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57篇
综合类   32篇
铁路运输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结合佛山市一环城际快速干线沥青路面工程,设计了5因素5水平的正交试验方案,对SBS改性沥青混合料AC-13C进行了配合比优化研究,通过马歇尔试验结合极差法分析了主要筛孔通过率和油石比对稳定度、流值、空隙率、矿料间隙率和沥青饱和度等5个主要技术指标的影响程度,从而依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技术要求,提出了SBS改性沥青混合料AC-13C的级配和油石比的优化范围.结果表明,优化配合比具有优良的路用性能,可应用于南方湿热地区重交通道路.  相似文献   
12.
考虑降雨入渗条件下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降雨的入渗往往会导致边坡非饱和区的含水量增高,基质吸力降低,在非饱和区中出现暂态饱和区,容易造成滑移、崩塌、开裂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在饱和一非饱和渗流理论的基础上,对南方山区岩质边坡降雨入渗的数值模拟和模拟方法进行了探讨,建立岩质边坡渗流的分析模型.在考虑降雨入渗对岩体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降低的基础上,采用传统的极限平衡分析法,对怀化至新晃高速公路K39+330段的路堑边坡进行了渗流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岩层在降雨条件下不断软化,边坡安全系数降低;采用渗水管进行深层排水,将滑动体内的地下水集中排出,能有效地阻止滑动面上的岩体软化并提高边坡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中面层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对7种AC-20沥青混合料进行M2F梯形梁动态模量试验、小梁低温弯曲试验和中梁线收缩系数试验,分析复模量、相位角、最大弯拉应变、应变能密度和线收缩系数5个试验指标的评价结果及相关性,选出最优的低温性能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法及评价指标分析各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在评价指标方面:在-10℃下的相位角是M2F梯形梁动态模量试验的最佳评价指标,最大弯拉应变是小梁低温弯曲试验的最适宜指标,线收缩系数是评价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较为合适的指标。在各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优劣方面: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最优,橡胶沥青和抗车辙剂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较为接近,高标号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比低标号沥青混合料的更好。适当提高粗集料含量可提升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4.
印尼布敦岩沥青改性沥青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埃索70#沥青作为基质沥青,对不同掺量的印尼布敦岩沥青改性沥青的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岩沥青掺量的增加,改性沥青的抗变形能力、感温性能、高温性能和低温性能得到提高.同时,岩沥青为天然沥青且不含蜡,可有效提高改性沥青的抗老化能力.据此推荐了改性沥青综合性能优良的岩沥青,其适宜掺量为10%~20%,从而为岩沥青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沥青面层之间以及与基层之间的粘结状态对路面力学响应的影响较大。本文通过室内剪切试验和拉拔试验分析胶粉改性沥青、环氧改性沥青和高分子聚合物改性沥青在不同粘层油洒布量下的抗剪强度和拉拔强度,并与B ISAR软件得到的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得到3种粘层油稳定性的差异以及最佳洒布量。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分析PFWD实测压力与弯沉之间的关系,现场选取了5种典型填料路基路段,通过改变落锤高度和承载板直径进行了大量测试,并与现场承载板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落锤高度改变而承载板直径不变的情况下,PFWD的压力和弯沉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即路基表现为线弹性性质,且填料质量越好,路基模量越大,线弹性性质越明显;在承载板直...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重大交通事故时空影响范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交通波理论和Greenshild流量—密度曲线,建立了事故状态下的交通分析模型。将事故的持续过程和消散过程分解为4个时区:扩展时区、稳定时区、启动时区和消解时区。考虑了对出入口采取限流和分流控制措施后,分流波对事故影响线运动的影响,得到了扩展时区、稳定时区与启动时区的时空影响范围。根据车流状态恢复初期,交通流特性将沿流量—密度曲线作非线性变化,达到稳定后作线性变化,推导了事故影响线消散时空影响范围,从而得到了事故全过程的解析解。结果显示:分流后事故空间影响范围将减小79.4%,从事故解除到恢复到事发前运行状态共需16 min。  相似文献   
19.
针对公路改扩建工程中沥青路面存在的反射裂缝和差异沉降问题,介绍了国外成功应用的沥青路面双绞合钢丝网加筋新技术,并对该技术的应用概况、优点、施工工艺和应用效果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沥青路面双绞合钢丝网加筋技术具有优良的抗反射裂缝、差异沉降、车辙和疲劳的能力及路用性能,可在中国公路改扩建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碳酸岩风化形成的高液限红粘土具有天然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及结构性强等特点,施工时要达到规范要求的压实度较为困难.为此,依托湖南省洞新高速公路的建设,对红粘土填料的含水率、碾压机械和松铺厚度等多种工况组合下的现场碾压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凸块振动碾碾压3~5遍、松铺厚度控制在25~30 cm及土体含水率控制在大于最佳含水率(3%~6%)时,现场碾压效果较好,可为高液限红粘土路堤的碾压工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