引导服务——基于车票识别的铁路客运站旅客引导系统。系统充分挖掘车票功能,结合旅客运输组织方法,运用地理信息、数据库等技术,集成了车票识别、路线引导、服务信息发布等功能。系统使旅客到达车站后,只需在系统终端刷车票即可获取快速寻找售票厅、进站候车、寻找相关服务场所、检票上车、出站离开等相关引导服务;系统运用车站布局电子地图,实现旅客出行服务信息和车站引导信息与车站电子地图的有效结合,使旅客能直观地获取引导信息。系统采用简洁化的操作界面,提供符合旅客心理的人机交互设计,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